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研究

2018-02-22尹建梅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广播受众

尹建梅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媒体,人们对于新闻传播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广播新闻想要更好地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依据新出现的媒体形式,实现创新与突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自身发展与进步。

1 新媒体兴起的原因

我们之所以可以步入新媒体时代是由于大众娱乐的需求。首先,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娱乐形式也向碎片化转变,这也是当前娱乐形式的主要特点。其次,娱乐的互动性逐渐增强,如今,人们之间的交流大多都在网上进行,在新媒体上人们可以进行跨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最后,新媒体门槛较低。传播形式非常多,形式非常简单且容易实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关注的对象与话题,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和客体,每个人都可以阅览自己需要的信息。

2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

广播媒体特有的声音传播方式,使人们不改变自己的行为状态就可以享受获取信息服务,受众在收听广播节目的同时也可以做其他任何事情,与收听广播的行为不会冲突,从而释放了其他器官的活动,这是广播伴随性特征的体现,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将进一步在网络广播中发挥,它可以使一个用户上网的同时,通过闲置的听觉器官,来接收信息传递,为用户提供网络广播服务,完成对用户听觉领域的占领。网络广播具备了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传播优势,为广播的发展带来新的生命。

网络广播信息传播迅速。采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传播,信号传输过程中抗干扰性极强,接收频道和收听效果不会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而且理论上是以光速传播,可以迅速遍布全球任何地方。凭借互联网瞬时传播的优势,网络广播的信息的传递速度、信息更新速度都要远大于传统媒体。

网络广播传播覆盖面广。网络广播的优势在于可以突破传统广播电波发射距离限制,调频广播虽然收听效果好,但辐射范围有限,短波的辐射范围广,由于信号弱导致受众收听效果不理想,无法实现全球化目标。而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全球性传播的特点,轻松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不论是地区性还是全国性的网络广播电台,其传播范围均可扩展至全球,只要连接了互联网,就可以把广播信息传播到任何“有网之地”。即使在无线电波无法覆盖的地方,只要受众拥有网络,就能收听各地的网络广播,不再受传播距离、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信号接收,实现全球全天候的广播效果。

网络广播媒介融合性强。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如报纸的文字和图片、电视的图像、文字和声音,广播与网络融合后,成功突破传统媒体的局限,利用网络的多媒体性,集声音、文字、图片、图像于一身。受众在网上收听广播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如文字和图片等了解相关信息,一些网站还增加了超链接,使受众获取更多的背景信息,还能与其他听众通过文本、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画面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比单纯的声音停留时间要长,网络广播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大大增强了广播的传播效果。互联网的特性弥补了广播不易保存、稍纵即逝的弱点,数字技术使广播的数据库可以无限增大,随时随地供听众收听和复制。

3 运用新媒体实现广播传播创新的有效措施

3.1 实现广播新闻来源创新

传统的广播新闻材料大多来自于记者的深入调查,耗费时间较长,而当前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大众需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新闻也有了更高要求,希望获取的信息可以更简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赋予文字更强的生命力。

在新闻素材的获取环节,与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获取源已有很大不同,新闻从业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获取新闻资料,这些网络资源包括UGC(UGC,即用户贡献内容,它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BBS论坛、播客、微博、播客、微信、百度贴吧、社区,等等。这些新的网络聚集地成为新闻记者发现新闻的“新大陆”,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生者和传播者,这种新的传播模式给了新闻从业者更多新闻素材,他们可以从这些资源中获取新闻信息,加工整合,使新闻获取渠道更加宽广。而且,从用户中获取的新闻素材,更符合受众口味,受众在接收这些新闻的时候更具有亲切感和满足感,增加了媒体的粘度。因为这些信息都是来源于受众的传播空间,用户的“自我中心”感得到了满足,就会使这样的人际关系更富有粘性、更牢固。

3.2 生产模式集约化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生产模式集约化是针对粗放式的生产模式提出的,而所谓集约化经营,其实质就是在保证或提高生产利润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对生产的各个元素进行重新整合,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收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新闻生产也要具有这种生产模式,全能化记者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专业化团队对新闻资料进行筛选、重组,多种媒体平台紧密围绕周围蓄势待发,总编辑对新闻报道进行把关,编辑指挥中心对新闻进行统筹规划、分类归纳,然后分发给各个媒体平台,各媒体平台对新闻进行“本土化”包装,最后对外发布。

3.3 革新报道方式

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在受众心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认同感,在新环境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发展新应用新业态,打造一体化的全媒体内容采编、发布、管理系统、构建新媒体矩阵才能逐渐被受众认同,巩固并提升自身影响力。

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尤其是重大事件的报道,广播只有充分利用多种新传播形态,统筹多媒体上阵,实现全媒体报道才能增强广播的影响力。云南电台的各频率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易信、二维码、移动客户端等应用程序(APP)的平台,充分累计用户量,占领舆论阵地,利用网络平台和新闻平台的融合,以此产生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种不同的用户群。当用户群有了分类并扩大后,更多的用户就被吸引过来,平台的粘性也就随之增强,可想而知,广播的用户量和影响力也就提升了。为此,云南台按照“主打一个品牌、上四个终端、创意五个产品”的思路,形成了新兴媒体矩阵,使其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渠道一起,形成云南广播台的新型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青,常维佳.新媒体时代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以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3):60-63.

[2]吴贤林.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研究[C]//“决策论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北京:《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

[3]李艳红,张洪,王军.加强新媒体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3(8).

[4]思涵.以创新精神推进新媒体学科建设与发展——访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教授[J].今传媒,2016(3):1-4.

[5]宋豫琦.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新特点[J].新媒体研究,2015(18):7-8.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广播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