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阵地意识引领新网络舆论观
2018-02-22王潇颐
王潇颐 吴 晨
(天津广播电视台 交通广播,天津 300070)
网络时代,人们的信息传递、诉求表达、社会交往、思维习惯都在发生颠覆性变化。新闻舆论场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将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党的重要意识形态工作来抓,既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洞察之上的深刻判断,更是攸关治国理政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把握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意识形态阵地的转移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从“边缘媒体”变身为新闻传播的主阵地。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不断挑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甚至带来舆论引导危机、信息安全危机等;但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可以在通达社情民意、疏解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等方面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舆论工作的新特点
今日的中国已经网络化,主流或主体人群在网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相比传统媒体,传播无疆界、无时差、无距离的网络在时、度、效方面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规律。
1.应对“时”——快速反应,抢占主动。传播学上有一个“首发效应”,首发容易定调,要注重时机和节奏。网络舆论场瞬息万变,如果对一些新闻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恰当时间予以回应,让权威信息发布落在舆情后面,就会时时落后、处处被动。
2.应对“度”——准确判断,掌握分寸。网络舆情充斥着理性与情绪化、真实与虚假等矛盾。如果不能准确判断,提高甄别力,反而易被社会舆论牵着鼻子走。要与网络舆论场进行良性互动,既不能迎合也不能无视。有些部门和一些领导干部仍用“堵”“删”“禁”的惯性思维处理网络舆情、钳制言论,反而引起巨大的民意反弹,足以成为前车之鉴。
3.应对“效”——有的放矢,以质取胜。新时期守好网络舆论阵地,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尺是受众意识。模式化、套路化的传播方式已然不适应网络世界,只有平等交流对话、科学引导,及时预判、评估舆论反响,才能取得实效。这就要求在新闻理念上先行一步,以改进创新之“矢”射增强传播效果之“的”。
二、强化新格局下的阵地意识
网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舆论场的变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这种新标准、新尺度的确立展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新拓展。
(一)掌握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互联网导致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要有效应对和驾驭这种复杂局面,应从战略上思考、体制上改革、机制上创新、方法上突破,牢牢掌握网络舆情传播主动权,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总效应。
1.管好互联网,重在管导向。正确舆论导向是生命。网络运用的大众化、网络表达的匿名化、网络传播的迅捷化要求我们必须健全大舆情机制,占据网上舆论引导制高点。
具体而言,一是健全统筹机制,充分整合资源,主动发出正面声音、澄清谬误,有效传播主流观点,形成线上线下、境内境外舆论工作一盘棋。二是健全研判机制,深刻认识网上舆情信息海量、爆发突然的复杂性,准确把握网上舆情走势,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健全处置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在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等发生时,迅速抢占微博、论坛等互动平台的舆论制高点,做到网上快回应、网下快处置、结果快公布。
2.用好互联网,重在“大宣传”。对于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不但要能管、会管,还要用好、办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用好互联网,不是简单地“+互联网”,把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复制粘贴,而是以互联网思维和规律重新谋篇布局新闻舆论工作。
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亟须加快“能力升级”,尽快学网、上网、用网,不断提高自己的新媒体素养;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工作并非孤立,使之与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汇聚无比强大的合音。
(二)构建过硬的网络舆论体系
在网络舆论场,亟须尽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1.统筹整合资源,实现纵横贯通。目前,互联网管理存在组织分散、力量分散的状况,不能形成合力和优势。有效统筹和整合互联网管理资源,纵向要强化从中央到地方对网络舆论工作的贯通式管理;横向要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动机制,解决以往信息不对称、传播不顺畅、工作不协调的问题,确保互联网管理无死角。
2.壮大网络队伍,夯实管理基础。建设一支信得过、打得赢的网络队伍:一是加强网络宣传管理、网络评论引导等队伍建设,形成梯度合理、专兼结合、全域覆盖的网上舆论工作力量。二是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新媒体业务素养和创新力,以适应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三是党员干部要主动入网,旗帜鲜明地壮大网上主流声音,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三、构筑主流舆论引导新高地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融合发展,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这为推动媒体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搭建现代舆论传播新格局
必须明确,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而是传播思维方式的转型。以天津交通广播为例,近年来已由过去单一的广播频率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交通广播媒体矩阵”,微博、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本地新媒体“大V”,微博拥有粉丝数近600万,微信发布消息点击量也时常突破10万。不仅如此,交通广播还与腾讯、今日头条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可以说,以传统广播为基础,交通广播成功开拓了新兴的舆论阵地,以主流价值影响了本地网络舆论生态。
(二)促进舆论引导能力新提升
增强全媒体传播力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以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发挥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的主导作用,同时敢于作坚决的舆论斗争,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价值观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党的新闻舆论必须承担起“48个字”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坚持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其次,要有科学的方法论。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实践,深化对新闻规律的认识,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敢于摆脱定式、挑战自我、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再次,要有坚定的责任感。媒体转型的初衷是坚持问题导向,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理应以“匹夫有责”的情怀和担当来作答。
总之,面对崭新的媒体格局,守好网络舆论阵地、营造健康舆论生态,折射出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执政能力,折射出党是否保有先进性和创新力。但也必须明确,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依然是精神之“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立场不能改变。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17-118.
[2]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45-46.
[3]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习近平关于读经典学哲学用哲学论述摘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99-101.
[4]范敬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