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天性方能具有灵性,记一节“应时而生”的作文课
2018-02-22
(西安市大明宫中学 陕西西安 710015)
学生们对作文一向头疼,我们老师也总是抱怨学生缺乏灵气,投入很多,收效不大。但前不久的一节作文课,却令同学们开心不已,课堂上同学们以积极主动态度投入其中,反响之强烈,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回想起来,至今令我难忘。在此,我也想辽东献猪,获得一点自我满足。[1]
一、课前准备,酝酿情绪
那是一个下着小雪的早晨,上早读时,开始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眼睛总是向窗外瞄,我还提醒他们认真读书,但随着雪雪下越大,我看到大多数同学们的注意力已经被拿雪花吸引住了,我的提醒似乎起不到作用了,于是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趁势而为,让他们细致观察,写出一篇作文呢?这时,我提出这个想法,得到同学们一致热烈回应。上早读时同学们不像以往书声琅琅,而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看着那如同空中撒盐一般细小而密集的小雪粒落到地面,那样专注,胜过以往。下早读后,同学们欢呼雀跃,冲下教学楼,到操场去亲近久违的雪去了:有人在操场奔跑,看似没有目标,但见到谁都很开心;有人就不那么安分,见到熟识的,一个小雪团就飞过去了,你来我往,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了。
二、课堂感受,体味雪趣
1.课堂观察与初步表述。上课以后,就能从从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还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兴奋和喜悦。接着,就让学生继续观察。不久,雪就小了,先前的小雪粒变成雪花,一片片稀疏的雪花打着旋儿飘落到地面,又是一种感觉。于是,在写作文之前,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雪的情态……[2]
2.联想比拟,美化文章。同学们由眼前见到的很自然的就联想到《咏雪》中谢安侄子和侄女的两个比拟:“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加深了对雪的感悟;又进一步问学生关于描写雪的诗句,有学生就说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体会诗中透出的别样的春天温暖和煦的感觉;又提示学生《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描写小雪后济南城时用到的一个比喻句“唐代名手画的一幅水墨画”,让学生透过北面的窗户,看近处的操场、围墙、墙外的树木,稍远处大明宫遗址公园里的小山、亭台和纵横交织的路,更远处的高层楼房,这样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疏淡得宜,不也是一副绝佳的水墨画?结合雪前几天的雾霾,让学生想象雪后的清新与明朗,体会这场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这样的交谈,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写作欲望。
三、趁热打铁,完成作文
接下来,同学门打开了思路,写作就更顺畅了。到下课时,有的同学已经写了一大半,就是动手慢的,也已经写了近一半,这种速度,是以往从未有过的。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作文课后,我在为学生们以这样高的兴趣进行写作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够顺应同学们的情绪而安排的课堂教学如此顺利感到高兴。过后回想,给我以下的的启示:
1. 生活是学习的源头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句是很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如果能走出僵化的模式,能多关注学生,顺应他们的意愿,接地气,让他们实时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获得新鲜而又奇特的体验,事倍功半,何乐而不为?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节课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打好写作基础,再通过联想、类比,加深学生的体验,再结合学校实际位置,强化学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愿望,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学生写起来自然不同于以往。也许是以往的作文学生不感兴趣吧,学生情感投入不到位,缺少激情,没有写作的欲望,硬着头皮挤牙膏,自然难写出好文章。从这点说,我们在条件许可时,尽可能多的触动学生心灵,做不违背学生意愿的文章。
3. 擦亮学生审美的眼睛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的眼睛。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审美的眼睛呢?前几天和一位同事闲聊时,说道学生的好动特点时,这位老师说了一句话,对我很有启示:“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保持了这份天性,才会让孩子具有灵性。”确实如此,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养成习惯乃至于学习知识,不是要泯灭学生的天性,需要因时而化,不失时机,教学生学会审美,让学生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够敏锐地体察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学生激活灵性,进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保持乐观积极地人生态度,享受美好和不平凡的生活。[3]
结语
语文课多一点灵性和趣味,既需要语文老师有较为深厚的文学,更需要语文老师具有率真质朴的赤子情怀,还要有不断尝试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