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以《新闻1+1》为例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7期
关键词:解释性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张 岩 王 泉 邱 纹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如何发展一度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对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说,必然积极加快媒介融合速度,这样有利于传统媒体抓住新的发展契机。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也必须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新闻1+1》这档栏目,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收视黑马,是电视新闻节目中形式创新、内容编排改革的典范,因此,有必要对该节目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为今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新闻1+1》的栏目属性

电视栏目属性就是对电视节目身份的界定,很多电视新闻节目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栏目属性而受到观众喜爱。《新闻1+1》这一栏目主要具备两个属性,即解释性报道属性和电视新闻评论属性。简单来说,解释性报道就是使用背景材料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等进行分析报道,强调对于背景材料的运用。

电视新闻评论指的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做出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的意见,最后做出分析或评述的一种电视新闻报道形式。《新闻1+1》通过电视直播,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既遵循解释性报道的一系列报道手法,又通过主持人与节目嘉宾的互动阐述观点,形成了解释性报道与新闻评论合二为一的双重属性。

1.1 解释性报道属性

实际上,解释性报道最开始被用于报纸的新闻报道中,但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解释性报道不再是报纸的专属表达,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注重解释性报道的使用,《新闻1+1》在长达30分钟的节目中,注重解释性报道的运用,充分利用各类背景材料,注重材料背后故事的挖掘。具体来说,该节目的解释性报道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符合解释性报道的创作要求。《新闻1+1》对于自身的栏目定位是:从实时政策、突发事件、公共话题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热门、最新鲜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事件的原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朴质的新闻[1]。在新闻事件选取过程中,新闻节目注重新闻事件背后问题的呈现,并在梳理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注重不同方面信息的解析,符合解释性报道的性质。二是在节目中,节目主题强调对于新闻事件原因的追问,符合解释性报道的宗旨。三是在新闻节目中,常用解释性新闻报道方法与手段。

1.2 电视新闻评论属性

除在新闻节目编排方面使用解释性报道手段外,《新闻1+1》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采取“观察员+主持人”的方式对新闻进行电视报道,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采用的是“事实+评论”的报道方式,这种模式充分彰显了该档节目的电视新闻评论属性。在新闻节目直播过程中,目前的主持人充当的是主持人和评论员角色,且一旦白岩松出现在节目中,基本都会针对热门新闻做简短评论,充分体现出《新闻1+1》的节目评论特色。

与此同时,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主持人还会引用同行媒体评论以及网络评论,这样就可以极大地丰富新闻评论角度。实际上,就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少有新闻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进行评论,《新闻1+1》的播出,是电视新闻节目在评论方面的一大进步,有助于电视新闻节目今后做出更多更新的节目尝试。

2 《新闻1+1》与其他媒介的关系

2.1 传统媒体与《新闻1+1》

《新闻1+1》在制作播出过程中与其他传统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该节目所选取的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事件、社会话题等,这些新闻话题都来源于其他媒体,《新闻1+1》会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新闻事件与话题进行选择,最终确定人们最关心的,或者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人物、事件作为新闻节目的主题,因此,该节目与其他媒体之间有一定的关联,话题热度的一个最明显表现就是媒体对于事件的关注度,保障新闻节目在话题选择方面的正确性[2]。另外,由于《新闻1+1》所做新闻评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以及白岩松在业界的口碑很好,所以,很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也经常会引用节目中的新闻评论。

2.2 互联网与《新闻1+1》

互联网与以《新闻1+1》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节目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的关系,一方面《新闻1+1》等这类权威的电视新闻节目可以丰富互联网络信息,并在网络之中起到引导受众的作用。实际上,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受众还是对权威信息更加信赖。另一方面,《新闻1+1》等节目也注重对网络上一些精彩的新闻节目进行引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互联网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 《新闻1+1》节目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闻1+1》这一节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且在业内成为新闻节目制作的经典,但它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节目的互动机制有待完善。该电视节目虽然在整体上十分完善,节目之内的互动过程十分协调、有序,但与普通观众的互动处于劣势,虽然节目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但缺少管理,只是单纯地对于信息内容进行发布,不注重与网民的互动,这样不容易留住受众。

其次是该电视新闻节目连线形式与内容不平衡。节目的一个最明显特点就是直播与电话连线过于频繁,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现场感,但略显杂乱,而且很多连线专家对于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最后,该新闻节目并没有形成一个最终固定的栏目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该节目今后的创新发展。

4 《新闻1+1》节目的发展建议

4.1 强化节目评论队伍建设

作为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1+1》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强化评论员队伍建设,对于很多新闻选题在节目编制过程中,应注重自身节目评论员队伍建设。首先应固定评论员队伍人员,规范评论员语言表达等,电视新闻面向的是所有受众,评论员的表达需要深入浅出,而不是晦涩难懂。

其次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尽量避免临时进行专家连线环节,对于一些新闻话题应提前联系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加新闻评论节目的深度。

最后,作为节目主持人的观察员,要在节目中掌握话语权,而不是单纯站在观众角度倾听各类专家的意见,而且在节目专家联系环节最后缺乏主持人的总结性语言,造成节目整体节奏散乱。《新闻1+1》节目主持人有白岩松、董倩、李小萌,除白岩松外,另外两名主持人的新闻评论能力有待增强,这样才能在节目中产生观点碰撞,提升节目吸引力。

4.2 增强节目与观众的互动

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很多节目都注重自身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对于《新闻1+1》节目来说,应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节目的宣传,强化微博运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还可以就观众关心的问题与网友进行有效互动,这样有利于不断增强节目互动性,提升受众收视习惯。在坚持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为王的同时,还要注重节目形式创新,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亮宇.全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系统建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季兴帅.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解释性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