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电影欣赏》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综述

2018-02-22李婧域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李婧域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201)

国际校本课程经历了兴盛、回落、转型三个时期,渐渐趋于成熟,形成三面协调、三级管理的局面。我国的课程体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还是国家课程一枝独秀,自上而下总揽大局。而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样,有名无实,沦落到边缘地带,成为多数学校应付上级检查的门面课程。然而21世纪的现在,为迎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国际舞台上和其他大国进行有力的竞争,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才是教育建设的目标。因此,一套教材一种教案的国家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需求。而以学校开发为主体、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呼之欲出。影视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融合多种艺术,富于生命活力的新兴艺术。她以文学为母体,从中汲取灵感和养料,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囊括广阔的社会人生。若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善加利用,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还能为校本课程多样化作出贡献。因此影视欣赏课程实践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概念阐述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在国外通常是以‘校本课程发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面貌出现,而校本课程发展则与‘校本管理”’(Site-Based Management)近似,皆属反中央集权(decentralization)运动的一个教育改革的措施和主张。国外常见的校本课程发展的定义有:

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为了改进课程质量所采取之活动,这些活动是由学校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教师等参与学校日常工作者所创始(initiated)、计划(planned)和执行(performed)’,‘指学校为依据的课程发展,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工(staff)及资源。’

史克北:‘学校所属之教育机构,对学生学习方案(programme)的计划、设计、实施及评价。’”[1]

校本课程在国内定义也众说纷纭:

王斌华:“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2]

钟启泉:“是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学生的需求、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是对原国家规定开设的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是在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总框架下,依据学生的需求、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教师教学、社会需求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教师为主体、校内人员与校外人的共同努力的情况下,进行课程研究、设计、使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

2.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先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释。其后许多学者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校本课程的界定多种多样。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其中‘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拟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4]

崔允漷:“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互动。”[5]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共同努力,综合考虑学校内部的需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社区需求、上级单位要求及国家与中央之需求等因素,并以研究、设计、发展、实施、评价及修正等途径建立恰当的、适用的教材与方案,所有课程参与人员亦肩负应有的绩效责任。”[杨龙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

3.电影欣赏

电影欣赏活动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其司空见惯,所以极少有学者对其进行定义和阐述。但是电影欣赏课程中的电影欣赏,与日常人们观影活动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电影欣赏课程中的电影欣赏不止运用直觉、感性和主观获得直观地感受和评价,还要观看的过程中,运用理性和分析性的思考来多角度地分析电影的各个方面。

袁智忠认为:“电影是一种视听直观艺术,因此,它既遵守一般审美过程的总规律,又由于它是影院集体观赏、视听画面‘一次过’,这种审美空间的黑暗性、封闭性,审美对象的动态性、短瞬性(放映机案24格/秒放映),决定了电影欣赏又不等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审美,笔者认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性高潮——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6]

约瑟夫·M·博格斯(Joseph M.Boggs)和丹尼斯·W·皮特里(Dennis W.Petrie)认为:“我们必须几乎完全沉浸在观影的感受中,同时还要保持高度的客观性和批评的疏离感。”、“我们可以从直觉和理性两个方面体验美好、欢乐与神秘。”、“我们细致地分析一部影片时需要意识到其中凝聚了很多不同艺术家的才能,包括制片人、导演、总美工师。服装设计师、化妆设计师,而且当然,还包括演员们。而通常,制作仍以文字开始,所以编剧——那些历史上在好莱坞地团队中最被忽视的人——在电影艺术中仍然是最初的原创力量。”[7]

笔者认为,电影欣赏是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对电影的主题思想(主题、剧情)和拍摄技巧(摄影、剪辑、色彩、声音、表演、导演风格等)进行欣赏和分析。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校本课程研究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国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起步较晚。1988年王伟廉在《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中简单介绍过“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改革”。1989年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讲到了课程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的课程。90年代后,校本课程正式进入课程论学者的视线,并有大量关于校本课程研究的论文发表,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施良方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还与崔允漷等学者在江苏省锡山中学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专题研究,取得良好的成果。

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力所能及找到的资料进行的整理,并总结概括出了四个大方面: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方面。王斌华、钟启泉的《校本课程》主要讲了校本课程的本质和基础,对校本课程的定义、性质、开发过程、学科基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然后详细的描述了校本课程的目标、组织、实施、评价,并介绍了英、美、澳、加四国的校本课程。而李宝庆的《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则回顾了校本课程的发展并对其进行了反思,指出目前的校本课程出现封闭化和形式化等问题,并认为校本课程在未来仍是很有价值的。郑晓梅所写《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就是意在探讨校本课程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需要校本课程以及我国基础教育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三个问题。姬秉新的《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理论阐述。这些文章都对国外的校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的校本课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方面。马彦平的《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校本课程》将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结合在一起,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和具体方式。崔允漷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从政策出发研究了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理论、实验研究以及案例分析。徐玉珍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讲述了校本课程开发从开发条件到管理与评价的全过程,并用案例来加以说明。徐玉珍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开发论文、研究报告与各科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案例,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借鉴。何晓文、戚业国的《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高中校本课程建设》以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校本课程为例,分析了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校本课程体系从早期发展、初步探索到全面试验的全过程,并对其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孙青华的《推广校本课程开发政策:个案研究》以香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案例和政策为例,来分析香港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实施过程、成果,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我国内地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指导和借鉴。总之,这些文献都在理论上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并在实践上给校本课程开发以借鉴。

校本课程出现的问题和困境。少部分研究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困境和问题的提出和思考。严五胤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和出路》指出了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管理机制、校本开发热情与开发者观念能力等六个方面的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曹榕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趋同化问题研究》指出了当前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暗合高考、侧重教科书的编写等方面的趋同化,并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万国华的《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Z小学为例,指出了Z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均衡性和忽视学生个性与兴趣方面的问题,并从校长和教师、资源库、经费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提出对策。乌婷婷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探讨》指出了高中校本课程普遍存在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清、对课程开发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课程开发类型相似、程内容单薄、课时分配不均、开发程序简单形式、组织管理松散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总之除了个别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的较为理想,大部分学校都仍将大部分放在常规课程上,因此校本课程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其他方面。主要包括杨龙立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从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流程和校本课程开展的理想与实际。奚晓晶的《校本课程之科目设计》收录了科学与技术、文化与生活、艺术与审美等方面的小学、初中、高中校本课程。胡惠闵的《校本管理》从学校管理方面来总体把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阐述了观念、制度、习俗、理念到行动的转变和落实。这些专著从侧面指出了教学和教材方面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影响和作用。傅建明的《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老师在其中的角色、影响、发展策略和支持系统,然后阐述了校长在校本课程中的角色、职责与素质。马英志的《校本研修面面观》主要从影响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研修能力和校本开发能力,并提出了区域合作、集体研究等方法和对策。这些专著虽然较少,但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理论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2.影视欣赏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影视相关课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设,国内的大学也已纷纷设立影视教育相关课程。但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课程中,却难见影视教育相关课程的踪影。大多数涉及影视作品的课堂,只将影视课程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或是在语文课堂上,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使学生通过视听效果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如:《浅谈电影欣赏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胡华德)、《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探究》(刘娟)。或是通过影视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谈影视欣赏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蒋东颖)《拓展资源“激发兴趣”中职语文课堂影视资源应用初探》(刘兵)。只有少数论文涉及电影欣赏的校本课程:《发挥学科优势,拓展鉴赏能力——谈校本课程<电影欣赏>的开发与定位》(陈琳)、《英语影视欣赏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宋英)、《浅谈初中原声英语电影校本课程》(薛茜)、《校本课程<经典电影欣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施——以<经典电影欣赏>为例》(林东亮)等。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