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2018-02-22张福珍
张福珍
(贵州省威宁县金钟镇夸都小学 贵州 威宁 553100)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人对学校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生来到学校就是学习知识,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忽略了对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上的教育。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一个人性格的培养是有其关键时期的,一旦形成,后期很难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下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社会构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和判断,以小学生的心智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分辨。学生一旦接受了错误的价值观,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行为,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很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承担着塑造学生品质与性格的艰巨任务,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呢?笔者就自身教育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教学在道德与法制析课上的运用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代入感,盲目的带入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服务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情境设计外,还应到有一些教学组织相关的情景。合作情境,是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些事情,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合作能力以及在其交流中实现的学生之间的礼貌、尊重等品德,本身就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观点等,推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堂,除了典型的情景教学创造情境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场景的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去尝试。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之后,可以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和原、被告,然后对于一些情况进行讨论。在思想道德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公交车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的人乘坐在同一辆公交车中,继续发展故事。教师既可以设定固定的情节,让学生进行演绎,也可不设定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的设定情境,展开教学。
二、以情感体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教师与社会,也能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这种了解必然会发生化学反应,在日常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观看电视记录片和教学影视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理论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从情感上体会道德与法治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灵上真正感悟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大意义。实践证明,情景教育是一根系着理论与现实的纽带。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情感丰富,但是自制力较差,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触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只有用心深切体会过的事情,才记得深、记得牢。在开展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国庆节的历史、文化、习俗等,让学生回忆一下国庆节的时候都有哪些重大活动。初步认识国家象征,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来历及其代表的意义。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启发学生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保卫祖国和平。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利于开展情感教学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品质教育。一个人最后能够走多远,靠的不是知识的多少,也不是金钱的贫富,而是一个人品质的优劣。小学阶段的品质教育是学生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不论是与人相处时的品质,还是个人独处时的品质,都在无形中铺就前方的路。有的人走的是阳光大道,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走上了羊肠小道,有的人甚至走着走着却发现无路可走了。要想有一条宽阔的坦途,须在品质教育上下工夫,不论是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还是热情助人的好心肠,抑或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敢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优秀品质。
例如,在《我们小点声》一课的教学中,说话声音的大小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越是小事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两个课前的教室场景,一个是乱哄哄的教室,一个是学生安静学习的教室,让学生回答更喜欢哪个教室的环境。所有同学都选择那个安静的教室,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打扰。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说话声音的大小是由具体的情境决定的。像遇到岁数大的爷爷奶奶,说话的时候就要大声一点;而在图书馆的时候,说话就要小声一点,以免影响别人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品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一件件实际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3.延伸课堂教学实现高效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对本门课程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论是情感教育还是品质教育都不能流于表面,流于形式。理论知识的掌握至多改变学生的思维意识,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实践行为,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延伸,创造条件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情感与品质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我们不乱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一下在上下学途中有没有遇到过乱扔垃圾的人,对于不顾环境卫生随意乱扔杂物的行为有哪些看法。学生普遍对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行为表示不满,教师要及时结合教材开展教学。首先让学生对这件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乱扔垃圾肯定是不对的,即便不是公共场所,在自己家里也要保持环境卫生。教导学生在教室、图书馆、楼道等公共场所,遇到乱扔垃圾的行为要敢于制止,帮助他人树立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不仅如此,也要教导学生在遇到一些“无名”垃圾时,要有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将散落的废弃物扔到垃圾箱。如果自己处理不了,可以找教师或长辈帮忙,从扔弃垃圾这件小事做起,践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情感与品质教育,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基础,实现道德与法治的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