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发掘美育因素,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

2018-02-22海南省海南中学三亚学校

新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意境美的教学

□海南省海南中学三亚学校 陈 武

新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修养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育因素,指导学生发现课本中的各种美,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一、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

大自然是一部五彩缤纷的百科全书,绿叶红花、白云蓝天、河流山川、秀岭奇峰、水里的游鱼、空中的飞鸟、天边的彩虹……这些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自然美,经过作家们精心描绘,显得更加精致、更加细腻、更加完美,使人赏心悦目,如果教师能根据美的本质属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他们去欣赏自然美,感悟自然美,必能使学生的性情、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与锻炼。

中学语文教材中再现大自然那色彩斑斓的美的文章比比皆是: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传神地写出了边塞壮丽奇特的风光,不仅画面开阔,而且意境雄浑,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醉翁亭记》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寥寥几句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变幻无穷、绚丽多姿的四时之美,令人油然而生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与朱元思书》中描写了清澈的江水,潺潺的清泉,清脆的鸟鸣,掩映的绿荫,组成了一幅清幽静谧的丹青美图,一曲和谐动听的人间仙乐,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又如《社戏》,鲁迅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和谐快乐的生活画卷,表现了月下江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的自然美,散发着温馨的柔情,整个乡村宛如被笼上一个温柔、妩媚而又韵味无穷的光环……这些浓墨重彩的描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大自然如诗如画的美,创设了或明丽或朦胧或悠远的意境,拨动着读者的心弦,给读者以无尽的美的享受。对于教材中的这些自然之美,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就一定能提高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并激发起他们探索美的兴趣,这对学生思想的提高,人格的形成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引导学生欣赏音韵美

听觉上的美感也来源于文章的音律,这种情况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节,每行都有六到八个字,大致上每行有三顿,音节的长短不一,每节的第二、第四行都押韵,而且每小节都换韵,诗行匀称而整齐,声调往复回环,随着感情而变韵,平声仄声交错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漱玉婉转,节奏和谐,形成一个流动的感觉,富有音乐性,能给读者以无穷的美的享受。教学生诵读时,要让他们注意诗歌感情的变化起伏,恰当运用轻重、高低、缓急、转折和停顿的语速、语调等变化,读出新月派诗歌的图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从而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无比着恋、对往昔生活的追思和对眼前离别的惆怅。

《蒹葭》则通过押韵、叠词的运用,回环反复,一咏三唱,强烈的节奏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的美感,凄清的画面外还有可想象到的声韵美:小河流水的淙淙声,芦苇迎着晓风的摇曳声,主人公在水一方苦苦追寻的脚步声,乃至是主人公寻而不见的叹息声,这些可以想象的声音,使本来凄美的画面涂上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的张力,引发起人们的美好情愫,给人以音乐的真实感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朗诵的缓急轻重、抑扬顿挫,把音韵之美、情感之美充分地表现出来,并指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欣赏和感悟这些画里画外的美,一定能使学生的情感和作品中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升华感情。

三、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美

中华民族的语言,多姿多彩,历史悠远,可以说是一座永远开采不尽的宝藏。语言美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也是作家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审美结晶,诗歌语言精练传神,散文句式灵活多变,记叙文叙写活灵活现,富具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非常典范。

1.品析炼字之美。炼字,也叫作“炼词”,是根据写作内容和意境的需要,在遣词造句时进行反复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取精练、隽永、深刻、含蓄等表达效果。自古以来,文人就相当讲究炼字,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鲜明等多方面着手,启发学生对文章简练而优美的文字不苟揣摩,反复推敲,深入玩味,从而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美好形象和美好情感。

元代张养浩非常讲究炼字,《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一句“峰峦如聚”便生动地写出了群山聚拢而来的动态美,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赋群山以生命,勾勒出了群山的雄伟;一句“波涛如怒”让人觉得黄河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赋予黄河人的意志和情感,同时注入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满腔悲愤。于是,山河的壮美、声调的沉郁,还有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之情,都使人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鲁迅先生也很讲究炼字,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他以“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孔己乙拮据而穷酸的本相,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孔乙己向短衣帮炫耀富裕的心理,同时也表现了其迂腐却不乏诚实的性格,使孔乙己那可笑、可怜而又可悲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中,只要能抓住文中这些精彩的语言文字进行品析、鉴赏,就能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从而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品味炼句之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优美的散文以生动形象的句段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创造许多美的形象,使读者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因此,教师要利用种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去品味这些生动形象的句段,使他们领悟文章栩栩如生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并加以具体的分析感受,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朱自清的《春》这样描写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而写出了春天的俏丽:勃勃的生机美、娇艳的容颜美、矫健的身姿美……使本来抽象的“春天”写得有声有色,形神兼备,洋溢着诗歌般的意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蜜蜂嗡嗡地闹着”“野花……还眨呀眨的”等句子,则借助了视觉、听觉和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把春天五彩缤纷的花色,蜜蜂的浅唱,蝴蝶的翩飞,野花的俏皮烂漫描绘成一幅立体感人、极富神韵的水彩画,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教这一课时,我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配乐反复诵读优美的句段,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具体地分析,深入地揣摩,反复地品味,使学生在品析美的过程中领悟到美的形象,并在心灵的碰撞中和朱自清一起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进而萌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3.领略意境之美。意境,即“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它是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和景的有机交融、心和物的巧妙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能不能有机交融,心和物能不能巧妙结合,成了能不能构成意境的关键。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作品的“景语”去分析其中蕴含的“情语”,透彻领略作品的意境,挖掘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马致远并没有吃力地去刻画这个游子的思想感情,只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渲染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营造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几种景物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其实都是“断肠人”内心悲凄之情的触发物,传达出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尽而情不尽”。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动人意境。教这首小令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反复研读小令中的意象,认真地品味句读,同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画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审美想象,由物及心,由景析情,由情入境,进入小令创设的微妙情境中。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领悟小令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深刻地理解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四、引导学生感悟人情美

人情美是人类所独有的道德情愫,它是人类本身或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至纯至真的美,因为有了人情美,我们的世界才会美妙而斑斓,因为有了人情美,文学作品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并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作品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体现了人类社会精神世界中爱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去探寻人情美的价值,让学生更多地感知人情之美。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隽永、蕴藉的美文,也是一曲颂扬“真善美”的赞歌,文中“我”的孝顺,“妻子”的贤惠,“母亲”对子孙的疼爱,处处流露着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互敬互爱、珍爱生命的主题,见证了华夏民族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感人至深;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还有“我”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理解和怀念,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强烈,引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社戏》里由细腻的亲情、纯真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构建起来的人情美,使“平桥村”成了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那温馨美好的“社戏”也便成了“我”心灵的栖所,使“我”终生难忘。

这些都是震撼人心的人情美,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或形象展示、或分析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受到人物崇高品质的触动,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参照模仿,这有利于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使学生逐步健全人格。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美育因素,根据美的属性,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修养和健康的人格,完成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任务。

猜你喜欢

意境美的教学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