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深海,《巨齿鲨》的世界是靠谱?
2018-02-22冉浩
冉浩
中美合作的好莱坞大片《巨齿鲨》惊险刺激,特别是在3D或IMAX影院里观景的时候,效果更为震撼。不过,深海里真能出现巨齿鲨这样的史前巨兽吗?电影里的那些情节,从科学上来讲,是否靠谱呢?
深海不简单
电影《巨齿鲨》假定的场景是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更深层,那里是最深的海底。这个位置可不简单,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线越来越少,水压则越来越大,生物的种类也会发生变化。科学家大致把海洋分成了5层。
从海面往下到水深200米的地方为止,叫光合作用带。大部分阳光都可以照射到这里,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在这里生存。强大的水压使得人类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不可能超越这个深度,所以电视和电影里常见的海底景观就拍摄于这个区域。 水深再到1000米是暮色带,这里已相当昏暗,基本见不到植物。从这一层开始,我们就能看到产生冷光的生物。也是从这一层开始,能看到许多相貌奇特的鱼类。在这一层,食物资源就变得紧张,某些种类的鱼也会在夜间游到上层水域捕食,更多的是依靠接住从上层“掉”下来的食物或尸体生存,以及互相捕食。由于很多沉下来的食物往往比摄食者本身要大,很多鱼类发展出了巨口长牙,还有伸缩力超强的胃。
再往下直到4000米为止是深层带。从这里开始,大洋就完全坠入了黑暗,唯一的可见光来自发光生物。尽管水压巨大,部分动物仍在此生存,主要有鱼类、软体动物、水母和虾、蟹等,它们完全靠上层掉落的食物生存。这里和更深处的动物主要为黑色或红色,因为这里只有幽幽的蓝光(或绿光),红的体色不会反射这些光,有利于隐蔽。
水深4000~6000米的就是深渊带了。这个深度包括了83%的海底(面积达300000000平方千米),黑暗且寒冷,水温接近O℃。在可怕的压力下,很少有生物存在。存在的生物多數是无脊椎动物,主要有乌贼、虾蟹、海星和一些水母。6 000米以下的海域并不多,被称为超深渊带,一般只有海沟或海底峡谷才有这样的深度。尽管环境已经超乎想象的恶劣,依然有少数生物生存。
至于《巨齿鲨》电影,导演在马里亚纳海沟下还虚构了一个更深的地方,那里的水压足以将鱼类的骨头压断。要想让一群大鲨鱼隐居在那里,几乎没有可能。
确实存在的热液动物群
在电影里,潜入深海之后,科学家们看到了匪夷所思的动物群。那些影像确实是靠谱的——那是热液动物群的画面,但足它们未必在那个深度。
在深海热液区,没有植物,只有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完全依靠
生活。超过两米高的大管虫吸附在海底,它们体表分泌出了白色的坚硬外壳,形成一个个“树丛”。很多虾蟹就像“森林”里的昆虫一样,以取食巨管虫为生。而这些巨管虫没有口腔、胃、肠道和肛门,依靠体内共生的细菌生存。这些细菌能利用“黑烟囱”里冒出来的化学物质去制造生命必需要的有机物。
伴随着热液生物群的发现,科学家更进一步提出了“深部生物圈”的说法。该观点认为地球上存在两个大规模的生物圈,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由光合作用维持的地表生物圈;另一个是深部生物圈,像热液生物群一样,由来自地球内部的化学能来维持。近年来,科学界对深部生物圈研究的兴趣渐浓,也不断有新的发现。看起来,《巨齿鲨》设定这样的海底景象也是做了一些功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