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工业文化遗产 传承人民兵工精神

2018-02-22罗建勤

军工文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兵工兵工厂旧址

罗建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兵器工业是我党最早创建和领导的军事工业部门,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摇篮和基础,发源于星火燎原的中央革命苏区,成长于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烽火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壮大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和改革时期,孕育了“把一切献给党”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形成和建设了一大批见证人民兵工发展、承载兵器工业文化的工业遗产。

工业文化遗产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包括历史建筑、车间厂房、机器设备等类型;时间跨度长,涵盖近代洋务运动、民国初期、革命战争年代(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五建设、三线建设等重大历史时期;保存现状较好、运用价值较高,许多属于极具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还有许多处于被保护和实际利用状态。2018年,在国务院国资委编印的《中央企业历史文化遗产图册》中,集团公司有10项工业文化遗产入选,总量居入选央企前列。

中央军委兵工厂旧址。位于江西兴国县莲塘区官田村,创建于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后,是当时红军最大的兵工厂,共有建筑近4000余平米。

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的第一家综合性兵工厂的形成,是我军武器装备工业发展的鼻祖。中央军委兵工厂,当时对外称为“中央红军兵工厂”或“中央苏区红军兵工厂”。设枪炮科和弹药科。枪炮科有工人200余人,弹药科有工人百余人。1932年夏,在枪炮科、弹药科的基础上,组建枪炮厂、杂械厂和弹药厂。2010年,集团公司按照“修旧补旧、恢复原貌”的原则,与兵器装备集团各出资500万元对中央军委兵工厂旧址进行了修复,规划总面积183公顷。2013年、2014年,集团公司和兴国县先后用多种方式进行了旧址群建设。2015年,规划编制了官田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对官田村内本体建筑用材和建筑风格与舊址群同时代的房屋进行维修和环境整治,对旧址群陈列馆进行展品更新。

刘伯承兵工厂旧址。位于山西长治,前身是兵工二厂,创建于1945年11月,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兵工厂,职工1700多人,占军区所属兵工厂职工总数的17%,主要生产82迫弹,下属2个分厂7个部和2个科2个股。厂部设在南石槽村的裴家大院。该建筑是典型的晋商民宅,建筑面积900余平米,至今保存完好。抗战期间,这里是我党领导下的山西省第五抗日专署的所在地,是目前山西唯一的一个保存完好的抗战期间专署级政权旧址。2015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刘伯承兵工厂是由我党我军亲自创立建设的成建制、成体制、成规模,在晋、冀、鲁、豫地区享有盛誉的军工、军火基地的代表,是军工文化的脊梁。刘伯承兵工厂带动了一批基础工业的发展,先后走出342厂、304厂、307厂、374厂、519厂、河南红宇、河南川光厂等军工企业,包建、援建北京、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30多个三线企业。2014年,刘伯承兵工厂旧址被确定为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2016年,获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集团公司确定为人民兵工精神红色教育“一校五址”重要组成部分。

太原兵工厂工业遗产。位于山西太原,前身是山西机器局,创建于1898年,是我国继洋务运动后、目前唯一保持在创建原址上继续从事兵工制造的企业,是我国目前军事工业文化遗产保存最为完好、历史最悠久的旧址,见证了我国在军事生产技术发展过程的军事科技发展状况和水平,形成了特有的以军事工业制造见长的民族工业和工业文化遗产。有工业建筑遗产23栋,占地5.4万平米,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民国时期建筑和苏俄厂房建筑,有机器设备遗产225台/套、武器装备27台/套、军工产品遗产5540件、办公家具及用品213件、相关档案资料615册、不同历史时期照片1200余幅。现已创建“1898晋造工业遗址保护区”,目前完成修复改造的“晋造工坊”占地1200平米,以民国时期制造车间修缮为晋造工业博物馆; “太原兵工工人运动纪念馆”占地300平米,以民国时期工具库旧址修缮为纪念馆空间,反映太原兵工工人开展反帝反封建,建立山西第一个共青团、工会和党的组织的纪念场所;“山西机器局旧址展馆”占地130平米,还原民国时期办公历史场景;“现代火炮陈列馆”占地2000平米,利用“一五”时期的厂房等,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当前,正通过多种方式,建造晋造工坊创意体验馆、科技文创艺展空间。

三线建设时期军工遗址。位于湖北老河口市洪山嘴镇苏家河村,占地4000余亩,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为备战之需兴建的“三线建设”军工企业,所有车间厂房的建设均按照军工企业的标准高质量建设。遗址建筑群由三大区域组成:厂区、职工生活区和办公服务区。大部分厂房、办公区、生活区等一直发挥着基本功能并保持着原址原貌,是一个保存完整、华中地区为数不多,“三线建设”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军工遗址之一。车间厂房的主跨柱、梁、屋架全用杉木构建。全部构建均为卯榫成型,厂房两端为凸字型山墙,所有建筑均为红砖砌筑,水泥勾缝。附属建筑有厂建设指挥部、办公楼、食堂、仓库、职工大学、铁路专用线以及工人俱乐部、招待所、溜冰场等,此外,场内还有大量的器械设备、军工产品、生活生产用品、文件档案等。2017年被列为襄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以上5个典型的工业文化遗产,集团公司的重要工业文化遗产还包括: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所属的山东人民兵工旧址,始建于抗战时期,是当时山东革命根据地兵工厂汇集、重组、新建之地,是承上启下关键历史阶段的见证;泸州北方化学公司所属的洞窝水电站,由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税西恒1922年修建,1941年被国民政府23兵工厂收购,两台上世纪40年代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至今仍在运行发电,是我国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云南北方夜视集团所属的光学历史博物馆,馆内收藏着中国光学史上的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具军用望远镜、第一具炮火瞄准镜、第一个光学玻璃熔炼炉、第一具自主研发的一米对空测距机;北方材料院所属的“山东机器局”工务堂、老工坊、火药库,是洋务运动时期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的山东机器局的遗留建筑,迄今140余年历史,是近代民族兵器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特色做法

集团公司及所属各企业十分重视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作为传承人民兵工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努力增强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实践。

纳入企业发展规划,落实到年度重点工作中。把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集团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支持。积极挖掘整理公众美誉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兵工历史人物史料,加强相关兵工历史研究,推动官田、刘伯承兵工厂以及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工作,积极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二五”以来,建成并认定江西官田中央军委兵工厂旧址、刘伯承兵工厂旧址、山东人民兵工文化教育基地等10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申报国家工业遗产。

加强基础管理,摸清家底。近年来,集团公司多次组织下属子集团和直管单位,开展工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一机集团247厂对1970年代以前的厂房建筑、办公设施、机器设备、文书档案等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进行甄别,并对23栋建筑、近万件工业文化遗产进行登记造册;淮海工业集团对刘伯承兵工厂的史料、实物,文献、手记、照片、票据、机械设备等进行全面梳理,共有藏品1000余件,展出历史图片500余幅、文物140余件;西北工业集团启动“一五”时期的工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具有典型兵工元素的建筑物、机械设备、生产线进行分类整理、分批拍摄、建立档案,受到陕西省文物局高度好评,为企业留下可以触摸的历史。

保护和开发并举,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布局。集团公司深刻把握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大势,保护与开发并举,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积极寻求工业文化遗产与地方发展的最佳契合点。除了出资修复外,集团公司还向官田中央军委兵工厂旧址捐赠了退役坦克1辆,丰富了兵器实物陈列展示内容;2016年以来,在原有的规划基础上,由中国兵器北方设计院进行设计、建设,打造远近闻名的官田特色小镇。西北工业集团所属844厂、803厂、843厂将工业文化遗产和企业调迁有机结合起来,本着“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管起来”的原则,制定工业文化遗产梳理与建档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为工业文化遗产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功能。江山重工集团在“项目一期”总投资为7000万元,“项目二期”将结合地方政府申报军工特色小镇,和地方政府共同完善工业文化遗址建设保护。

挖掘文化故事,加强创意利用。在对工业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的同时,积极开展文化故事的挖掘,加强创意利用。大力打造兵器工业“一校五址”(一校指的是兵器党校,五址指的是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山东兵工总厂旧址、刘伯承兵工厂旧址、吴运铎纪念馆、兵器展厅)文化品牌。一机集团247厂在已建成“1898晋造工业遗址保护区”基础上,将以自筹经费的方式,建造军民融合技术交流与服务的“晋造工坊创意体验馆”,引入专业的文化创意管理团队,助力文化创意园发展。淮海工业集团通过编印《刘伯承兵工厂》和《刘伯承兵工厂》等书籍,拍摄“黄崖洞的回声”等专题片,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塑造红色文化精神,建设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充分提升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工业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利用工业文化遗产,是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任务,既是集团公司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承人民兵工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下一步,我們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履行文化责任。诞生、发展、壮大于兵器工业的人民兵工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坚定文化自信,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兵器工业文化遗产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系统规划设计。集团公司工业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涵盖建筑、工业、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社会关注度也非常高。下一步,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完善工业文化遗产资料库;同时,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尤其对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研究、实施兵器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发挥场馆展示作用。落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十三五”规划,积极发挥刘伯承兵工厂等兵工历史展示陈列场所的教育功能,让更多社会公众和职工走进兵器、走进基层,了解红色文化故事,宣传企业历史和发展成就,提升干部职工队伍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进一步了解兵器、助力兵器,不断提升企业凝聚力。

集团公司将积极推进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加快创新性发展,综合利用规划设计、新闻宣传、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种办法,努力发挥、放大工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兵工兵工厂旧址
油画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延安发布实施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
关于做好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护修缮的思考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兵工精神兵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