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中的语句结构与交际功能之间非对应性之探讨

2018-02-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陈述句讲话话语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引言

语义学研究的范畴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自然语言可以是词,短语(词组),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语用学研究的范畴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字面意义往往是从词汇、语法结构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是,话语的意义是通过字面的直接意义来间接地表达真正含意。同类句子类型并不只是执行同种交际功能,同类交际功能也并非只能有同类句子类型来实现。疑问句并不只是提出问题,还可以提出请求,发出命令;陈述句除了可以发出信息、陈述外, 还可以被理解为“允许”、“推测”、“请求”、“警告”等等,这就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从语境的角度,将句子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才能解决。[1]

一、语境的重要特征

语境通俗的讲就是语言环境。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l) 于20世纪20年代最先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两大类,前者被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解读中,后者则用以分析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认为语境是一个理论概念,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是语言学家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的,这些因素对于语言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意义。也就是说在交际中双方必须了解语言交际的上文,因为交际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交际的参与者不断产生话语,每一句同前面已经说过的话必然存在联系,包括语义内容上和语法词汇的联系,前一种联系往往通过后一种联系得到体现,了解一句话和上文的联系对于正确理解这一句话是必不可少的;伦敦学派语言学家弗斯认为,语境不仅指的是“语言的上下文”,还包括“情景的上下文”;何兆熊教授认为语境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除了语言知识外,语境还包括许多语言外知识。构成语境的语言外知识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背景知识,二是情景知识,三是交际双方的相互了解。任何一句话,一旦离开了语境都容易产生歧义;冉永平教授的观点为语境既包括认知语境,也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认知语境尽管在语境中处于绝对地位但还是不能完全替代具体语境。[2]

虽然学者们看法各异,但在两点上是一致的,即首先,语境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事物,其中涵盖了包罗万象的种种因素;其次,语境要素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人们对于某一话语的表达和理解总是要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如果离开语境这个载体,只通过语言形式本身,讲话人常常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受话人也往往很难准确理解讲话人的真正想法。所以,要有效、准确、恰当地理解讲话人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只是对语言形式的字面意义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联系语境进行分析。[3]

二、语境对言语表达的制约功能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语境制约讲话者的话语组织和语义表达,与此同时也制约了受话者对话语的表达。因此, 讲话者必须根据语境来建构话语和调节话语;受话者也必须根据语境来理解话语, 根据语境的变化来完善对话语信息的准确把握。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交际。

例如: A:Could you turn down the music? (音乐可以关小点吗?)

B: I’m so sorry. I didn’t realize it. (不好意思。 我没意识到。)

例2: A:It’s raining hard. (下大雨了。)

B: Really, I’ll go to take an umbrella. (真是哦, 我去拿伞。)

在以上的情景对话中,讲话者与受话者都有效地完成了交际任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例1中A是疑问句实现了祈使句的效果,使得B关掉了音乐;例2中A用的是陈述句却有了祈使句的功能。两个实例都反应了句子结构形式与其交际功能之间的不一致性。反观交际功能,语句分为四种类型:陈述句的主要功能是陈述或发出信息;疑问句的主要功能是提出问题,获取信息;感叹句的主要功能是表达讲话人的情感;祈使句的主要功能发出要求,使受话人做某事。在多数情况下,句子结构类型与其交际功能是一致的,匹配的,但在实际语言实践中,必须考虑到语境的因素。

例3:A:There is a husky over there. (那边有个哈士奇。)

B: Follow me. Don’t be afraid. (跟着我。别怕。)

在对话中,A只说了句“There is a husky over there.”,可能仅仅在陈述事实,但是B根据对A的了解,清楚A是怕大狗的,而A也知道B了解这一点,因此B清楚A说话时是在发出请求,相当于说“Help me please! What shall I do?”。由此可见,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取决于交际双方相互认知,如果缺乏这一前提,B很可能无法准确理解A的真正意图。[4]

例4:A (female):I can’t really put up with him. Is he a man? (我真受不了他。 他还是男人吗?)

B(female):Don’t be angry. Let’s try to have a talk with him.(别生气了。 让我们跟他好好谈谈。)

A并非对“man”的性别有所怀疑,疑问句“Is he a man?”也并非提出问题以索取信息,而是A想要表达深深的愤怒,相当于用了感叹句“What an awful man he is!”(这个男的太差劲了。)因为B 已了解所发生的事情,所以清楚A的话语的含意,反应是宽慰,而非惊讶。在此情景交际中,交际双方共同的了解,认知是进行语用推理的基础。此时疑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义功能。

例5:Wife:We haven’t been home for a long time. ( 我们很久没回家了。)

Husband: Oh yes? It’s been so long. Then let’s go home this weekend.(哦,是吗?这么久了。 那我们这个周末回家吧。)

在交际中,因为夫妻间有着共同的生活背景认知,即很久没有回家看父母了,应该回去看看,所以很快交际达到了妻子的意图,妻子仅仅说了句“We haven’t been home for a long time.”, 丈夫便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大意,觉得应该回去看爸妈了。妻子使用的陈述句并不只是在于陈述句这一个事实,而是相当于祈使句“这个周末回家吧”,妻子将这一请求说的更委婉些了。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句子的结构形式与交际功能之间的不相吻合,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句子结构可以表示不同的交际功能;同理,根据不同的语境,同一交际功能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正应了语言学家Jacob Mey的话,“语境使得我们的话语内涵更丰富, 因此, 许多话语在形式上与其交际功能无法保持一致”。

结语

综上所述,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功能,语境是有效、准确地理解讲话人意图的基础,离开了语境就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同一交际功能可以用不同的句子类型来实现。语言表达是多样的,复杂的,句子结构与交际功能常常是不相匹配的,陈述句或疑问句可以被用来表达祈使和加强祈使语气,亦或是缓和祈使语气,使其更加婉转。对语境的建构,交际双方的和谐度越佳,理解话语意义的准确度就越准确,交际效果也就越理想。

猜你喜欢

陈述句讲话话语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男朋友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