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土家文化打造人文生态化民族精品校的策略研究
2018-02-22
(贵州省思南县民族中学 贵州铜仁 565100)
铜仁市思南县民族中学位于思南县城乌江大桥东侧,前临亘古流长的乌江,背靠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中天塔,环境优美。学校占地规划面积152.12亩,建筑面积35803 平米。现有在岗教职工246人,中共党员89人,高中级教师149人,省市县骨干教师24人,62个教学班,学生4044人,是全市规模较大的高级民族中学。近几年来,学校累计投资了1000万元,添置了微机室电脑300台,多媒体教室60间,图书室藏书80000多册,数字化实验室2间,理化生实验室8间,建有专用音乐培训室、舞蹈培训室,组建了计算机阅卷系统,实施了“班班通”工程,建立了思南民族中学中英文网站。铜仁市思南县民族中学是国家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确定的“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级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全省素质教育先进试点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先后被大连民族大学、南昌工业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授予优质生源基地。近年来,我校在打造人文生态化民族精品校方面充分发掘土家族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以下,笔者结合我校办学实践,就土家化在打造人文生态化民族精品校中的应用策略,略阐个人的薄见。[1]
一是充分利用土家尊神文化信仰,致力打造校园“低碳文化”。土家先民历来有敬天畏神的文化信仰,史载荆楚山寨“巫风犹盛”。土家先民的敬天畏神思想其木质是对“天道”即自然法则的自觉遵守,是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思想源头。这一思想与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树立“低碳环保”的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我们通过开展“土家族复杂的白虎情节与现代低碳理念的传承关系”专题讲座、组织学生深入当地土家山寨实地考察土家民族习俗等系列活动使广大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古老民族。以学生熟悉的母文化为依托,融入新的低碳环保理念的教育形式,既让学生倍感亲切,又做到通俗易懂、深入人心。[2]
二是充分利用土家崇祖、敬祖文化,致力打造校园“忠孝文化”。梯玛神歌是以说唱的形式专门讲述土家先民起源和迁徙故事的民族史诗。由于梯玛神歌的史诗性质使得拥有很深的“崇祖心理”的土家人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凡土家山寨的一切大小活动开始之前都必须先由当地寨子德高望重的佬司先颂梯玛神歌祭祖、问卦,征得祖先同意方可实行。否则,必改日或取消。土家的崇祖、敬祖文化虽有不少消极的成分。我们顺势利导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开展了土家族历史上的“十大孝子”评选、“忠与孝-家国之道”校园征文大赛等活动,使广大中学生从自己的民族文化出发,很好地理解了忠孝的辩证关系,把爱老敬祖、热爱民族的朴素情感进一步上升为博爱众生、忠爱国家、大爱天下。
三是充分利用土家敬母文文化,致力打造校园“性别文化”。土家民族英雄“八部大王”(土家语意为:天王)诞生的故事讲的就是“八部大王”自幼落人虎穴,却被一母虎所救,吮虎乳成人,最终统一土家各部的传说。土家人自古敬母文化非常深厚。直到清代改土归流前夕,一些地区土家山寨其社会结构仍处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因此,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尊重女性,尊重一切母性生命的传统。土家族几乎是我国性别最平等的民族。从传统的土家山歌中我们也可见一斑:“情郎情郎走匆忙,白马乱踏姐心慌。若是有心结成双,咋又梦里喊不张……”。土家姑娘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热烈、奔放,丝毫没有像同时期的汉族女子那样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我们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主动渗透土家敬母文化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性别平等和尊重女性等观念的教育。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土家民族心理教育为新时期中学倡导学生树立民主平等的性别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是充分利用土家忌火文化,致力打造校园“平安文化”。土家人把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火神火神燧人氏奉为自己的祖先。因传说史上燧人氏最先发明了火,把人类带进了吃熟食的历史。此次,人类文明进程开始了大踏步的跨越。因此,在土家人看来,对火的崇敬就是对祖先的崇敬,土家人特别忌讳对火的“大不敬”行为。土家族学生从小受到这些民族文化的暗示,具有很强的消防安全意识。我们以此为基础,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了“校园消防知识抢答赛”、“寝室消防卫生安全管理大比拼”等系列活动,在学生心中牢牢地筑起了一道消防安全长城,使“平安文化”迅速成为了近年来学校的一大突出文化品牌。
五是充分利用土家尚和文化,致力打造校园和谐文化。土家人向来爱好和平,崇尚“以和为贵”,同时为了追求和平能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土家民族的尚和文化对我们搞好新时期民族地区初中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着力构建和谐校园,显得至关重要。民族团结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新时期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民族地区的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