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2018-02-22程尧晶
程尧晶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1 学业拖延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拖延的概念定义有很多种,例如,Ferrari和Johnson等认为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个体经常性的推迟需要开始着手的任务或提前结束应该按时完成的任务的行为[1]。Solomon和Rothblum认为拖延是个体不合理的推迟任务而产生主观不适的体验[2]。Steel对拖延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他提出人们即便是知觉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会有意的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3]。大量的研究表明,拖延会对人们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包括情绪、学业成绩以及社会成就等方面,长期以往会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甚者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4]。因此,拖延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而学业拖延成为了近些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学业拖延是指学生违背原有的学习意向,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地延迟开始或者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这种倾向将会导致不符合学业要求的学习结果[5]。有研究表明学业拖延会造成中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是抄作业的情况发生,并可能伴随学习焦虑;学业拖延与抑郁水平、沮丧以及低自尊体验等消极情绪同样关系密切[6]。
时间上的推迟是拖延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当学生由于低估未来事件的重要性,从而选择延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时,便引发了拖延行为。中学时期,学生需要面对升学考试压力,以及相对繁重的学业任务,同时他们也处于处于飞速成长、可塑性强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对学习拖延加以干预,这可能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严重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方方面面。
2 中学生学业拖延现状
中学阶段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积极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好坏相挂钩,进而影响未来大学的选择,甚至能够左右今后的人生之路。学业拖延作为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显著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据以往的研究显示,15-20%的成年人受到慢性拖延的困扰,而9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情况[7]。中学生作为该阶段的主要群体,其拖延行为的现状同样值得关注和警惕。
2.1 初中生学业拖延现状
胥兴春采用初中生学业拖延量表,对郑州市某中学的264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他得出了初中生学业拖延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男生的拖延水平高于女生,并且拖延水平和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8]。孙贺在对沈阳市某中学的510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并且他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年级的差异显著,初三的学生学业拖延的情况最为严重[9]。朱晓斌对杭州市某中学280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中同样发现初中生学业拖延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10]。由此可见,我国初中生的学业拖延比较普遍,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
2.2 高中生学业拖延现状
胡晓杰对65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他得出有50.8%的高中生存在学业拖延,其中有8.6%的学生已达到严重程度[11];田甜在对350名高中生的问卷调查中得出大多数高中生存在学业拖延,其中大部分同学处于中等拖延水平,此外高一高二的学生拖延程度高于高三学生[12]。由此可见,高中生的学业拖延同样普遍,相较于初中生,有的同学已经达到了严重拖延的程度。
3 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
学业拖延的成因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中学生群体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近年来诸多学者关于拖延行为的研究作出归纳总结。
3.1 个体因素
影响拖延行为的个体因素是指个体受到的来自大脑或是感官感觉等内部条件而非外界刺激直接产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个人心理特质和人格特征两方面进行讨论。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又称文饰作用,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例如有些中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时会在心理上安慰自己:“吃完饭再开始、玩会游戏再开始”也能按时完成,这将导致任务不断往后拖并且大量的积累在一起,直到最后放弃。研究者也对大五人格特质与拖延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尽责性因素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该因素的胜任力、责任心、成就动机、自控力、谨慎等维度同样能够预测拖延行为。此外,冲动性高的个体具有更高水平的拖延行为[13]。
3.2 任务因素
学习任务的性质也会影响个体的拖延行为。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ness)反应人们对任务的一种喜好程度。若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感兴趣,则通常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行为,但若任务本身枯燥乏味而个体又缺乏兴趣,则会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14]。也有研究表明拖延者中有一半的人表示他们只对某些任务存在拖延行为[15]。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偏科的现象,他们倾向于主动进行或完成自己擅长、感兴趣的学科任务,同时消极的处理自己不那么擅长和感兴趣的科目,从而导致在某些学科上的拖延。
3.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学业拖延的影响主要从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两方面来探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就是是子女第一个老师。有研究表明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有关。例如参与型和心理自主型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拖延呈负相关,严格/监督型的教养方式与拖延呈正相关[16]。父母的平时行为同样对孩子有影响,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孩子平时会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有研究验证了父母存在拖延行为的,孩子也会有拖延行为。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以校园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潘利若在研究中发现班级氛围好的学生较于其他班级学业拖延现象更少,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以及合理的竞争能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17]。
4 学业拖延的干预
根据学业拖延的不同成因,可以采用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减少中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
4.1 自尊心的培养
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拖延是表达内心冲突,保护自尊心的一种方式,并且中学生的自尊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18][19]。比如有部分学生往往不是想延迟完成学业任务,而是由于能力、决策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选择放弃完成任务,“如果我努力了或者如果我好好学习,那么我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这是很多中学生都存在的心理。这就是一种保护自尊心的方式,即怕自己努力而失败导致自尊心受挫。而中学时期是学生加速发展,并渐趋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萌动和增强,再加上目前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以及现代社会文化对个性的过分张扬,使当今中学生的自尊心理明显并表现出敏感性、渴求性以及极端性。培育良好的自尊心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拖延行为,而这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例如沟通过程中良好的态度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自然就会相信自己的个人价值,一个关爱的动作,一个眼神的鼓励都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而不要随意当众的批评和教育。
4.2 班干部制度
从上文中我们可知胜任力、责任心等能够有效的预测学生的拖延行为,这或许给予教室门一些启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业拖延的不同程度,可以适当的给他们安排班级岗位,隔一段时间轮流让学生担任班级班干部,通过这样的举措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和胜任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懒散、拖延。同时也有研究显示班干部在学业拖延和时间管理倾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计划的安排和执行上效率也更高。
4.3 高效的学习模式
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兴趣与长处,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采用合适的问题解决方式面对自己不擅长活着不感兴趣的学科,将复杂的学业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逐步完成单个小任务,增强任务完成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也将随之提高,学业拖延情况将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