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性的思考
2018-02-22张秀秀
张秀秀
(新疆阿图什市第一中学 新疆 阿图什 845350)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作为它的根本任务,而传统文化经典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传承文化,这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同时,传统文化经典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本身就是文化。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是极其重要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基本认知的培养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五千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为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民族品德。在漫漫岁月里,从秦汉大一统到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再到隋朝的一统天下,到由盛唐开启的民族大一统时代的闪耀世界,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合,有过不少的民族战争,但这都是民族间的内部斗争,是中央王朝的更迭问题,没有动摇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根本。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肩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又一次向全世界奏响了东方凯歌,东方智慧再一次在全世界展现了光芒。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教育内容。
中学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比重,而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基本认知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所以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责任感,责任意识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标本。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首先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最终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八字成文的语型。这都反映了中国传统责任意识的传承与发扬。所以说,在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中,社会责任感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个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及个人都有责任心的人,是我们教育的关键,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变和定型的阶段,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点。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国古代士人讲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继承下来,教育学生不但要思考,更要实践,并且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东林党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是这些古代士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来加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强烈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素质培养,传统文化教育都应渗透其中。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老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心得,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途径:
(一)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增加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经典的阅读量。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已经读过,却没有人愿意去读的东西。”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精神的富矿而且魅力无穷,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也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中学阶段的学生有小学六年启蒙教育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传统文化认知与选择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阶段为了形成稳固的认知体系,就必须让学生多看书,多思考,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经典阅读,对于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鲁迅先生曾经有言,一部《易经》,治国的人从中看到的是安邦之策,打仗的人把它视为兵书,医者视它为医书,修行者视它为仙书。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说,增加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的展示教学过程,由老师带动学生创设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或者是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所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先进的网络媒介都可以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的《过零丁洋》《木兰诗》《水调歌头》《关雎》等国学经典作品,大多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而中学生对于文化背景的接触如果比较少的话,就难以体会到文学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意境。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网络提取到对应作品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眼、耳、身三方面倾情投入进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对于教学效果会有一个极大的提升,也会让语文教学变得更为灵活,更具乐趣。
(三)提升语文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古人有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储备,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要提升中学语文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在职语文老师送出去,到专门的师资院校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老师需要接受系统的传统礼仪知识、传统文化系列知识与教学教法课程;通过集中培训,回到自己的工作学校后,还应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在丰富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