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美学价值的实现
2018-02-22黄国品
黄国品
(湖北省巴东县绿葱坡镇中心小学 湖北 巴东 44430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这也就说明了美与思维是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价值元素,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深度挖掘与利用。
一、小学语文美学价值的提出
(一)响应核心素养的新要求
2015年9 月,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其中在若干的子指标中,就将学生的审美情趣归结到学生人文底蕴之中,它是作为学生的文化基础的基本点,新的核心素养标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升级版”,其将审美情趣提出是有重要意义的。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强调要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对美学探讨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将美学融入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是势在必行的。可以说,新课程的观点和加强美育教育的工作,为实现语文教学美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政策支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美学价值分析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严格执行。
(二)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个时期是学生能力、心理、身体以及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基本上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到小学高年级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快速的发展。基于学生这样心理发展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语文本是及其抽象的理性思考方式,如何让将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易接受的知识,这就是需要教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次,小学时期,儿童保持着对世界的极大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正是对儿童审美教育的极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审美需求,并能使他们自己主动的去发现美、创造美。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学价值的实现
深挖语文审美资源,明晰培养审美能力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既富有时代气息,又注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编选的文章都力求做到文质兼美。
(一)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形美以感目”,能给人赏心悦目的“形美”道出了中国汉字独特的形体美的特点。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其精妙之处在于,美于形、乐于声、凝于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汉字形体美的美育因素,通过汉字的形体之美,唤醒学生学习汉字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对汉字形体美的感知、理解、探索的课堂情境中,学习汉字,体会汉字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学好汉字,保护汉字的感情。如在书写“植”、“梳”时,体会笔画的疏密匀称之美;在书写“软”、“鸣”时,体会笔画的左右避让原则。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对汉字的点画形状、整体结构和章法布局产生出美的印象,从而使他们乐学,乐写,为写好汉字打下基础。
(二)品味词句的韵味美
教师抓住重点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形象、整齐之美。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作家的词语锤炼功夫可见一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重点字词进行揣摩、推敲、比较、玩味。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一般采用比喻、拟人、比拟、对偶、夸张等手法来增加其形象性。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山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排比的句式,给人一气呵成的完整感,在句子的对称中体会出桂林的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对文章中的词句韵味美的品味,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与作者的共识,更好地融入教师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体味词句锤炼的精妙,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提炼篇章的结构美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内容实质,结构是文章的外部表现形式。内容要求新颖的美,结构则要求均衡、对称、和谐、统一的美。教师要注意认真研读教材,提炼文章的结构美。有的文章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有的文章以作者情感发展程度为准绳进行写事抒情;有的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给人一种首尾呼应的严谨之美。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谋篇布局的严谨性,要求教师重视对教材中的文章结构美的挖掘,力求使学生了解文章清晰的脉络结构,体味其结构美。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教学情境的完整性结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
(四)传递作者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教材一般选编的文章体裁为诗歌、散文、童话、寓言故事、科普文章等。教师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明晰选文的情感美,通过语文情境教学,向学生传递作者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感染。如在讲解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的《枫桥夜泊》时,为了让学生对诗人张继的“愁”有更深入的体验,采用了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方式。学生在低沉的背景音乐中,听着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读,想象着当时深秋的景象,伴随着教师在旁边对诗人的写作背景解读,学生在此情此景中感悟着、升华诗人愁苦的心绪。“披文入情”,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对诗歌的理解也加深了。散文教学,教师要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提炼出作者的“神”,巧妙地把作者的“神”深入到学生的心间,变成学生的“神”,让学生心领神会。童话和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感情,教师在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想象情感,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创造和改编,对寓言故事的领悟与理解,在参与体验中,体会童话和寓言故事背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