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点读技术”,提升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2018-02-22
(山东省威海市普陀路小学 山东威海 264206)
引言:英语起始年级困难重重
我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多年,发现很多学生都陷入这样一个困境:学生从三年级学习英语,刚接触陌生的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英语是非母语语言,缺乏大的语言环境的熏陶,没有有效的资源辅助,学生无法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家长能辅导学生英语的人寥寥无几,老师、家长、学生都苦不堪言。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如何让学生爱上英语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点读技术”出现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
直面问题:合理开发和利用“点读技术”
“点读技术”是国际最新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先进的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新一代智能阅读和学习工具。只需用配套的点读笔轻轻点击就能让图书“开口说话” ,点到哪儿,读到哪儿;轻轻一点,单词,句子和图片都会发出绘声绘色的声音,就像一位最好的英语随身家教,可以随时随地的帮助学生解决难题。[2]
恰逢我们配套的英语教材全部采用点读版。发现了这一优质教学资源,我们积极学习相关资料,认真探讨借助“点读技术”,提升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实施的可能性。
落地研究:群策群力,做好研究工作
确立研究的方面,我们进入了试验阶段。我们采用小步子推进,先从实验班开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全校的步骤进行。
1.实验班初试
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详细介绍点读有关的技术,取得家长的支持。选拔了2个实验班,分别由两名英语教师全程负责跟踪、辅导。辅导内容包括:点读笔功能介绍和使用方法培训;利用点读笔进行发音纠正和模仿;解决学习中碰上的发音,听力及阅读等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点读书籍的自学。
建立个人有声学习档案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档案,教师分时间段进行学生声音录制,进行学情分析,比较,保留第一手研究资料。
开展“点读之星成长之旅”系列活动,如:“每周最佳领读”“课文模仿之星”“课本剧表演”;“自学内容测试”“点读之星展示现场会”等,确保每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学期后,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成绩对比。实验班学生的英语表达明显要更自信,学习兴趣更高,语音语调更精准,期中成绩更优秀。
2.全校推广
正是看到了实验班成绩质的飞跃,我们举行了第一届“点读之星”展示活动。邀请家长观摩,参与第一批课题实验的学生齐展示。来参加活动的教研员老师和家长对我们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展示会后,学生中掀起一阵模仿纯正读音的热潮,家长大力配合工作,教师从“课前—课中—课后”全方面地借助点读技术,提升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工作----利用点读笔进行预习
教师设计预习导学案,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借助点读笔配合课本有效进行课前预习,解决学生在发音等方面的困难,使课文预习变得简单、有趣。
课中工作----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依托学生英语的现有学习水平,科学建组。以活动教学为依托,小组合作,点读示范正音,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在朗读习惯培养方面,我们注重课堂上从单词朗读---句型朗读----课文朗读-----背诵课文----短文阅读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朗读习惯的培养训练。以点读示范发音为主,抓好朗读关,引导学生对语音、语调、英汉、英英的音素进行适当的比较和模仿。分享点读,以课题实验生为组长,好、中、差搭配,进行合作学习。
课后工作----朗读提升
布置朗读任务,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建立朗读群,指导学生利用点读笔进行课后点读,不定时进行检查、监督,及时总结、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在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通过电话、QQ群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获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并在家长会上针对阅读情况,从每日朗读、课文背诵、词汇积累量、成绩比较、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和家长进行进行总结和评价。
放飞:搭建平台,展示研究成果
在“点读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中,收获最大的当属我们的学生。我们适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他们学以致用,尽情展示自己的英语素养。多彩英语文化节,学生展示的大舞台。英语文化节上,英语小知识的紧张抢答;单词妙词连珠;动画模仿;英语手写绘话;课本剧表演精彩纷呈,实力非凡。“点读之星成长之旅”展示活动。家长、老师、学生从多个不同层面介绍点读技术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单词小明星”“模仿小明星”“英语小书虫”等分别向大家展示。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实践证明,点读技术的使用,给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多了,学生直接与教材对话,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加。学生们大胆听英语,听出自己的快乐!大胆说英语,说出自己的阳光! 大胆读英语,读出自己的美丽!大胆写英语,写出自己身边真善美的歌!大胆演英语,演出自己精彩的校园生活!
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点读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让英语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