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挥要克服的常见毛病
2018-02-22余宇赵莎莎
余宇 赵莎莎
【摘 要】在业余合唱团队的活动中,合唱指挥是核心。对这个定位,自已一定要很清楚。因此,一定要不断地自我完善。因为指挥者的完善与提高直接关系着团队活动水平的高低。其中克服常见的毛病也是获得提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怎么样提高专业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
【关键词】心里紧张;热情过度;故作表演;自我欣赏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57-01
一、心理紧张
这是最常见的毛病。有的指挥一上排练场就紧张,有的排练还可以,比较冷静、松驰,可一但有了听众(包括彩排或演出),就非常紧张。当然,还有各式各样程度不同的紧张。紧张多半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性格因素。神经脆弱,遇到任何事情都心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如能克服心理障碍,加强锻炼,是会得到改善的。二是熟练度不够,因没把握而紧张。这种情况较为普遍。由于不熟练,总担心出错,越怕越紧张,越紧张越容易出错。
克服心理紧张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扎扎实实地吃透作品,做到对作品非常熟练,胸有成竹,信心百倍。以这种心态“出征”,即使出些微不足道的小差错也无碍大局,仍能镇定自若,信心十足。
我们曾多次提到指挥是团队的“主心骨”,作为指挥,即使出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在演出中间出现了严重的差错,指挥也应冷静地进行“抢救”:首先要判断出最强的音乐走势,立即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使团队尽快统一起来。在这种关键时刻,如果“主心骨”乱了,后果将不可收拾。
二、热情过度
指挥必须有激情,并以此感染、带领团队赢得演出的成功。演出时,指挥应全力投入到音乐表现之中,千万不能像排练挑毛病那样,到处“挑刺”,总以怀疑的目光东张西望。演出时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动情的地方也该激动起来。但必须“适度”。指挥的全部艺术活动都离不开“适度”二字。有的指挥热情过度,也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有的指挥由于热情过度,指挥到音乐高潮时,由于激动忘形,险些从指挥台上摔下来。也有的由于热情过度,耳朵已听不清团队在奏什么、唱什么,出现了指挥手势上的紊乱,与团队的拍子脱节,如此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没有把握住“适度”才造成的。
三、故作表演
指挥在舞台上的表现如同演员一样,也是面对观众的表演。因此,必须注意着装、仪表,甚至有的还要化装,以使自己的形象更完美些。但指挥绝不是以表演为主,他最主要的任务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之中去,率领团队完成一次音乐上的二度创作,把美好的音乐艺术奉献给观众。有的指挥排练时尚朴实无华,排练中的任务也完成得不错,但一上舞台,一见了观众,就一反常态,花样翻新。排练中从未见过的动作令团队瞠目结舌。为使演出不致中断,只好不看指挥,自动组合。有的指挥在台上故作表演,神气活现,耸动双肩,闲置双手,头部上下左右按音乐拍节扭动。更有的索性面朝观众张牙舞爪,还美其名为“现代指挥手法”。这些过分的故作表演已经游离了音乐的本质,是不可取的。团队的指挥还是应同团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追求質朴之美,唯此才会受到观众的称赞和好评。故作表演必然弄巧成拙,失去观众,得不偿失。
四、自我欣赏
演出是排练成果的检阅和展示。这个成果是团队整体的劳动结晶,也是团队群体全面的展示。观众欣赏的是这个群体,当然也包括指挥在内,有时甚至指挥的展示更为突出和重要。但绝不能轻视群体,过于突出指挥的个人表现。有过这样一位指挥:平时排练表现得平易近人,与团队的关系也很好,业务水准不错。可一旦到了演出舞台上,他的表现令团队难容。他的思绪和精力根本不在音乐上,不是和团队一起展示成果,而是自我欣赏。
指挥率领团队进行公开表演,这是很高雅、很纯洁的艺术创造,不能含有质。指挥的任务是和团队一起聚精会神地投入到音乐中,力争表演取得成功。指挥和演员一样,在台上看观众席用虚光只是茫茫一片,其中有谁无谁不该影响台上的表演,而这“茫茫一片”的人海统统是来欣赏音乐的观众。这就是常说的演员在台上要“目中无人”但心里要装着观众,要以最好的表演、最好的艺术奉献给观众。观众不会亏待演员,而总会以掌声表示他们的热情与谢意。由此可见,在演出作风和艺德方面提高指挥和团队修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侧面。
常见病就是缺点、过失或不足。关键在于要敢于正视它,认识它,改正它。改正毛病就是进步,借鉴他人的教训避免错误发生同样也是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国权.陈国权教合唱指挥[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2]斋藤秀熊.指挥法教程[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5.
[3]赵哲亮.中国合唱曲精选(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4]萧白.合唱指挥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5]李丹.群众合唱精品曲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