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研究

2018-02-22张亚娟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清丰县牲口广播节目

张亚娟

(作者单位:清丰县广播电视台)

1 录好广播节目,离不开地方语言

1984年,清丰县广播电视台一位老台长录制了一期少儿节目,并寄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不久被退回并附了一封信,说节目题材、播音、录制质量都不错,就是其中的村支书同期声不行,既不像普通话,又不像河南话,建议用当地方言重录。

据老同志讲,录制时就费了一番周折。小学生和辅导员的音响用普通话录制很顺利。可到了村支书录制时,也让他用普通话谈,三番五次录制,弄得他非常疲倦。中央台提出修改意见后马上又去采访了村支书,让他按原来的意思用当地方言谈,只录了一遍效果非常好。中央台在未作修改、剪辑的情况下直接采用。

在广播节目中能不能使用当地方言?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使用方言显得太土气。但笔者认为,方言是一个地区语言文化的特殊符号,特别是一些带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方言词语,更能形象地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再者,广播节目与纸质媒体不同,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听众,虽说个别词语不能用恰到好处的文字来表现,但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听众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会达到感染力强、亲切可信的效果。

千百年来,当地人们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固定方言词语已经被世世代代所接受,作为以“说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媒体——广播,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舍其而不用呢?

另外,在采访中,把话筒伸过去就已经给采访对象造成了一种压力,一种威慑,还要求其说普通话,甚至一句一句的教,一句一句的录。既当“教练”又当“导演”,弄得场面紧紧张张。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剪,一句话一句话接,听起来很不自然。

对于县级台而言,受众是本地人,不用特别要求采访对象说普通话。当然,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重要任务,除编辑记者,特别是播音主持必须使用普通话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还应听从受访人的意见,顺其自然,怎么方便就怎么来。

2 利用方言特点,让广播节目增色

下面本文以笔者在创作实践中的实例具体分析方言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

1982年7月29日,《健康报》曾在头版刊登清丰县广播电视台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卫生院安上了牲口槽》,讲述的是清丰县古城公社卫生院为方便接送病人的畜力车停放、给牲口喂草喂料,在院内安了三个牲口槽的故事。

时隔25年,记者再次来到这家卫生院采访,发现当年安牲口槽的地方划出了一排整齐的停车位。这小小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采访了老院长邵保臣,他讲述了当年安牲口槽的背景:“那时候啥条件啊?接送病号都是用头牯(牲口)车得(子)。安上几个头牯槽,把头牯来那儿一拴,饮喂很方便。又不克嚓(糟蹋)树木花草了。”“这旦儿(现在)真是没法比呀。你看看,路上跑里、院里停里都是汽车。要是能见个赶头牯车得里还觉得稀罕哩。”

我们把老院长的采访录音原原本本用在了节目中,播出以后反响很好[1]。

2011年11月我们采制的广播评论《墙内之花何时才能内外香》一稿。说的是清丰县农民赵俊方在助人为乐中的境遇。其中,在随机采访当地村民时也大量使用了方言词语。

采访对象1:“赵俊方那个人铁(太)那抵(那个,不怎么样)啦!不会办事儿,搭唠(了)气力不落好!”

采访对象2:“在外边儿中,本地姜不辣,搁咱这儿啥时候他也吃不开,外响里不响。”

采访对象3:“犟筋(任性)二蹩得(死脑筋),一条路走到黑,谁说跟谁来。人都叫他给得罪光了。”

采访对象4:“弄嘞几个事股头儿(荣誉),不知道几斤几两嘞,谁都缪价(没有)放唠(到)眼里……”

由于是随机采访,没有提前安排提示,所以几个采访对象用相当自然而且十分流畅的方言,充分表达出了对赵俊方这个人的看法。我们把它原原本本的用在了节目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

2005年7月25日播出的短消息《大省长坐上了俺的小四轮儿》一稿中有这样一段话:……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村干部从村里叫来了一辆小四轮儿拖拉机,开车的正是白锁良。(出音)“村长说赶紧摇开车,去东头儿接李省长。我说你甭价(别)乱(开玩笑)了,尼亚(人家)恁(那么)大里(的)官儿能坐咱这破拖拉机?……”

如果让他用普通话的意思去说,难以避免出现生硬、不真实的导演痕迹,也不可能达到节目播出的目的[3]。

3 合理使用方言,与听众拉近距离

2011年的专题节目《为了那群鲜活的小生命》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节目里讲了两位农民爱鸟护鸟的故事,录制得非常成功。当(农民聂全保)谈起为一窝小鸟而果断留下一颗杨树这宗事儿时,他会心地笑了:(出音)“这点儿事儿也值当(专一)叫你们跑一趟?人活得是条命,虫艺儿(小鸟儿)活得也是一条命。一看我要伐树,大‘嘛喳子’(喜鹊)跟得(像)疯了赏(一样),‘喳、喳、喳’飞过来飞过去逐惯(一直)来那儿叫唤。搁到谁身上,都舍不里啊。”(农民张志安)(出音):“新房得将(刚)盖起都(就)住了窝咕咕虫儿(斑鸠),腌臜点儿乱点儿是真里(的),这都不吃劲(不要紧)。谁叫尼亚(人家,指斑鸠)也喜欢这个家咧!”[4]

2015年播出的广播文艺节目《俺们村的女人们》,本来是由主持人全文录制的,但在处理大姨妈这一角色形象时,我们果断使用了用方言。“记得那年一群小男孩要抢我的书包,我哭着喊着,多么希望家里大人出来救驾!千钧一发之际,就听身后有人大喊:(用当地方言)‘妮儿,甭价(不要)哭,我来啦!’回头一看,只见大姨妈挥舞着一根长长的玉米秆匆匆赶来,并大声呵斥:(用当地方言)‘打恁个龟孙哩!’吓得那群混小子灰溜溜四散逃窜……”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位憨厚泼辣农村妇女的形象[5]。

实践证明,在广播音响节目里适当使用当地方言,不仅不会破坏节目的整体效果,反而会使节目增色添彩,能更加形象地反映出被采访对象的真实内心世来界和语言个性。在日常采访过程中,还应根据稿件和节目需要适当加以提醒和引导,能用普通话谈当然更好,千万不能违反受访者的意愿一味去策划、去导演,那样就创作不出精品广播节目。

猜你喜欢

清丰县牲口广播节目
濮阳市清丰县教育局举行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操作应用培训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与护林老汉“明争暗斗”
清丰县新旧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对比分析
清丰县为孕妇、产妇健康开辟爱心通道
动物的爱情
清丰县关爱留守儿童重实效
牲口屋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