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2018-02-22周芳
周 芳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采访的直接接触者,新闻一线记者在错综复杂的新闻现象及人员杂乱的新闻现场,只有基于冷静的判断、精确的分析、创新的视角、独特的眼光,才能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有效规避雷同。同时,记者所处的新闻媒体是存在区域的,记者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也是存在辐射范畴的。为增加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让受众感受到新闻内容与己相关,就需要新闻记者在写作中注重把握区域文化的特点,运用区域性语言,运用区域性的表达方式,快速精准地拉近新闻报道与区域受众的关联。
1 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独家新闻已经成为过去时。在新闻报道中,面对竞争激烈的新闻环境,面对你争我夺的新闻同行,新闻记者如何才能让自身的新闻报道脱颖而出,进而提升本媒体竞争力,关键就在于新闻记者必须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有效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创新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以新颖的方式来呈现完整的内容。新闻记者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新闻采访中运用独特的视角。
1.1 结合热门时事话题来精准把握采访视角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必须站在客观角度审视和阅读整个新闻事件,然后找到切入角度,快速精准地进行介入报道,从而做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新闻内容、新闻事件往往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必须运用自身视角审视整个新闻事件。当前,很多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往往带有主观上的偷懒心理,不去主动找出报道视角来呈现新闻事件,而是被动等待通稿或其他同行的写作提纲,以此实现快速化的新闻报道。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新闻报道是一项主观能动性活动,新闻记者必须结合新闻事件,同时结合当前热门时事话题、社会话题等来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找到报道切入点,进行精准、快速的新闻报道,以突显新闻报道品质,提升新闻媒体竞争力。比如,会议新闻的报道中,新闻记者以走基层的方式为切入点,将领导干部的基层行动与会议内容进行充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活动,这就增加了会议新闻的生活性,也让受众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就在身边。
1.2 以新闻场景及人物来精准把握采访视角
在新闻报道中,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兴趣点在于新闻场景和新闻人物。环境和人物是构成新闻内容的血液,也是充实新闻报道的基石。不少新闻记者,尤其是年轻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采用全景式镜头力图展示新闻事件的全貌,这种新闻报道的做法有失偏颇。全景式的新闻报道,给予受众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这无疑增加了受众的疑惑感,也使受众很难全面理解新闻内容及了解新闻事件。因此,在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需要运用独特视角,全面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水平,丰富新闻报道的内涵,有效拓展新闻报道的外延。在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要注重描绘丰富多彩的新闻场景,这是新闻报道的“骨骼”,也是提振受众兴趣的刺激点,同时更能满足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无论是在电视新闻报道,还是平面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场景的展示或描绘既能代表记者的一种独特视角,同时也能让受众产生比较浓烈的“现场感”。比如,在火灾等灾害事件发生后,新闻记者深入现场,通过镜头语言或文字语言来展示火灾的发展形势及灾后情况等,本身能够引发受众共鸣,让受众产生科学防火的良好意识,这恰好是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1.3 以区域性特点的融合来把握采访视角
新闻事件的发生既具有共性特点,同时也有个性化特点。新闻事件的个性化,其本质含义就在于区域性。在新闻的五要素中,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地点”。在新闻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精准把握新闻报道的视角,需要注重新闻事件的区域性特点。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应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区域性的文化特点,区域内的社会条件等进行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比如,在电视新闻报道,尤其是在直播类的新闻报道中,若新闻事件具有典型的区域属性,如区域文化民俗活动等,新闻记者可以采用地方方言进行报道,并在新闻报道中,大量采用本地民俗语言介绍活动内容。这样的新闻报道无疑能充分满足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再如,一些轰动全国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发生的地域是固定的,无论是本地的新闻记者,还是全国范围内的新闻记者,在实际新闻报道中,都应注重区域性视角的把握。
2 新闻习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利用搜集和整理好的素材进行新闻创作的过程。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也是新闻记者将新闻内容呈现给受众的前提。在新闻写作中,新闻记者必须把握其区域性特点,结合区域内受众的风俗习惯、语言习惯、兴趣需求等,有针对性地调整写作方向,改良写作环节,充分提升新闻内容的时效性和贴近性。
2.1 适时植入本土文化背景,提升新闻写作的文化属性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区域性特点的运用,本身就是新闻采访独特视角的体现。新闻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本土区域的文化特点,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背景,充分提升新闻内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同时,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在搭建内容关联的过程中,同样应注重引用文化思考。比如,在报道社区好人好事时,新闻记者应以小见大,从个体身上的光辉形象过渡到整个区域文化的优越性。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突破了就事论事的禁锢,还能引发受众强烈共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2.2 全面结合区域发展形势,提升新闻写作的价值属性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新闻内容只有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感受到新闻内容的贴近性,才能发挥新闻报道的价值,启迪受众思考。新闻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还在于新闻记者必须注重融合区域内发展形势,有效凸显新闻写作的价值属性。比如,在时事新闻的报道中,很多政策条例的出台,对受众而言是比较陌生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本身就在于将这些僵硬化政策,利用平白朴实的语言解读给受众,帮助受众理解和接受。新闻记者结合区域性的试点或优秀示范案例进行政策解读,能够迅速拉近受众,也能帮助新闻媒体获得稳定持续的受众源。
2.3 充分迎合区域受众诉求,提升新闻写作的社会属性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对区域性特点的把握,还应充分结合区域内受众的兴趣点及相关诉求,充分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新闻报道传播效率,真正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属性。新闻记者在进行内容整理及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受众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总之,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基于独特视角,以创新化的切入方式进行科学的新闻报道,同时还应在新闻写作中注重把握区域性特点,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文化属性、价值属性及社会属性,充分满足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原则,不断提升新闻内容传播效率,为新闻媒体赢得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受众源。
[1]韩洁,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
[2]吴玉涛,浅谈新闻采访写作中的独特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