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让评论从精致走向真诚

2018-02-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评论家乡贤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系 四川南充 637000)

一、文学评论互动的必要性

什么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怎样区分、孰高孰低?要准确回答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文学也许是社会机构中最无所不包的,在满足不同社会需求中最有可塑性的,在不承认自身表现范围的限制中最野心勃勃的。我们无法让这种异质性消失,只能(这并不是小小的要求)通过审查文本的目的和功能来看它是如何忠实地反映真实的多样性”。繁荣当代文学创作,需要优秀的文学评论。其一,有“阅历”的评论。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研究背景,自觉的文学史意识,敏捷的历史联系和想象能力,开阔的比较视野和学术视野,对具体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有准确的判断把握。这些批评素养,显示的是一个优秀的批评家所具备的知识阅历。其二,有“智慧”的评论。批评话语有艺术,评论尺度有分寸,评论立场求客观,力避自我中心,不纠缠于是非之争,不因袭某种文人意气,不以个人好恶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立足于文学史大格局评价创作得失。其三,有“温度”的评论。对作家作品持以同情的理解,对文学现象报以热忱的关注,对文学发展怀有责任和希望。但在文学评论写作中,存在一种不时被作家漠视甚至敌视的难堪现象。这种现象,或者说这种作家和评论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制约或者削弱了评论写作的价值和意义。诚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笔者以为,这与评论写作一味追求精致、专业,未能与作家、社会甚或作者自身形成“互动”关系极大。基于此,本文对文学评论互动性进行了探究。[1]

二、文学评论现状

1.文学评论者互相之间的对立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文学评论者们动辄互相对立,然后在各种媒体平台上互相抨击批判,而对他人的观点表示认同的声音却逐渐减少。[2]

2.是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对立

如今,很多文学评论者的观点都非常极端,对一部文学作品及其作者不是“捧杀”便是“棒杀”,发表的言论都失去了中肯性,而作者也越来越不重视别人的评论,甚至有的作者直言自己从来不看评论,导致文学评论对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也就失去了文学评论应有的价值。

3.文学评论与读者之间的对立

受全媒体时代的影响,现今的主流文学评论对读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对于很多普通读者来说,学院、专家及作家评论等甚至还不如一条微信推送或微博短评更有说服力。虽然说文学评论应当提倡百家争鸣,但不能只有争鸣而无共鸣,可若想产生共鸣,首先要具备一个大众所认同的评价标准,因此,缺乏评价标准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文学评论互动方法

1.与作者“互动”

对于作者、作品的得失,评论家不宜只是简单地说道、指谓,而是应该从内心持有一种对作者、对作品的公允和真诚。写作难免失误,名著亦有败笔,当评论写作不是以识其非而自是、见其弊而窃喜,而是真诚地和作者、作品进行交流,相信提升的不仅仅是一方。诚如美国的威廉·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所言:“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

2.与社会“互动”

当前文艺批评的最大问题在于,批评的学理性空前强大,但批评的现实感却失于弱化。比如山东作家李登建的长篇散文体人物传记《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2014年在《中国作家》杂志第4期头题位置全文刊发,同年3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获得了何建明、张炜、李炳银、张守仁等作家、评论家的高度评价,2016年荣获山东省首届“奎虚图书奖”。对于这部作品,如果只是从辞章、考据角度分析,认知难免肤浅。笔者以为,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当是从“义理”方面对“乡贤”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发掘。当下,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社会的巨大变迁面前,面临严峻考验。如何重建乡村社会?如何跨越乡村文明的断裂带?如何打造新乡村文明,使其承衣钵开新命?这就是今天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2015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重视现代乡贤》和《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两篇文章,谈论基层“乡贤治理”的作用。不妨说,《最后的乡贤》的创作和发掘,具有超前的价值。在研究这部作品时,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3]

3.与读者“互动”

与读者互动是一种文学评论制作的理念,当下的许多文学评论没有把文学评论的内涵与宗旨融入进去,而是“为了互动而互动”,结果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因此电视新闻评论类文学评论在互动形式上应该有更加创新的方式。比如邀请普通读者做深度调查,或者直接请普通读者到文学评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就使得这档文学评论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以及可看性,而且从效果上可以看出,通过这种优势互补的方式锁住目标受众,也是互动模式创新的独特发展空间。

结语

上述所言,仅依个人的理解,限于能力,所论难免欠当。惟希望藉此而能对评论家、评论写作有所提示,在求证于方家的同时,亦有资于进取。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评论家乡贤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评论家杨占平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