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2018-02-22黄容
黄 容
(广西梧州岑溪市第八小学 广西 梧州 543000)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小学语文教师通过不断转变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借助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加小学生的课堂体验,深入到语文课程学习中去,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必然是灵活、多样的,要求教师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学习方法,让他们在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从而使得小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1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1.1 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教师主要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人物,新课程的改革需要的是新型的教师。他们已经逐渐变成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新型教师应该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中去,将心比心,用感情来赢得学生的感情,与学生们一起交流、活动,并且同学生们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只要教师们能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定程度的从知识输出者转化成为学习者,变成可以和学生并肩学习的探究者,并在共同探究过程中共同地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和学生一起成长,与新的课程变动一同成长。总而言之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更有效率地适应全新的语文课程的教学。
1.2 加强教师情感投入,注重师生感情交流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仅限于课堂上对问题的问答,教师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对知识的讲解以及题目的训练上。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相比之下小学语文更具有情感上的魅力,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他们对语文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在情感上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关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知识讲解上加强感情投入,可以在课堂阅读时可以通过音调的高低来增加一些感情色彩等。
1.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创新并探索新的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个体生来有差异,小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上也各不相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一些视频、图片的展示,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形象化,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师创新理答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有效的理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传统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理答,仅仅是单纯的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以对或者错的评价,不含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大大打消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着小学语文课堂理答应该是充满感情,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小学生正处于对情感的敏感期,对教师的鼓励充满着期待,有效的理答能在小学生心中激起无限的水花,使得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充满激情和兴趣。对小学生来讲,教师有效的理答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寻找有效的课堂理答方式,提高理答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通过多样性的理答,拓宽学生的视角,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1.5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质,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小学语文的学习对小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形象思维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素质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已不适应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其教学模式以及素质有待改进和提高。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更新教学理念,一切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新事物,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并力求教学手段的创新。
2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与画面相结合,特别是画面感较强的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思维中的画面画出来;遇到诗歌,就让学生背一背、唱一唱;如果是故事类的,最好是让学生边学边演,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画、唱、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情感的印象,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探究、发现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重视读书思考,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课程中的问题;一方面重视合作学习,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学习,在辩论中加深理解,得到启示。
3 善于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可以做个试验,拿着撕破的本问一个同学:“是你撕破的?”学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此刻,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感叹号的特殊作用,就是为了加重语气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宁的回答后面用的是句号,说明了列宁的话是谎言。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于是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适时激励,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小心翼翼维护自己的骄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让他们放弃一种兴趣,也会激发他们一种潜能,改变他们的性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曾经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因为”和“所以”造句,有个小男孩积极地举起小手,回答道:“因为妈妈让我放学后写作业不让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兴。”从句子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学生的认识有些偏差,所以老师不高兴地批评了他,然后很不客气地让那个孩子坐下。从这以后,这个孩子不仅再也没有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再也不喜欢主动参加任何活动,性格都变内向了,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并且自尊收到了伤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应有的鼓励,在学生出现偏差的地方给予耐心的引导,使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
5 设置悬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许多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个精美的词句都隐含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利用文本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最后一片树叶》这篇课文教学的结尾时,我提示学生: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树叶落下去以后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躲在树妈妈的身体里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学生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许多画面。接着让学生描述一下后来发生的事,学生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没想到,孩子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绘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6 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有意义的题材作为写作的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搜集资料并写成文章,这一过程使课内的知识实践于生活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活动一般教师要注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尽量是有相关性的活动,如参观后的所思所感、春游后中的喜闻乐见等等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尽量避免一些俗套的写作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创新的眼光去理解自己的感悟,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会逐步提升。
7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一思想仍然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上的一场春风,它必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与希望。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语文教学必将欣欣向荣,展示新的活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