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消防工程学》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2018-02-22
(湘潭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消防工程学课程设计仍停留在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上。以《消防工程学》为例,该课程为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内容,其目的是使该课程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是在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前[1],先通过教师讲解、然后学生生搬硬套,使学生掌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等重点内容。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课程设计内容了解不多[2]。特别是学校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允许安全工程专业以外的学生选修,这就为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带来了难度,既要保证本课程主修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要兼顾其他专业学生基础薄弱的事实[3]。因此,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迫在眉睫[4]。为培养具备新时代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其它专业”学生共同高效完成课程设计,必须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加以实施。通过《消防工程学》初步探索其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此总结经验,并在其它课程进行推广。
一、课程设计改革思路
由于《消防工程学》中所涉及的课程设计需要到现场进行调研后才能开展。因此,本着让学生“早调研、早设计”的改革思路,首先要改变教学目的,借助互联网+平台搜集并发布课程设计资料,然后把学生分组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对该门课的课程设计形成初步的认识;而在教学方法上,以“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带动其他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分组教学方法”,再以导学法等为辅。另外,在时间安排方面,不设定具体上课时间,由学生与老师在互联网+平台上确定时间,真正实现学生的个体化和自由化。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1.课程设计目的及方法。通过学生亲自调研和实践,让其了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过程及涉及的相关知识。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开放思维,在课程设计之初设定一个大题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细化;以“成绩优秀学生协助老师的分组式教学法”为主,每3~4名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带1名其它专业学生,再将活动教学等方法引入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导学。各组学生应每周登陆至少一次互联网,进入课程设计互动板块查看课程设计更新内容,自主掌握课程设计的原理、方法、意义和步骤;然后根据课程设计中的问题,由小组长带领各成员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在课程设计互联网+平台中分步骤录入相应内容,小组长将作为老师的助手帮助专业基础差的组员逐步完成课程设计。
3.课程设计过程。本课程设计学时共16学时,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为课程设计调研,包括现场实地调研,主要对象为安装了自动喷淋系统的商场的,让学生有个大体的印象,并在互联网+平台上搜寻相关视频资料,使增加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为老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小组长负责组织和帮助成员完成课程设计,教师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全程在线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做出相应指导。第三阶段就是教师监控课程设计互联网+平台,发布课程设计要求,在一些环节上指导学生按时按质安量完成课程设计,并对其中的问题给出合理解释。
4.课程设计成果。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利用“互联网+”课程设计互动平台,各组将完成好的课程设计录入系统,并完善课程设计报告,然后根据各组课程设计、步骤及结果以PPT的形式在同学们面前展示。
5.课程设计评价。采取自评及互评的方式对小组各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获取课程设计的结果;老师评价:对小组长的协调指挥能力以及各学生课程设计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汇总之后进行打分并进行成绩自动排名。
三、课程设计改革的意义
消防工程学课程设计改革的目的在于: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掌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还能充分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对老师而言也是成长的经历,借助互联网+平台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启发,探索新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改革成果与展望
通过《消防工程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实践动手能力和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形成科研创新思维。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并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到课程设计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顺利地开展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到社会中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利用“互联网+”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将先进的思维理念和实践锻炼通过互联网渗透到课程设计中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积极探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将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素质教育的加强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