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崛起
2018-02-22徐金金
徐金金
摘要:阿瑞基从世界体系理论视角对中国崛起进行了论述。在对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进行重新解读的基础上,他指出中国发展模式是斯密模式的典型。在美国霸权衰弱与中国经济崛起之时,人类急需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中国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中国崛起 阿瑞基 世界体系理论 《亚当·斯密在北京》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228-02
乔万尼·阿瑞基是意大利著名政治经济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亚当·斯密在北京》是阿瑞基关于世界体系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在此书中阿瑞基试图把西方的衰落与中国的崛起放在世界体系的宏观框架里加以说明。阿瑞基对中国崛起的启发性阐述对我们理解当下国际格局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用本书译者之一黄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所长)的话说,本书即将成为经典。
一、《亚当·斯密在北京》的成书背景
阿瑞基于1937年生于意大利,是博克尼大学经济学博士。1978年,阿瑞基发表《帝国主义几何学》。在这一时期他开始关注世界体系,并试图构建理论框架。1979年,他加入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分校布罗代尔研究中心。宾厄姆分校的研究环境为他进一步发挥世界体系框架之下的资本主义分析创造了条件。1982年,他出版了《全球危机的动力》。1990年,他与阿明、弗兰克、沃勒斯坦共同发表了《社会运动与世界体系》。1994年,阿瑞基出版了《漫长的20世纪》。在书中阿瑞基考察了14世纪以来的霸权转移过程。他指出,金融扩张宣告特定霸权体系进入了衰退期,随着时间推移终极危机必将到来。此后,阿瑞基以世界体系理论专家闻名于世。1998年,他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社会学教授。1999年,他与西尔弗合著《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混乱与治理》。面对20世纪后期世界秩序的混沌,阿瑞基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及治理方案。2007年出版的《亚当·斯密在北京》是阿瑞基世界体系理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这本书是《漫长的20世纪》和《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的续集。阿瑞基试图利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经济学说诠释全球政治经济中心是如何向东亚转移的,同时通过这种转移过程进一步解释《国富论》。阿瑞基集中论述了新保守主义“美国新世界计划”的失败以及中国的崛起。阿瑞基认为西方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在21世纪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领导者。
二、世界体系理论的理论渊源及其主要内容
阿瑞基在建构世界体系理论过程中受到了布罗代尔和马克思的启发。布罗代尔回答了什么是资本主义,而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在布罗代尔看来,资本主义就是资本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布罗代尔将经济社会设想为一个三层的结构:位于底层的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中间层的市场经济和最上层的资本主义。布罗代尔认为,资本主义是反市场的,而且始终与国家权力结合在一起。资本只有与国家权力结合,才是资本主义。①在近代欧洲,资本与国家权力的结合,推动欧洲国家在全世界征服扩张,近现代世界史可以说是一部资本主义扩张史。
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阿瑞基指出,“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公式(MCM')不仅描述了单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也描述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是实物扩张(资本积累的MC阶段)与金融扩展阶段(CM'阶段)的交替更迭。”②每个资本积累周期都可分为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两个阶段。在物质生产到达极限后将导致利润率下降,这成为一个“危机信号”。于是,物质扩张向金融扩张过渡。金融扩张能暂时缓解资本积累的危机,但由于其剥夺式积累的性质,无法根本解决危机。在金融扩张阶段的末期,它将引发“临终危机”,导致当前周期的终结。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不同周期的兴衰与更迭的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经历三个周期,从热亚那周期到荷兰和英国周期。现在是第四个周期,即美国周期。而下一个周期可能会转移到东亚。
三、世界体系理论视角下的西方衰落与中国崛起
《亚当·斯密在北京》共分为四篇。第一篇是理論基础。第二至第四篇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的内在矛盾以及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在第一篇,阿瑞基对斯密的《国富论》进行了重新解读。阿瑞基认为,斯密并非自由放任政策的鼓吹者。斯密“非但没有建立一个自我调节的市场理论,反而预先假定有一个强大的国家”③。阿瑞基进一步发展了彭穆兰的“大分流”理论。阿瑞基认为,被欧洲支配了一百多年的亚洲在20世纪后半叶崛起的关键在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第二篇,阿瑞基追踪了全球动荡的轨迹。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根本问题是越战失败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霸权危机。④20世纪70年代,受德日两国的挑战和国内劳工的压力,美国霸权秩序陷入危机。这种危机暂时通过金融化和货币主义得以解决。美国取消金本位制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浮动汇率制使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境外大量投资。90年代美国经济短暂恢复,但离开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劳工状况的恶化,导致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低下。企业为增加效率不得不采用全球化生产方式,这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发展,也开启了美国霸权衰落的进程。在第三篇,阿瑞基指出,小布什旨在恢复美国霸权的新美国世纪计划只是幻想。越战导致美国出现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里根迫使盟国分担安全保障支出,美国变为收保护费的国家。小布什政权在伊拉克的冒险加速了美国霸权临终危机的到来。在第四篇,阿瑞基讨论了中国崛起的动力。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一直被美国排斥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70年代以来,美国相对衰落,为制衡苏联威胁,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并非新自由主义的成果。自1978年以来,政府掌控着改革的进程。中国的改革是内部驱动的,不是外资和对外贸易的产物。中国的改革首先针对的是农村和国内经济,依赖于快速工业化以及国内市场。
阿瑞基指出,美国体系的临终危机已经出现,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使得美国重建霸权极为困难。中国崛起不可避免,如果美国不接受中国崛起,其结果将是全球性混乱。相反,如果美国接受中国崛起,则有两个可能:建立在美国主导的国家联盟基础上的全球性帝国主义;以中国经济力量为基础的全球性秩序,即阿瑞基所谓的世界市场社会。endprint
四、对《亚当·斯密在北京》的评价
阿瑞基的《亚当·斯密在北京》把美国的兴衰和中国崛起的历史,放到15世纪以来的全球史框架中去分析,为理解当前国际局势提供了全新视角。作者在重新解读斯密《国富论》的基础上,指出传统中国模式正是斯密模式的典型。这种模式,更为政府主导,更不为资本所控制,是更加平等的发展模式。在美国霸权衰弱与中国经济崛起之时,斯密所推崇的不同文明更平等相处的世界市场社会有了实现的可能。阿瑞基的长时段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美国开始发展金融资本主义,这开启了美国走向临终危机的进程。2008年美国出现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印证了阿瑞基的预言。
然而,阿瑞基关于中国崛起及其取代美国成为下一个霸权的分析仍需进一步探讨。首先,阿瑞基只是从经济角度阐述了美国衰落的可能性,美国衰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中指出,美国的白人人口在逐渐减少,到2050年白人将成为少数民族。如今移民源源不断涌入美国,移民生育率高,而且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同美国文化,他们接受低工资从而抢走很多白人蓝领的工作机会。美国可能会重复罗马帝国的悲剧,即由于核心统治民族人口的减少而失去对国家的掌控。
第二,美国衰落并不意味着中国接管世界。中国仍需积累更多全球治理的经验。美国的急剧衰落会使其放弃一部分国际责任,造成全球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二战前美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全球主导国家,但却未能替代英国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而这正是20世纪上半叶全球动荡的一个根源。⑤就中美关系而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两国将长期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推动合作共赢,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仍然任重道远。
第三,对人类而言,什么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资本无限扩张与自然环境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实际上,西方模式已经偏离了斯密的理想,斯密是反市场的,斯密的理想模式在中国。这种模式是在政府调控之下市场经济的自然成长。一种模式只有实现政府、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才是可持续的。西方学者过于强调政府之害,却不知资本之害更可怕。资本固然有活力,但不受节制后患无穷。资本无限膨胀的结果是大萧条与战争,这在波兰尼的《大转型》中已有充分论述。政府需要资本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并应对国际竞争,也要避免它侵蚀社会与政治。在美国,资本对政府、竞选以及舆论的影响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早在上世纪6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已经意识到军工复合体的危害,但历届美国政府都无能为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说明“看不见的手”已经失灵。这时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维护全球秩序。而世界上最强大最有效率的“看得见的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只有“看得见的手”才能有效应对“看不见的手”造成的动荡。中国模式的优势在于规划和宏观调控。中国需要不断提高政府调控水平,一方面發挥资本活力,另一方面避免资本过度膨胀凌驾于政府之上。资本只考虑利,而政府要面对更多的考虑。中国需要摸索政府与资本良性互动的平衡点,需要容忍试错。
注释:
① Arrighi Giovanni,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 New York: Verso, 1996), p. 55.
② Arrighi Giovanni,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 New York: Verso, 1996), p. 6.
③ Arrighi Giovanni, Adam Smith in Beijing (London & New York: Verso, 2007), pp. 42-43.
④ Arrighi Giovanni,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 New York: Verso, 1996), p. 159.
⑤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rump-china-kindleberger-trap-by-joseph-s--nye-2017-01?barrier=accessreg (accessed 25 August 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