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征研究

2018-02-22蒋慧珺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4期
关键词:负面舆情网民

蒋慧珺

网络舆情作为发生在互联网这一特定平台的舆情,其实质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直接反映,是由分布于网络平台的零散信息,被网友广泛关注和迅速转载,进而形成网络关注的集聚。百度舆情数据显示,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依然是网络舆情的发源地以及网民意见表达的重要民间舆论场。

1 舆论主体:影响舆论格局的主力

区别于传统的舆论,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热点事件的突发性以及非线性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舆情更加难控。作为舆论主体的网民在舆情的散播、集聚和流行过程中始终作为主力军影响舆情事件的走向。

1.1 数量剧增,呈多元化分布

舆论主体呈现多元化分布是当前网络舆情的首要特征,而作为主体成员的网民数量进一步增加是其实现多元化分布的奠基石。首先,互联网接入的零门槛、上网技能的普及和上网模式的场景化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媒介接触的无限可能性。此外,当前消费模式智能化、共享化成为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普及率的助燃器,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快捷消费模式,如线上购物、网约车等多元消费都可以通过在线支付的方式完成,既加深了原有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又刺激了非互联网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入需求。

据统计,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1]。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基础上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衍生产品逐渐普及,网民可以自由选择任意时间、地点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百度舆情对当前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发现舆论主体遍布各个年龄层,其中25至34岁的青壮年占比最大;且地域分布广泛,除西藏偏远地区因技术设备限制外覆盖全国,其中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用户最为活跃。

1.2 表达空间自由,共享社会话语权

传统大众传播时代,一传一受的被动模式并未真正赋予受众应有的表达自由。由于时间和地理的限制,用户表达渠道单一,主要包括群众上访、来信反馈或者热点连线等方式。上情只能下达,而受众的诉求却得不到及时满足。从传统大众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到如今的“人人都有移动麦克风”的时代,社交媒体不断赋予用户更加广阔的舆论表达空间,社会话语权重新分配成为舆论格局的又一重要特征。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是当前网络舆情爆发时网民进行意见表达的主要阵地,这一广场式的舆论格局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网络舆论场。当某一热点事件发酵时,用户用已注册的账号关注和转发相关微博,发表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由于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扁平化,知沟逐渐减小,用户出于自我证明和情绪宣泄的心理,将现实生活中无法直观表达的观点转移到网络平台。微博是一种基于陌生关系网组成的社交媒体,用户之间在现实生活中互不相识,彼此都处于匿名状态中。在这一自由、开放、匿名的意见环境里,社会阶级、群体压力的作用被削弱,社会话语权被平均分配给所有用户,建立在良性互动基础上的意见交流实现了真正的表达自由。

1.3 舆论领袖影响意见气候

在开放的网络舆论场中,既有热点事件的当事人与目击者,也有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权威的专家,还有不断崛起的自媒体。以微博为例,网络大V扮演着传统“意见领袖”的角色。这部分“意见领袖”来自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知名学者、当红明星以及网络红人。他们身份各异,专业千差万别,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对粉丝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亚于主流媒体。由于“意见领袖”在舆情发酵过程中的中继和过滤作用,原本的意见气候极易发生改变。

“意见领袖”在粉丝心中形成一套通行的认知标准,某一热点事件发生时,“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发表见解,粉丝因既有的认知和心理上的贴近性,自然倾向于跟随“意见领袖”发表评论,以群体的形式占据舆论格局的一隅。

2 舆论客体:涉及敏感话题,健康度低

舆论客体一般是指与人们利益切近的社会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某个特定事件是否符合人们当前的期待往往会成为引发网络舆情的直接刺激物和人们态度的指向物。

2.1 健康度低,负面信息为主

健康度是反映特定舆情话题在网络上整体的健康状态,即正面传播和负面传播的比例情况[2]。低健康度的舆情信息在当前的网络空间里更为活跃,敏感的负面信息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与讨论。一方面,由于负面信息传播速度快,一般呈非中心,几何式裂变扩散,负面影响空前放大。传统媒体时代,负面信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负面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单个网民都可能成为负面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对负面信息进行绝对封锁已经不再可行。另一方面,对敏感话题的普遍关注契合了网民的猎奇心理,更容易刺激网友的神经。一个负面事件的爆发,会有亿万网友聚集到一起利用“集体的智慧”去深度挖掘事件的前因后果,直到事件的解决。

2.2 大量谣言滋生影响舆论格局

社会化媒体的发达一方面带来更广阔的舆论空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谣言的滋生。最近广泛流传的一则谣言“肉松是棉花做的”在微博引发大量网友的热烈讨论。这则信息以微博小视频的大众传播方式、微信朋友圈群体传播方式以及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多种方式将影响扩散至全国,造成百姓对肉松的一致反感与抵制。而其背后的真相只是源于一位网友的恶搞。

谣言既可以作为舆情事件的源头,造成网民的集体焦虑与恐慌,又可能成为舆情的催化剂歪曲事实,引发舆情危机,影响社会治安。著名的瓮安事件正是因为谣言的加入而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在暴乱前的一段时期内会出现不满的窃窃私语,这些窃窃私语可能采取谣言的形式,以表现对对方的歧视、侮辱,或是双方相互指责对方的罪行。”[3]社交媒体的开放、自由、多平台联动等特性让谣言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在权威信息发布之前,作用于舆情的都是未经证实的不确定信息,而这些信息被用户凭借日常想象和认知进行简化、强化,最后同化成一种相对一致的态度和看法,一旦被负面情绪主导,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治安。

3 舆论本体:情感宣泄为主,意见表达为辅

网络舆情是作为舆论主体的民众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所产生和持有的观点、态度和情绪的总和[4]。笔者认为,以上对舆论的两种观点可以分别代表传统舆论和当前网络舆情的实质。传统的舆论是民众民主意见的表达,网民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事件,发表相对一致的意见。而当前网络舆情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单纯情感的宣泄,意见表达极易被网络狂欢所替代。

《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其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为15.9%,初中、高中学历占比分别为37.3%、26.2%,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网民分别占比9.1%和11.5%,与2015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2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5]。与其年龄相对应的社会认知和情感控制都未达到一个趋于稳定的成熟状态。对社会的批判与不满的结构性怨恨,仇官仇富等刻板成见,以及事不关己的冷漠等社会心态,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个社会事件的曝光便可能同时引发多重负面情绪。

因此,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网民极易成为法国大革命期间勒庞笔下那群丧失理智的乌合之众,有意识的人格逐渐消失,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相互感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6]。道德约束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丧失效力,网络舆情的走势因被极端的感性情绪牵引而变得难以控制。

4 结语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当前的网络舆情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网络热点事件的爆发频繁,周期反复,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舆情危机。例如,在某些负面信息出现时,一些媒体选择删除负面信息,对议题进行单向控制,且通过禁止发帖、评论等手段限制用户的表达,结果不仅阻碍部分真实舆情信息的曝光,网民敏感情绪的扩散,还会激化社会矛盾,加剧舆情事件的发酵。

可见,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对于当前表达开放、自由、互动性强的网络舆论场而言已经略显滞后。转变舆论引导范式,提升舆论引导的艺术性成为当务之急。官方机构必须保证权威信息发布及时,让信息走在舆情之前,而不是之后;主流媒体在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必须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遵守法律准则的基础上顺应互联网精神,为网民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开放的多元化舆论表达空间;对网民来说,在舆情事件面前要合理调整心态,规范理智地参与意见表达。

[1][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8-01-1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2]方兴东,熊剑.网络舆情蓝皮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4]方兴东,熊剑.网络舆情蓝皮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负面舆情网民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