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博地域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课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18-02-22贾丽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1期

贾丽

摘 要:从对地域文化的概念理解出发,以鲁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对语文课文中的淄博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初步探究,总结地域文化因素对教学的启示,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淄博地域文化;语文课文教学;语文学科素养

近几年,新课标把“文化传承与理解”明确列为语文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妨从当地的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促成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对“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

谈到“地域文化”,离不开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作出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的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一词,不仅仅是指某一具体的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划,还必须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统一的文化认同感,进而约定俗成了特定的地域。

所以,淄博的地域文化可以说是淄博人民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包括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以及道德观念、地方风俗、思想行为习惯、活动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法律规范、学术文化等因素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淄博地域文化资源

淄博历史悠久,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有“齐国故都”之称。千百年来,淄博这片沃土养育了齐桓公、姜尚、管仲、晏婴、孙膑、蒲松龄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一鸣惊人”“门庭若市”“围魏救赵”“鸡鸣狗盗”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诞生在齐国;淄博还是世界足球起源地、牛郎织女的故乡、陶瓷之乡……所以,淄博的地域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种类丰富多样,我们可以从齐国历史、齐都名人、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等角度进行拓展研究。

三、淄博地域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课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钱理群先生在著作《贵州读本》中写道:“如果年青一代,对中国这块土地,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上无知,在情感和精神上疏离,我认为是很可怕的。”所以,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对自己的家乡及其人民,有义务多一些了解和认识,多一份亲近和热爱。在此,以鲁教版为例,挖掘课文中的地域文化资源,联系淄博地域文化,力求形成文化促教学、教学促文化的相辅相成之和谐教育

模式。

(一)齐国历史

鲁教版的开篇课文是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都与学习、教育有关,我们可以联系齐国历史资源——稷下学宫。介绍荀子的时候,可以介入他在稷下学宫曾经三次担任“祭酒”(学宫之长),所以他的“劝学”也是从老师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的学习教育,说服力较强。《师说》是韩愈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的一篇议论文,而稷下学宫恰是当时的齐国统治者尊重、优礼老师的典范,从而突出齐国重视人才与教育的先进思想。给学生补充这些历史知识,会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会增强作为齐国后代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词人登临历史遗迹、联系自身或现实所发出的感慨,不禁讓人想到临淄的牛山。在这座山上,齐景公曾发出“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的悲叹,曹植、杜牧等都曾在登临此山后留下了赞美牛山、慨叹历史兴亡和人生荣辱悲欢的传世佳作。所以学习课本上的这两首词,可以让学生了解牛山的历史故事,仿写牛山怀古词,从而掌握怀古词的写作特点。

(二)齐都名人

《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中的“终军”是西汉时期的济南人,被葬于淄博临淄。《史记(选读)》中的管仲、淳于髡、孙膑、田单、孟尝君等都是齐国人。这些文化名人都是淄博重要的地域文化资源,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进行学习、拓展,深入了解,鼓励学生将这些人物素材运用于作文中。

(三)文学艺术

“米洛斯的维纳斯”展现给我们的是爱与美的艺术魅力,淄博是陶瓷、琉璃之乡,学生也可以从这个文化资源中寻求灵感,感受艺术美与人文美,甚至体会创作艺术品的乐趣。

此外,还有课文中没有体现但是与课文学习密不可分的文学资源,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代文人王士祯的诗作等,都可以拿来辅助课文学习,拓展课外阅读。

(四)民俗文化

《鸿门宴》一文中的座次安排、《氓》中“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婚俗、《祝福》中送灶、祭祀、祝福的过年习俗等都可以联系淄博当地的风俗礼仪、民俗文化加以补充、对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这些民俗文化入手研究文本,会有不同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思维深度。

《林黛玉进贾府》从林黛玉视角介绍了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体现了封建大家庭的长幼尊卑关系。讲这一课可以联系淄博桓台的王渔洋故居,从建筑结构和房屋摆设看出当时的民俗文化和封建等级制度。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在课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并运用淄博地域文化资源,从课文延伸到课外,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语文学习中沐浴中华文化的芬芳,又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并积极主动地去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杨文森.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教学[J].科教文汇,2012(7).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淄博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ZJG12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