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语文整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02-22
(德州市实验中学 山东德州 25300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对语文系统知识的梳理、积累和运用。而语文阅读是进行知识积累的主要方式,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更是帮助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传承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2]
一、实施背景
教育部发布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阶段必修课程(A)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
在“感受 鉴赏 ”方面,明确提出: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2.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3.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 思考 领悟 ”方面,明确提出:
1.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在“发现 创新 ”方面,明确提出:
1.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
2.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
3.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4.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5.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而在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学生课程安排指导表中,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放入了必修7个任务群中,此外,还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在选修部分也加入了“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
由此可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
再结合我校现实情况是将近70%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面狭窄、缺乏主动性。作为高中生,本应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在语文阅读中依然存在种种问题。这不但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将严重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我校全体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因此我们成立了属于“十三五”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小组。
二、整本阅读的提出及意义
1941年,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叶圣陶先生提到了:“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3]
1949年,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也曾做了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但是,叶老的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叶老曾说:“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并认为读整本的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时至今日,在大语文的环境之下,阅读已经语文教育甚至全民教育讨论的主题,整本书的阅读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对于高中生来讲成为了必要的事。那么对高中生来讲,进行整本书阅读又有哪些意义呢?
1.拓展学生视野,扩大阅读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整本书的阅读,必然会加强学生阅读的全局意识,使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宽阔,阅读空间更为广阔,提升学生的阅读经验与自信。
2.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除了有必要的充足的时间、切实的实践以外,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离不开对优秀经典著作的品读。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的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入就难深入。” “如此看来,改用整本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3.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开展整本书阅读符合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之外,增长学生见识,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可以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整本阅读的实施及阶段性成果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状况,我们课题小组分别在高一和高二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负责高一阅读能力培养任务的是张兰英老师。结合“选课走班”的新形势,高一年级的阅读课比较充分和固定,每周两节,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根据德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室的要求,高一上学期开设的是《论语》,下学期开设的整本阅读课程是《三国演义》,并配有相应的阅读学案和阅读检测题。
负责高二阅读能力培养任务的是刘梅老师。高二年级在之前基础上,上学期选读的是《边城》与《呐喊》,在下学期开设的整本阅读课程是当代作家路遥的经典名作《平凡的世界》,主要是在考试中以现代文阅读或语言运用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在学校方面来讲,学校重新扩建的图书馆应老师同学们的需求,重新选购了大量图书,及时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
在两个年级进行整本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尊重阅读规律。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遵循规律往往事半功倍。阅读也是如此。阅读能力有六个要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引导学生在复述、解释的基础之上对文本进行重整、伸展,而评鉴与创意是最高能力,对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并不强求。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精读法
所谓精读,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争取弄懂每句的意思。尤其是在阅读传统经典名著的时候,因为时代与语言的不同,更应如此追求,才能对作品有全面的把握,深入地了解。而对于整本书来讲,因为体系庞大,也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需要精读,经过筛选,老师们选取文本中最为精彩的章节片段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体会把握其中精髓。比如《三国演义》的1到10回,《平凡的世界》中一些精彩的语段,如:“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像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做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2)略读法
所谓略读,即与精读相对。一部巨著,虽为鸿篇巨制,但也难以做到处处精彩,步步生花。尤其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作品中难以有普世价值的章节段落,我们可以作为简单了解,一带而过,不求甚解即可,不需要追求面面俱到。而就现实来说,学生的整体阅读时间还是较少的,适当略读,也是他们多方面获取知识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3)读、思、写三位一体结合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读书并不应为读而读,不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识记,而应必须渗入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不会是死的,呆板的,而是鲜活的,灵动的。边读边思考,这样才能对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时候,不仅要做到动眼,动脑,还要做到动手。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文章里面精辟的、自己有所感悟体会的句子摘录下来,不断地积累,做好读书笔记,进而形成读书报告,与大家一起展示交流,将会获益匪浅。
经过大家的努力,在即将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整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高一年级举行了朗诵比赛及读书笔记评比,高二年级举行了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及经典读后感展示,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展示,效果显著,备受好评。
四、总结与反思
在近一年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们精心备课,科学引导,与同学们一起成长一起收获,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及时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依然较强,“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阅读教学一定的主导地位,学生主动性还没有极大地激发出来,对于老师的讲解过于依赖,自我探究生成性较差。
2.学生希望获得更为系统到位的阅读指导,这需要教师要进一步学习研究相关阅读教学方法与理论,争取站在更高的角度,高屋建瓴,促使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阅读的能力得到有效发掘。
3.作为老师,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阅读篇目及适合学生能力的相关进度,分阶段实行,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效率;
4.尽力激发学生热情,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相关声频视频,名家讲读等,帮助使学生理解阅读,加深认知,深入探究主旨,促使学生实现鲜明的个性解读与个性表达,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