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的创新教学研究
2018-02-22唐文鹃
唐文鹃
摘 要: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和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初中语文教育的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推进创新教学,就是要改进、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入多元的语文教学领域,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提升语文教学的开放度,等等,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开放、充实、多元的环境下接受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时代;教育创新;方法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然反馈到教育教学领域之中,因而,大部分的初中学校,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室。在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中,现代科学技术大有作为。它可以有效地为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力,有效地發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地学会学习,并为学生开启掌握更加广泛的语文知识、认知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的知识大门。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还是时代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综合体现。
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为前沿科学课文,此文亮点颇多,一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阶段的惊险,二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视角,三是太空飞行中的失重状态和神秘敲击声,四是惊心动魄的飞船归途。载人航天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展现前沿科学和宏大场面上的优势,展示2003年杨利伟从训练到出发以及更多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火箭发射、杨利伟在太空中翱翔、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等宏大场面的照片、音频、视频等,从视觉、听觉上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不但能读出课文的新颖、激动人心之处,还能切实体会太空的深邃、地球的魅力和载人航天、宇宙探索的艰难与伟大。这是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了绕地球飞行14圈共计21个小时的壮举,虽然试验性质浓厚,同美国、俄罗斯的载人航天相比规模小了很多,但它毕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且为我国后续的更长时间、更高轨道的载人航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我国而言尤显宝贵。通过课文内容在多媒体课件中的演绎,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杨利伟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的伟大与荣耀,也深切体会了做事时应有的严谨认真精神。
讲完了中国第一次将人类送上太空的伟大征程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拓展中国后续的神舟6-11号飞船在2005年10月到2016年10月的载人航天行动:重点呈现“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及“天宫一号、二号”的太空英姿。总之,人类载人航天美俄双足鼎立的几十年后,中国人也踏入了宇宙太空,并且独成体系,进展神速,使人类载人航天进入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中国航天事业和产业的全面进步,为中国未来开拓宇宙空间、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精要而且气势磅礴地讲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神舟系列宇宙飞船驰骋太空的前世今生的过程中,还科普了科学探索有大勇、无近途、多坎坷、无止境的科学精神,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科学探索意识,甚至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登陆月球甚至火星的宇宙
雄心。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拓展国际载人航天即美国、俄罗斯的载人航天的恢宏史,带领学生展望人类载人航天及宇宙探索的最前沿,同时客观认识到中国与他们之间的巨大差距,勉励学生为了国家的科技事业努力学习和奋斗。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深度传承多元传统文化
每一位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基本上每一位学生也都对传统文化怀有积极、敬重、好奇、求知和探究的态度和心理。尤其是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在创新教学中的地位与后者的关系,也深受语文教师的重视。在创新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语文教学注入更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气息,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活性,拓展创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于教于学,于师生于民族于国家皆为有利。
(一)成语文化
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为一赞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精神的神话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神话传说都以成语的形式流传了下来,教师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可切入传统成语文化的教学专题,传授成语文化。
例如,成语的出处五花八门,如源自历史典故,像“完璧归赵”“口蜜腹剑”等;如源自古代寓言,像“狐假虎威”“刻舟求剑”等;如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像“举一反三”“胸有成竹”等;如源自神话传说,像“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也有不少源于民间的习惯用语;而且成语的出处多与“史书”“诗词”“古文章”等相关,涵盖历史典故、军事、文学、日常生活、天文地理等各方各面,可谓与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文学一脉相传,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统一性和包容性。成语故事集纪实、记事、传道、写作、文学审美等功能为一体,教师可顺势鼓舞学生常用、善用成语,甚至于可以自创新的“成语”。
(二)书法文化
在语文课本中,常常影印有各种书体的书法,可见新时代以来教育教学领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而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文化遗产之一,以其多彩的形式、多元的内涵、极佳的审美以及大小灵活、老少皆宜的实用性,势必成为语文教学中重点渗透的传统文化对象。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自然可以不失时机地渗透传统书法文化教育。传统上的诗词、古文等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行文韵律上,都与书法非常相配,教师可在教授古诗文的同时科普书法常识,或者在渗透书法教育时传授传统书法书体、裁体、历代名家、名作乃至审美、学习方法等的知识,兼顾古诗文的审美和书法运用。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教师可在某个较长的假期即将开始前,围绕“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展开“中国传统书法”的专项教学,和学生一起讲书法、学书法、写书法等。行书是学生最喜爱的书体,其中的《兰亭集序》不但是一篇优美的富含人生情趣、知己友情、哲学意念的序文(散文),更是一篇“前绝古人后绝来者”的书法绝品,围绕它可以全面展开传统书法——行书的科普教育。教师可先行科普中国的书法发展史,其中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文、拓片,帖、简帛”等载体类别的发展,也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5种主要书体;随后运用图片或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每一种书体的样式以及对应于具体书体的传世经典作品,兼顾传授5种载体类别的判别之法,使初中生能够从心中即树立起客观形象、优美舒畅以及实用、不落时代潮流的书法印象,并掌握判别主要书法类别的技能。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展开《兰亭集序》这部“天下第一行书”的解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行书及行楷的特色和书写技能。例如,对作品的“笔画”“结体”“章法”等进行精彩讲解:其起笔处便常常有扬起的偏锋侧锋,完美地引入行书的笔络,尖颖纤细,蕴含妩媚秀丽之风,奠定典雅飘逸之格;转笔处又常常游丝连绵、牵丝挂线,不是枯笔却远甚于枯笔之秒;收笔除则时飘时收、时扬时抑,雅致之中点有遒劲之笔,妍美、稳健之感扑面而来;总体上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行云流水之妙”。其章法顺势而下,字列或宽或窄、或添字或涂改,整中有变、满篇飞动,率意中又显天然之美,可见寄兴寄情于书法创作之中的妙处,学生在扎实打好书法基础的前提下创作书法作品时,也当如此。最后,教师需组织学生临摹此作,并指导学生多注意自己起笔、转笔、收笔时的感觉,在勤摹勤练中提升自己的笔感、手感,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慢慢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几乎所有的古詩文都特别适合书法练习,词、文适合行书等形式,诗、史则适宜楷书等形式,学生在长假期间可自选古诗文,或自寻传世摹本,包括以书法形式传世的“傅雷家书”,展开每日一练。
当然,教师未必一定要精通书法,但一定要事先对书法理论有深度的把握,做好书法理论的备课,以尽己所能地在涉及书法的课程中做好初中生的传统书法启蒙,并和学生共同练习、共同进步、共同传承。
三、大力开展多维度课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多维度课堂教育,即不拘泥于传统的基于讲台、黑板的讲与听的课堂,而且要拓展为包括多媒体课堂在内的课外课堂、心理课堂、实践课堂、社会课堂、专业专向课堂如传统文化课堂和科普课堂等。多维度课堂是对课内、课本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操作性、实践性、拓展性、思维性都很强的特点,能够多维度、全方面地锻炼并提升学生解决语文知识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想精神与性情,拓展学生的综合视野,提升学生审视语文作品直至人事百态、社会与世界的视角,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 多维度课堂具有一定的跨学科属性,比如,在课外课堂、实践课堂、社会课堂之中,涉及一些生物、物理、化学、政治等现象,在写作时便可以顺势跨学科借用有关常识,尤其是议论文,越专业的词汇越能够为作文增色添彩,政治类的词语则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在专业专向课堂如书法课等方面,涉及美术、音乐等内容,它们可以强化书法教学,同时,语文教学中对美术、音乐的触及,又能强化学生学习美术、音乐等偏冷学科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在多维度课堂的教育下,会变得更加有活力、有朝气、有思想、有品味、有精神、有内涵,而他们的思维也将变得更加多元,创新思维和能力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下,初中语文教育应当成为语文创新教学的前沿阵地,应当充满着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的新风气、新风尚。初中语文教师当集思广益,大胆改进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营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渗透更广泛的语文知识等,以切实保证创新教学的有效开展,促成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保勤.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刍议[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89.
[2]田时超.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