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历史课堂
2018-02-22杜玮
杜玮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爱满天下”的思想,一直引导着教育工作者。历史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作用,讓历史课堂变成一个活的“情感场”。若以历史为主,在教学中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用文学语言描述历史史实,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
关键词:情感;历史;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一直引导着我,接下来,我就自己的课堂用“情”,来谈谈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感受。
“爱满天下”,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个人认为,对于历史老师来说,爱学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或方式,则是“情”满历史课堂。特别是“自学·议论·引导”的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相互沟通、学生质疑、探究历史,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内心体验,感受历史变迁,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而这也符合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情感品质。
一、“情”成为历史课堂至关重要的因素
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认为: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是两个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可见,不仅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对学习认知十分重要,而且学习体验——用情感受对学习认知同样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并能较长时间地保留记忆。因此,“自学·议论·引导”的课堂就是强调自主能动地发展,是直抵教学核心的,也是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中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的,历史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作用,让历史课堂变成一个活的“情感场”。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至今还清晰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在初一历史教学中,接触了这样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评中,各门功课均不合格,可是我并没有放弃他,而是不断地关心、关注他,在课堂上时不时地提问,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他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历史考出了高分,甚至在有些较开放的问题上给予了一些较合理的答案,也正因为他的合格,所在班级加入年级历史考核无不合格的行列。虽然分数不是考核孩子的唯一标准,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孩子把历史学习由“亲其师”化为主观能动地学习了。这一事例让我感受到了关心、爱护、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快乐。正是在课堂上注入情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和信任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从而实现了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共识、共享、共进。
二、“情”构成历史教学语言的内驱力
“情”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活跃的源泉,历史教师更是性“情”中人,当然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沟通的最主要和最频繁的则是语言。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我们若以历史为主,在教学中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一方面,用文学语言描述历史史实,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另一方面,用文学语言营造情感气氛,增强学生历史情感,在文学中感受、体验、认知历史,更有兴致地学习历史。
学习《长征》这一课时,本人充分利用文学作品——毛泽东的《长征》。很多学生反映,在背诵、体会《长征》中了解、掌握了长征的史实,进而自主引导出了长征的意义所在,这比单纯地就史实谈史实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历史教师对历史的体验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审视,带领着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方能孕育出简约又深入心灵的课堂教学语言。
三、“情”搭建历史与现实距离的桥梁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由于缺少情感上的熏陶,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评价时,学生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麻木不仁,战争成了他们眼中的游戏,生命成了游戏中可任意摧毁的对象等,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对学生说,要学会“以史为鉴”,那是因为历史中充满着血肉情感和人生智慧,也意味着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其实近在咫尺。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把握好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曾经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本人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和当今祖国统一的现实结合起来,增强了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民族情感。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在课后独立设计出了一期有关台湾历史的黑板报,在结合历史和现实的同时,发表了更多合理的新想法,学生也借此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正是情满历史课堂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成效。
历史教师要有步骤地进行师生互动、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进而引发学生思索,达到情与理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最终达到“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
情感是人类(当然包括学生)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包括学习)中所最需要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用情,或用情不够,将无法真正了解学习者当时的思想、心理和其他思维活动,只是凭应答或反馈的功能传授知识。学生长时间和这样的教师对话,无法进行感情交流,无法获得情感需求,其学习兴趣也会受到抑制。
“情”满课堂,需要我们将其落实到实处,适时适度采取相应的策略,将真情融入课堂中。“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最终实现陶行知所说的“在感情之间的调节与启发重视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便是知的教育,使其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努力与奉行,便是意的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