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十度”谈
2018-02-22王小东
◇ 王小东
“这条新闻有高度!”“那条新闻有深度!”“这条片子角度好!”“那次报道力度大!”“度”,本是汉语常用词,除了作为计量单位名称,它最常见的一个用法,就是表明物质的有关性质所达到的程度。同时,“度”也是新闻工作中的常用语,老百姓常用“度”来评价一篇新闻的优劣,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也常将“度”作为考察新闻质量的一个指标、术语。本文拟对此进行归纳,并作适当辨析、阐释。
一、高度
高度首先是个物理空间的概念,是指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其次,高度可引申指抽象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新闻的高度,主要应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典型、经验的全局意义。对全局工作的借鉴意义越大,指导性越强,则新闻越有高度。如何才能让新闻有高度?首先要熟悉大政方针,吃透上级精神,把握中心工作,胸有大局。其次,要根据大政方针、上级精神、中心工作来选材,善于选择那些对全局有借鉴、指导意义的事实、典型、经验作为报道对象。第三,如果报道对象是已经确定的,那么就要善于发现报道对象与大政方针、上级精神、中心工作的内在联系,善于“上接天线”。
做新闻要有高度,同时又要防止人为拔高。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60余年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4%以上。如果仅仅作为绿化工作、林业工作的一个亮点来报,那就有点低了。如果作为执政为民、绿色发展的一个典型来报,作为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一个典型来报,就有了应有的高度。但一个社区修了个花池,一条街道盖了个公厕,一个村庄建起个垃圾清运点,就提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高度,那就有点拔高了。
二、深度
深度是指事物向下或向里的距离,也可引申为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新闻的深度,就是报道尽可能触及新闻事实的本质。新闻如何才能有深度?我认为需要确保一个前提,着力六个方面。一个前提就是对基本新闻事实的清晰展示。对基本的新闻事实还没有说清,就去求深,那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在这个前提之下、基础之上,新闻应力求有深度,这要从六个方面着力:第一,不仅要报道事实,还要交代背景;第二,不仅要报道现象,还要分析原因;第三,不仅要交代结果,还要展示过程;第四,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寻求解决的方法、途径;第五,不仅要关注当下,还要能前瞻未来;第六,不仅要突出主体,还要敏于发现联系,善于厘清关系,勇于揭示矛盾。前五点容易理解,第六点有点费解,试举一例。记者报道楼市,论及房价高企,有的分析是地价太高,有的分析是建材涨价,还有人分析是因为拆迁过多。一位记者慧眼独具,发现房价高和丈母娘之间有联系,并且令人信服地分析了这种联系,探究了丈母娘对房价的影响指数。这篇报道就不能说不深。从这个例子还可以再引申出一点:“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新”,在一篇新闻报道中,能察人所未察、碰人所未碰、言人所未言,自然就有了深度。
三、厚度
厚度是指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用来描述新闻,应有丰富、厚实、不单调、不单薄之意。新闻的厚度和深度,在含义上有相近之处。如何使新闻有厚度,与如何使新闻有深度,在方法上也有相近之处,如不仅要报道事实还要交代背景,不仅要报道现象还要分析原因,不仅要交代结果还要展示过程,等等。除此外,要使新闻有厚度,我觉得还应做到“两个多”,做好“一结合”。“两个多”,就是多层次、多方面。一条有厚度的新闻,不应该是平面的,而应该有多个层次,层层展开,层层递进。比如报道一个先进典型,不能只说他好,还应进一步说他好在哪些方面,进一步说他为什么能这么好,进一步说他的好给周边带来了什么影响。一条有厚度的新闻,还不应该是单面的,而应该多方面、多侧面。还是举先进典型报道的例子,说他好,不能只是一两个领导说他好,还要有同事说他好、邻居说他好、服务对象说他好;说他好,不能只说工作好,还要看他在家如何、在社会上如何;说他好,也不能绝对,不能说过头,还要辩证看、正反看,看他有无不足之处、需改进之处。这样报出来,典型才丰满,报道才有厚度。做好“一结合”,就是点面结合。做面上的报道,一定要有点来作例子、作支撑,并且尽可能是多个点、不同类型的点。做点上的报道,要尽可能扩展到面、上升到面,展示点在面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借用到新闻中来,就是指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就是新闻事实发生同新闻发布的时间差,它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贵在新,必须新鲜。新闻事实发生同新闻发布的时间差越小,新闻的时效性越强,新闻的价值就越大,社会效果就越大。如果新闻事实发生同新闻发布的时间差为零,那就属于新闻直播了。新闻不新,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效果、影响力就大打折扣,甚至不能称之为新闻。在媒体高度发达、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下,人们对新闻速度的要求更加苛刻。快一分钟甚至一秒钟发稿,就是重大新闻,万众瞩目;迟一分钟甚至一秒钟发稿,就是明日黄花,无人问津。提高新闻的速度,及时把事实真相告诉给广大群众,还是防范平息谣言、安定人心、稳定秩序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来,“江西九江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上海姑娘跟男友回农村过年因生活不适而逃离”等假新闻所引发的恐慌、热议,与真相的迟到澄清大有关系。“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引用马克·吐温的这句名言,是大有深意的。
如何提高新闻的速度?不外乎提高记者编辑新闻敏感、专业素质,能迅速发现新闻、采制新闻;精简环节,压缩流程,采用高新技术,让采制的新闻能迅速发布出去。过去的报纸刊物是定期出版的,遇重大事件、重大新闻,则出增刊、出号外以加快发布速度。广播电视的时效性大大提高,现在的新媒体更是即时性的,速度可以说近乎极致。
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新闻应大力追求速度、时效,应以日、时,甚至以分、秒来计。但速度、时效也不是绝对的,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越快越好,而应服从于社会效果。有的事当下报不合适,可以缓一缓,选择适当的发布时间、时机;有的事不适宜公开报道,可以发内参。新闻说到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部分,必须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以社会效果为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
五、力度
力度,指力量的强度。新闻有力度,就是指新闻报道、新闻宣传声势强、影响大、效果好。新闻报道、新闻宣传怎么才能做到有力度?第一,从单篇新闻报道来说,就要有较长的篇幅,要有高度、有深度,要点面结合、全面展现,要挖掘背景、探寻原因、展示过程、预测结果,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第二,从一个新闻栏目来说,围绕一件事、一个主题组织的一段时间的报道,要高频次、不断线,要有始有终,中间还要有高潮。第三,从一个新闻单位、新闻媒体来说,围绕一件事、一个主题组织的一段时间的报道或一个战役性报道,要做到有力度,就要全社一盘棋、全台一盘棋,多部门配合、多栏目联动、多种手段并用,同向同调、各展所长。在新时代,还必须做好媒体融合,做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发布。
今年6月和9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一周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暨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山西新闻界组织实施了两场重大的宣传报道战役,打了两场漂亮仗。从阶段来说,前期有铺垫,中间有高潮,后期有延续;从内容形式来说,有时政报道、动态报道,有深度报道、背景报道;从媒介来说,广播电视有新闻报道、有特别节目,报纸有消息、有评论、有专版,新媒体也全面跟进。从这两场宣传报道战役,就可以看出新闻的力度以及由力度带来的声势和效果。
六、角度
角度,是一个数学名词,表示角的大小的量,也用来比喻看事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新闻的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但是选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整体和本质的反映会有区别,产生的宣传效果也会不同。能否选择最佳的角度,是对记者能力水平的考验。那么,在选择报道角度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呢?我觉得起码应遵循四个原则:首先要客观,全面真实地把握事实,力求反映事物的整体和本质。其次,要抓特点,突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典型的方面。第三要有新意,独辟蹊径,识人未识,言人未言。第四要寻找兴趣点,贴近受众心理,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选择角度的方法很多,如以小见大,从太钢研制成功笔尖钢看太钢的创新驱动战略,从石圪节矿的关停看山西的煤炭去产能;如旧中翻新,去年新闻报道了某窗口单位的门难进、脸难看,一年过去了,他们现在怎样?记者带您重访;如虚中觅实,某人是个争议人物,记者未见其面先闻其名,有人说他无私,有人说他无情,有人说他善,有人说他倔——真相如何?记者一探究竟;如逆向思维,每当农忙时节,大批记者奔向农村,报春耕春播,报夏收秋收,而有个记者却专凑农闲时节走进农村,看看农民们农闲时在干什么。
七、尺度
尺度,原指长度的标准,类似准绳、分寸,后来泛指事物的标准。新闻也有一个尺度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做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这里的“度”,就是讲的尺度。说到新闻的尺度,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是从新闻把关者的角度来讲,如对宣传部门领导、媒体总编主任来说,新闻的尺度就是把关时一个宽严标准,就是什么能发,什么不能发,什么要突出,什么要淡化。这个尺度应该是统一的,不能对传统媒体十分要求,对新媒体七分要求。也不能对这个记者一个标准,对另一个记者又一个标准。在新闻宣传管理上,现在常讲,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仅新闻要讲导向,综艺节目也要讲导向,广告也要讲导向。这都是说把关尺度标准的统一性、一致性。
新闻的尺度,第二个方面是从新闻采编者的角度来讲,就是采制新闻时要把握好分寸,无过无不及。客观真实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采制新闻时要忠于事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另外,要有全局的眼光、辩证的眼光,解决好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成绩和不足、缺点和错误等的关系,防止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说好就十全十美、说坏就一无是处。现在,一些地方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对程度副词情有独钟,而且偏好最高级,说美必“太”,说好必“最”,说重要必“极其”,说特色必“极具”。报道本地的新产品、新成果时,不是“填补空白”,就是“替代进口”,不是“国内领先”,就是“国际一流”,真让人以为已经“赶英超美 ”,实际上还差距甚远。
八、锐度
锐度,指物体尖锐的程度,也指摄影等方面图像平面清晰度和图像边缘锐利程度。新闻的锐度,有时是指新闻的敏锐度,有时是指新闻的尖锐度。
新闻的敏锐度,这是从新闻采编者、接受者的方面来说,就是对最近新闻熟悉的程度、了解的深度,对新闻价值的准确判断,对重要新闻的捕捉能力、挖掘能力。1978年11月,“天安门事件”获得平反,消息首先见于《北京日报》对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报道。这篇报道4000多字,而有关“天安门事件”的内容只是其中一小段。新华社记者和领导看到当日《北京日报》后,敏锐地感觉到这一小段文字所蕴含的重大新闻价值,将这一小段文字抽出来充实单发,标题改为《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出新华社通稿,这条消息成为轰动国内外的重大新闻。那么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宣传干部,如何提高新闻的敏锐度?我认为首先还是要吃透两头,即吃透上头,熟悉政策,了解全局,把握中心工作;吃透下头,熟悉基层,了解民情,肚子里有“料”。其次,要钻研业务,提升新闻采编技能,同样的食材能做出更香更美的佳肴。
新闻的尖锐度,这是从新闻本身来说,就是一篇新闻报道,勇于关注社会热点,敢于直面社会矛盾,不回避问题,不粉饰现实。对监督类报道而言,有锐度当然是一个褒义词。但也不是越尖锐越好、越胆大越好。要坚决遵循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有领导的监督等原则。揭露问题,展示矛盾,不是为了泄私愤,不是为了显威风,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了推动工作的开展。李瑞环同志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中曾说:“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或是新闻单位的监督。”正确的舆论监督,好的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北京卫视的《向前一步》,就是近期出现的有锐度、有影响的监督类报道节目。
九、温度
温度,冷热的程度。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但是用温度来描述新闻,近年来才常见。不少人提倡写有温度的新闻,这里的“有温度”,概括来讲,应是指关注人、关心人,尤其是关注百姓疾苦,关心普通人的命运。新闻不仅要“上接天线”有高度,还应“下接地气”有温度。新闻如何才能写得有温度?我认为思维上要改变一个定势,实际操作中要做到“三多”。改变一个思维定势,就是要改变见物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见成绩不见人的思维定势,坚持以人为本,所有报道都要把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多”,一是多从百姓身边找题材,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奋斗、劳绩和命运,不要满足甚至自矜于宏大叙事。二是多从群众方位找视角。报道一件事,报道一项工作,多听听群众意见,多了解群众怎么说、怎么看,多看看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不要高高在上、主观臆断。三是多从群众口中学表达。群众语言,具体实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充满智慧,表现力极强。虚心向群众学习表达方式,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来写新闻报道,会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更好地入脑入心。这是文件语言、材料语言、会议语言所难以比拟的,更是大话空话、官话套话所做不到的。
有的记者报道经济工作,通篇GDP、CPI、产值、利润,看不到百姓的生活,听不到百姓的感受。有的记者报道重点工程,通篇开工、竣工、进展、进度,看不到建设者的劳作,感受不到建设者的奉献。前些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重点工程巡礼》系列报道,在报道三峡工程这个“巨无霸”时,没有从宏观决策开篇,没有从重大意义起笔,没有先谈工程艰巨和投资巨大,而是从长江下游一户农家说起。以前长江每年发洪水,下游江边百姓为避洪水经常搬家,家里连大件东西也不敢置备。现在三峡工程保安澜,这户农家没了后顾之忧,把彩电、冰箱等大件也请进了门。这样的开篇就体现出一种态度,体现出一种温度。在山西太旧高速、大运高速、引黄入晋等重点工程建设中,新闻工作者在反映中央关心、山西奋进、工程进展、工程意义的同时,也采制出了《工地上的婚礼》《夜访武宿立交桥》等有温度的好作品,在展示宏伟工程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工程背后建设者的劳作奉献和喜怒哀乐。
十、零度
零度,是温度的一点。用它来修饰新闻,我觉得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就是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推崇的“零度写作”,倡导作者将感情降至零度,客观、冷静、理性地报道新闻事实,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与之相对的就是“37℃报道”,倡导新闻要有温度,要倾注作者的感情,不能将新闻变成冷冰冰的数字和程式化的陈述。谁是谁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种写作形式都产生过许多优秀作品,也有大量的平庸、失败之作。看来两者没有绝对的高下对错,关键在实践中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激情洋溢、热情澎湃可以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名篇佳作,冷静理性、不动声色,也可以产生《新闻调查》《冰点周刊》这样的名栏名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零度新闻的第二种含义,就是不追逐热点题材,不追逐热门人物,而是报道一些平时很少有人关注的题材,报道一些社会底层的群体、社会边缘的人物,展示他们不为人知的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命运起伏,传递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类新闻多是一些调查性报道。对这类报道,也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就要反映主流,零度新闻不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不反映工人、农民、解放军、干部、知识分子等主流群体的劳作生活,而是去描写底层群体、边缘人物,反映他们的鸡毛蒜皮、鸡零狗碎,色彩晦暗、格调消沉,起不到振奋人心的作用,方向上有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新闻贵在“真”和“新”,就是要告诉人们他所不了解、不熟悉的人和事,而不应该千篇一律、趋同趋群。我认为,这些群体和人物在社会上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报道,他们的生活也可以反映。但是这些群体和人物毕竟数量有限、比重很小,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主流,所以这类报道不宜多,不能成为重点,更不能成为主体。
一篇新闻的优劣,我们可以用浏览量、收视率、点击率来考察,这是市场化的标准,有精确的数字作支撑。我们也可以从题材、立意、视角、细节、画面、文字等方面来考察,这更多是新闻评奖的标准、专家评析的标准。高度、深度等说法虽然也被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使用,但它们更多是老百姓对新闻的一种概括评价、模糊评价。概括又蕴涵丰富,模糊又深意存焉。这些老百姓的口碑,其准确性、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它标准,丝毫忽视不得。将这些概括、模糊的评价进行一些细微的辨析、阐释,于新闻从业者而言,有助于提升业务技能,写出拍出更多老百姓喜欢的好新闻;于读者、观众、听众而言,有助于更多地了解新闻的特点、规律,从“看热闹”进阶到“看门道”,与新闻工作者形成更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作者下笔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