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现场报道的新形式探讨
——以航拍式为例
2018-02-22刘娜
刘 娜
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是近年来电视新闻常用的、极有生命力的报道形式。它最能体现电视报道的个性,充分发挥电视报道传播速度快、现场感强、视听兼备,使观众身临其境般感知新闻事态的发展与变化。
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作用
电视业的改革,就是观念的改革、意识改革。改革观念和意识,首先就是要发挥电视的优势,增强现场意识,变静态的、反馈式的报道为现场报道,以直观的形象,不加修饰的后期剪辑,让观众在记者的引导下,如身临其境,既感受新闻事态的进程,又倾听记者在现场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及有关人士的采访,让受众见事见物又见人。以其强烈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极大地满足观众使用视听媒体获取丰富的、有深度的各类信息的需求。
2 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迅猛发展,诸多形式多样的节目呈现,观众对媒体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出镜记者必须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创新、手段上的创新,更是带给受众视听感受上的创新。现今,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会借助航拍无人机来完成部分镜头的拍摄。无人机航拍近两年应用得特别多,除了电影之外,还有国内的很多综艺节目都有无人机航拍的镜头。而它本身的优点是小型轻便、机动灵活、受场地限制小,与直升机相比,无人机的购买或者租赁成本更低。对于新闻节目来讲,它的优点是画面视角更广阔,视觉冲击力更强,能够节省时间成本,拍到摄像机无法到达的地方。现如今,电视新闻也开始使用它,使得新闻镜头更丰富,画面更精彩,受众更愿意观看。然而,随着无人机航拍器大量的应用于电视新闻中,出镜记者面临着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面对无人机进行报道?
2.1 对象感发生变化
对象感是指在播音过程中意识到对象的存在并与之进行交流、呼应的一种感受。与观众进行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和呼应。既“存在”,又“交流”,这就是对象感。对象感通常是针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但笔者认为,出镜记者面对镜头时同样需要对象感意识,这种意识丝毫不应逊于播音员主持人,甚至要求更高。虽然面前并没有真实的传播对象,但是心中必须时时刻刻要有观众。要让观众始终在脑海里浮现。作为出镜记者,在面对镜头时表达的状态、交流的欲望、讲述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和认同情况。出镜记者必须做到心中有观众,眼前有观众。除此之外,优秀的出镜记者不仅要意识到受众的存在,还要意识到受众的反应,考虑受众的感受,了解受众的需求。能够做到这点,才能够使报道生动形象,才能够报道有灵魂,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出镜记者是面对普通的摄像机在报道,摄像机就在面前,距离当然会根据不同的报道内容、选取景别和当时的环境来调整,但总归不会距离记者太远。这时,记者可以把摄像机的镜头当作有血有肉的观众,感受它,让信息流动传达。但是,随着航拍器无人机的出现并应用在电视中,出镜记者面临一个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恰当地寻找变化中的对象感。此时,摄像机不在眼前了,眼前的“观众”“飞走了”。它可以快速移动,它可以飞得很高很远,几十米几百米甚至更远,当完全看不到时依然要进行报道,这就增加了报道的难度,因为没有了具象的机器,记者好像在与空气说话。那么此时,记者的对象感要随之发生改变,要清楚地意识到,受众随着镜头的飞远,在观看节目时的心理距离也自然发生了变化。
2.2 声音的运用发生变化
只要发声一定会用到气息。在面对镜头进行现场报道过程中,面对普通的摄像机时,出镜记者与摄像机的距离变化相对较小,在气息运用上不必作出较大的调整。而面对无人机航拍器时,镜头与出镜记者的距离会发生极大的改变。试想,镜头在记者面前和镜头距离记者100米,这两种场景下,记者的音量高低、气息大小、发声力度、声音控制、表达状态会完全不同。作为镜头前的出镜记者,一定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2.3 对出镜记者体态语要求更高
在镜头前,除了有声语言之外,还不可忽视另一种语言——体态语。体态语是一种表达和交换信息的可视化符号系统,它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当人体动作能够传递相关信息时,这些动作就有了语言的功能,成为体态语。心理学家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认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当然,出镜报道中有声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体态语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出镜记者的体态语在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信息。同时,身体与镜头的关系也在时刻传递着信息。东方卫视驻美国记者站的一位出镜记者在一次出镜报道中,摄像师半蹲下来用摄像机仰拍,而这位记者微微低头略俯视面对镜头。他当时报道的内容是针对美国对中国的不当言论。这种体态语与镜头的关系也传递出了一种信息:大国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坚决立场和中国绝不妥协、绝不低头的强大底气。
过去,出镜记者在面对摄像机时,景别有限,展示给受众的范围相对单一,容易把握和运用。但使用无人机航拍之后,景别发生了变化,视角发生了变化。呈现给受众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景别更大,视角范围更广,且暂无规律可循,出镜记者与环境的关系更被突显放大,出镜记者在镜头前被“一览无余”。
最早,航拍在新闻节目的应用都是空镜头的大视野,镜头所拍摄的对象是景,给人以最直观的、最全面的、最丰富的、最震撼的景观画面。但现在,航拍无人机的拍摄对象也应用在了出镜记者身上,这就需要我们更全面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和把握。
3 转变方式,调整思路
3.1 控制气息,恰当运用声音
目前,运用航拍设备完成出镜记者报道的形式中,最为复杂的是需要记者通过航拍器摄像头同时完成“镜头前”报道和“镜头后”报道,那么声音气息如何控制与变化?
首先,当航拍摄像头在可交流距离内,记者可以把摄像头当作一位朋友,如果与之对话,对方处于可以听得到的范围内,那么气息和声音的控制与普通现场报道无异。但如果这个范围开始发生变化,记者的气息要随之发生改变,由于距离越来越远,气息要随着距离的变化逐步加强,气息下沉,小腹收紧,情声气结合,以情带声,使得声音具有穿透力而不能“喊”,不能“破”,要与整体镜头画面和谐统一。
航拍运用已经出现在电视新闻的方方面面,如中央电视台2015年国庆期间重磅推出的“一带一路”特别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欧阳夏丹担任出镜记者,采用“穿越”的形式来进行报道,其中就频繁地使用了航拍画面,并且用航拍的形式进行现场报道,其中《远方的包裹》这一期节目中,8分45秒左右,出镜记者欧阳夏丹从室内转向室外,从上海“穿越”到青岛集装箱码头时,景别随后发生变化,航拍器拉开,距离记者越来越远,而这个时候,欧阳夏丹的声音控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气息和音高音强都进行了调整,使得观众的心理距离与镜头距离相符合。
3.2 体态语的运用
航拍镜头使得出镜记者的双手得到了解放,之前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的时候,通常使用的是话筒或者胸麦,而由于目前的航拍设备还不具备时时收音的功能,全部都是后期进行补录,所以记者不需要手握话筒,有些出镜记者会由于突然的调整不知道双手该如何运用,同时画面变换更加多样。因为航拍器不是我们通常的摄像师扛机器,摄像师可以完全控制镜头的景别,确保出镜记者和镜头之间的关系和谐。但是,航拍器不易控制,并且由于航拍器涉及范围广,所以出镜记者的景别不再固定,时时变化使得记者的任何肢体语言都可能出现在镜头中。因此,出镜记者必须练习如何让自己的双手做到“不抢镜”“不尴尬”“不生硬”。同时,注意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自然,是否与报道的主题、内容环境等相符合。
使用航拍设备现场报道时,出镜记者走动报道的概率更大一些,由于会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量,很少会站在原地进行别报道。这时,出镜记者如何设计自己的走位、移动路线等,需要提前与摄像师也就是航拍设备的操作者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同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姿态,大方从容,与主题报道相得益彰。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客户端也推出了相关视频报道——《起飞2018》,视频中也运用了航拍的方式,虽然并没有出镜记者出现,但是出现了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同期声。大家认真对比不难发现,工作人员对总理的同期声效果进行了处理,加入了空旷的后期处理,这样的声音效果与航拍画面中广阔的镜头相得益彰,使得总理的声音与整个镜头的距离统一,片子的整体性更加和谐完整。
航拍器在拍摄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我们要关注最新的变化,了解它,适应它,运用它,才能真正让航拍设备为节目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