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种甜玉米病虫害防治分析

2018-02-22刀宣权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发病规律

刀宣权

摘 要 冬种甜玉米种植范围广泛,在冬种甜玉米种植管理方面,病虫害问题比较复杂,是影响甜玉米增产增收的巨大障碍。本文主要介绍了冬种甜玉米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并详细分析了冬种甜玉米病虫害的症状以及防治要点。

关键词 甜玉米生产;发病规律;症状识别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3.021

目前,粮食安全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玉米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在冬种甜玉米种植过程中,随着农药、化肥等使用量不断增加,不仅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会提升玉米病虫害发生率,进而影响玉米产量。因此,对冬种甜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进行详细探究迫在眉睫[1-2]。

1 甜玉米病虫害的症状以及发病规律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消费量比較大,已经成为超越稻谷的新粮食能源。甜玉米口感香甜,可加工性强,种植数量逐年增加。在冬种甜玉米种植过程中,如果玉米植株局部根系遭到病毒侵害,就会随着根部上升或者蔓延至整个玉米植株。冬季,病菌可以从伤口处侵入,当玉米成熟后,即可侵入整体。当玉米植株受到病虫害因素影响后,典型症状为叶子心被蛀穿,进而产生一排排小孔。由于玉米品种、质地不同,因此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也有一定的区别,有些病虫害发生在冬季,幼虫会在杂草茎秆中越冬[3]。

2 冬种甜玉米病害防治要点

2.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2.1.1 症状识别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苞叶等。发病初期,病部产生褪绿斑点,随后扩展成椭圆形或圆形褪绿的透明斑点,中间呈现黄褐色或白色,病斑边缘呈现暗褐色,四周可见浅黄色的晕圈,病斑大小通常为0.5~4.0 mm。湿度大时,病斑正反两面均可见灰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1.2 防治方法

当田间病株率达到10%以上时,可选用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70%代森锰锌等的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 d施用1次,连续用药2~3次,能有效控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2.2 玉米大斑病

2.2.1 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以孢子或者菌丝体的形式遗落在病残组织上过冬,同时种子上也可能会带菌。在第2年,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导致植株受到侵染。在玉米植株发病后,新长出的分生孢子在雨水、气流等因素的影响下,即可在田间传播,导致植株再次受到侵染。

2.2.2 防治方法

在玉米品种选择方面,可采用抗病品种或者耐药品种,并对各个品种进行合理搭配,避免单一种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加强栽培管理,适当增施有机肥。在发病初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 d左右喷一次,防治1~2次。

2.3 纹枯病

2.3.1 症状识别

在冬种甜玉米病害方面,纹枯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受病害植株最初在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发生位置有籽粒、苞叶以及果穗。如果种植土壤环境黏重、地势低洼、通风性比较差、透光不足,就容易发生纹枯病。

2.3.2 防治方法

在纹枯病防治方面,种植户应积极改进玉米植株栽培类型,适当施用腐熟有机肥,注意清沟排水,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在药剂使用方面,可采用25%必扑尔乳油300倍喷雾。

3 冬种甜玉米虫害防治要点

3.1 玉米小斑病

3.1.1 症状识别

玉米发生小斑病后,病斑较小,宽度通常小于1 cm。

病斑只出现在叶脉间,形状接近椭圆形,其边缘颜色深,呈现出赤褐色,而且病斑数量也相对较多。

3.1.2 防治方法

选种玉米抗病品种,但不同玉米品种间抗病害能力不同,通过轮作倒茬、深翻土壤可减少菌源量。种植户可选用70%代森铵1 125~1 500 mL·hm-2,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兑水600 kg·hm-2喷雾,必要时隔7 d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3.2 小地老虎

3.2.1 症状识别

通常各龄幼虫为害程度与生活习性都有所不同,第1代小地老虎的幼虫为害严重。1龄或2龄幼虫持续对嫩叶或心叶进行啃食;3龄之后夜晚活动,白天潜伏于土壤,会咬断幼苗嫩茎,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缺苗现象;4龄以后幼虫具有较强的抗药性,药剂防治须在幼虫3龄之前。

3.2.2 防治方法

1)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成虫。2)铲除杂草,集中带出田外处理,能降低虫口基数。3)玉米出苗之后需进行定点调查,当小地老虎密度达到0.5头/mm2时用药。

3.3 玉米螟

3.3.1 症状识别

玉米螟也称钻心虫,是世界范围内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玉米、高粱、粟等。症状主要表现为玉米螟将心叶蛀穿之后,玉米叶展开会有一排整齐的孔。

3.3.2 防治方法

1)越冬阶段除虫。玉米螟幼虫常在穗轴或玉米秆内越冬,次年春季化蛹,因而4月底应将穗轴、玉米秆完全烧光,也可作为饲料进行粉碎,并清理苍耳等玉米螟过冬的杂草,以降低越冬虫口基数。2)心叶期防治(大喇叭口期)。玉米心叶末期,当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时开始防治,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15 kg·hm-2或16 000 LU·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750~1 500 g·hm-2,兑细沙30 kg·hm-2,丢入玉米心叶内。3)穗期防治。当花叶率达到10%,百穗花丝有虫50头以上时适期防治,药剂可选用甲维盐3 g·hm-2(有效成分)或氯虫苯甲酞胺(康宽)15 g·hm-2(有效成分)等。

3.4 玉米蚜

3.4.1 症状识别

玉米蚜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期,主要为害玉米雄穗及上部的叶片和果穗苞叶。玉米蚜具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交替繁殖的特性,发生时密度较大、为害期较长。

3.4.2 防治方法

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150~225 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25%吡蚜酮·噻虫嗪可湿性粉剂90~135 g·hm-2等药剂喷雾防治。当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在上述药剂中加入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 mL·hm-2或5%高效氯氟氰菊酷水乳剂150 mL·hm-2,以提高药效。

3.5 黏虫

3.5.1 症状识别

黏虫具有较强的毁灭性与暴发性,其幼虫会在玉米的裸露表面取食。1龄或2龄幼虫一般在作物叶鞘或心叶里持续取食叶肉,残留表皮,留下半透明条斑,1~2龄幼虫食量稍小。5龄或6龄的幼虫进入暴食期,啃食穗轴和叶片。

3.5.2 防治方法

当苗期百株玉米有虫数达到20~30头、生长期百株玉米有虫数达到50~100头时,可选用4.5%氯氰菊酯乳油300~450 mL·hm-2兑水600 kg·hm-2喷雾。

4 结语

玉米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在冬种甜玉米种植过程中,如果栽培管理不当,就会发生玉米病虫害,影响玉米种植效益。冬种甜玉米病虫害类型比较多,对此应加强植株观察和栽培管理,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类型选择适宜的防治办法,以提升玉米种植产量。

参考文献:

[1] 司徒小珠.甜玉米种植及病虫害的防治[J].农技服务,2017,34(9):52.

[2] 刘春.茂名市冬季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5,9(18):17.

[3] 阿布都尼牙孜·吐逊.玉米地老虎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5(2):61.

猜你喜欢

发病规律
稻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棉花黄萎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农村家蚕白僵病的发生与防治
宁夏地区燥证研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