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屏时代高校微电影创作研究

2018-02-22赵彦彪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6期
关键词:受众创作时代

赵彦彪

1 多屏时代高校微电影创作盛行的原因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科技的进步,受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不再单一选择一块屏幕,而是更多的融合多种屏幕进行观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视频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受众喜爱与关注,由于微电影制作成本低、对设备要求不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的喜爱。多屏时代下,高校微电影创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制作成本低、周期较短

电影的拍摄需要高昂的设备,而微电影创作的前期投入较少,对设备和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拍摄设备和后期制作软件,很多影视专业的学生都有较专业的设备,一些对微电影感兴趣的非影视专业学生也能负担起相应的设备,一台单反进行前期拍摄,一台电脑进行后期制作,几个人就可以组建一个小团队完成微电影的拍摄制作。

高校微电影的创作过程没有拍摄电影那么复杂,场景选取以及布置等较简单,高校微电影创作大部分主题为校园生活,学生在创作时不出校园就可以完成作品创作。后期制作软件功能的提升大大缩短了微电影创作周期,很多拍摄素材都可以现场导入非编软件直接进行编辑制作。

1.2 播出平台多样化

多屏时代的到来为微电影的播放提供了更丰富的平台,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微电影创作正是要把自己创作的作品通过不同平台展示出来。现如今,网络视频的兴起,多样的视频播放平台从侧面刺激了高校微电影创作,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播放平台与观者进行互动交流,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与想法,可以获得创作成就感。

在多屏时代下,视频播放平台多样有效促进了微电影作品的传播和创作。一些APP软件不断出现,让微电影创作变得更加有趣和简单,即便创作者不懂专业的视听语言知识以及叙事手法,但只要作品本身内容吸引人也会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1.3 教学需要以及竞赛奖励

在一些专业课教学中,需要学生进行相关的微电影创作,在影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考核都以提交微电影作品的形式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方式。在一些非影视专业学生教学中,一些带有实践性质的课程也会通过微电影作品创作完成对相应内容的考核。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外众多微电影竞赛也为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获得政府举办的一些比赛奖项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而一些非政府比赛奖项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奖品甚至奖金,多种形式的竞赛激励了高校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

2 多屏时代高校微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

在多屏时代,高校微电影创作得到了广泛发展,虽然大量微电影作品在不同平台播放传播,但在高校微电影创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前期准备不足,作品质量不高

在高校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创作时仅凭一时热情,对剧本内容以及拍摄计划没有认真准备,对拍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少有效预期。在前期准备时,不能系统地协调各个部门工作任务,无法有效调动参与者的创作热情,在拍摄制作时但凡出现问题,不能有效及时处理,因此,导致作品细节处理不到位,使作品质量不够理想。

另外,高校微电影创作基本没有广告赞助或相应的资金支持,创作成本基本要靠学生自己承担,因此,在有些情况不能有效保证较高水平的拍摄制作。低成本投入必然导致设备、道具、场景等达不到较高专业水准,如果拍摄时运用一些不专业的拍摄手法将直接影响作品的最终效果,使微电影作品质量很难提高。甚至一些创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视听语言的掌握不够全面,也会导致作品质量不高。

2.2 作品内容单一,过于形式化

高校微电影创作的内容基本局限在校园生活或与校园生活相关的主题。在早期的高校微电影创作中,大量作品都是关于校园爱情、友情的故事,内容基本是在大学生日常相处过程中的矛盾、选择、迷茫等。大部分作品剧情内容相似或雷同,即便加入一些“穿越”“玄幻”等元素,作品本身内容也显得单一乏味、不够丰富。

学生在进行微电影创作时,往往重视后期包装,只在乎作品最终形式,忽略作品本身的内涵。在创作微电影时,学生对剧本内容都不做细致分析和研讨,一旦剧本确定后学生就急于拍摄制作,在制作时也仅限于作品表面,不考虑拍摄时的基本细节,缺少整体构思和把握。在实际创作中,学生只在乎个别或单一的镜头和场景,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使作品停于表面,看着花哨但没有实际内容。

2.3 自我创新意识较强,但缺乏深度

高校学生在进行微电影创作时一味追求创新,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地进行拍摄制作,无论前期剧本创作、中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学生都在强调自我创新,丝毫不考虑影视作品的特性以及受众的观赏习惯。现今社会,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不着边际的创新只是空想。在高校微电影创作中,很多时候想法是好的,但学生没有充分考虑现有的创作条件以及技术水平,单纯追求新奇、特别,最后导致作品“四不像”,很难得到观者的认可。

高校微电影创作,很大程度都是在反映创作者的内心想法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在创作时学生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拒绝外来的一切建议与指导,包括教师的指导意见。学生创作自我意识的增强不是坏事,但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最终的效果呈现就不尽如人意,很多作品需要创作者进行讲解才能让观者清楚作品内容。高校学生在进行微电影创作时往往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和观点,但创作者缺少经验和相应的理论知识,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想法基本停留在一般的观影经验层面,导致在实际创作时,作品呈现的效果缺少深层次内涵,好的构思也得不到实现,很难拍摄制作出优秀的微电影作品。

3 多屏时代高校微电影创作反思

3.1 正确的引导与政策扶持

高校微电影创作在主题选择上需要教师、学校甚至政府有关部门做出正确引导。相关部门可以举办一些限定主题内容的微电影大赛,或专门建立相关的微电影播放平台,提高学生以及社会对此类内容的关注。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一些优秀的大学生要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人关注微电影创作。目前,在校学习的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学生需要大量有创作经验的影视制作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国家和社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给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群体提供一个成长锻炼的平台。

3.2 重视内容,提升学生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

多屏时代下,高校微电影创作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学生在进行微电影创作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效果的新奇,应将作品内容内涵放在首位,面对多屏的竞争,高校微电影创作要重视作品本身内容,使作品无论在何种屏幕下进行传播,都可以让观者接受,作品内容是衡量高校微电影创作好坏的重要指标。

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看重实践而忽略理论知识掌握,很多学生有好的技能却缺少有深度的内容,在微电影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高校微电影创作要想在微电影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须注意对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只有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懂相关技能,才能创作出较高水平的微电影作品。

现今,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以及挖掘创作主题内容,将创作内容和生活经历有机结合是高校微电影创作中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时代在更迭,但用户永远都是看重作品内容的,所以,我们要永远把内容创作放在首位。在这一点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多屏时代下的最新传播特点,以提高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社会把握社会本质的创作能力。

3.3 注重后期宣传,依托新媒体资源实现内容快速扩散

微电影前期的创作非常关键,然而,新媒体时代下后期宣传的重要性依然不能忽视。当我们的学生在完成微电影作品的创作后,我们应充分调动高校和媒体的新媒体资源,如微信平台、微博等,精准地投放我们作品的宣传,获得更广泛的受众。

多屏时代下,人们欣赏影视作品的显著特点就是不局限在一块屏幕进行,受众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观看和了解微电影的相关信息,在微电影作品上线后,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在多种屏幕下参与作品的交流、评价以及分享。在多屏时代下,看似受众不再依赖单一的播放屏幕,但实际上受众在观看微电影作品时,却在不同屏幕间建立起了紧密联系。在屏与屏的转换中,受众对内容变得更为关注。因此,高校学生在进行微电影创作时,一定要把对内容的要求放在首位。

4 结语

多屏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微电影创作提供了众多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微电影创作,制作出符合现今社会受众需要的微电影作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创作者既要掌握多屏时代视频传播的特点,也要有扎实的影视理论功底以及娴熟的影视制作技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精彩的微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倪祥保.“微电影”命名之弊及商榷[J].电影艺术,2015(5):59-61.

[2]吴鸿芳,郑济飞,冯威.微电影:高校影视艺术实践 教学的新模式[J].新闻传播,2014(10):109-111.

[3]连少英.电视产业多屏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受众创作时代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