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成功探索
2018-02-22吴媞
吴 媞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一、《朗读者》:文化类电视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恰逢其时:文化回归
几乎所有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对当代社会的真实生动的反映。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在充满浮躁气息、快节奏、忙碌的都市之中,碎片化信息、快餐式阅读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与生活中,人们需要能满足自己放松需求的娱乐休闲方式。于是一些秉承“拿来主义”的电视节目靠博眼球、秀下限、拼毒舌、展色情跃然于屏幕之上。
(二)节目形式的糅合创新,独具特色的选题引起情感共鸣
《朗读者》大胆糅合了三种读书类节目形式(朗读、访谈、书评),向观众呈现亲情、爱情、知遇之恩等多重情感,引发观众强烈共鸣。《朗读者》在朗读材料上不设限制,散文、小说、诗歌以及书信都可以作为朗读内容,这极大地扩展了节目的内容空间。
(三)制作的精良创新
《朗读者》采用了双舞台的形式,在演播厅的后方设置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采访套间,每个嘉宾都会进入套间接受采访。每期节目开始都有一段精心录制的开场白,语言简洁凝练。在节目的片头设计中,书架上摆放着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佳作。钢琴伴奏贯穿节目全程,嘉宾朗读时伴有精心选择的音乐,最后以沧桑感极强的音乐结束,令人无法忘怀。每期节目的制作人札记短片使观众可以直接对主持人的个人形象进行感情投射,体现出制作团队的人性化,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四)精心的传播形式
《朗读者》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朗读者》每周六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间8点黄金时段播出,次日于CCTV-3频道重播,而且在央视网、爱奇艺、腾讯视频同期播出,并且在喜马拉雅电视台上有朗读纯享版音频,使得更多的网民可以收听《朗读者》。该节目还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开通了官方账号,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双向互动。从传统的电视播放到音视频全网播放,从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到其他媒体的“免费”宣传,这种“现象级”的传播态势让《朗读者》形成了360°的传播矩阵。
二、《朗读者》:文化类电视节目获得成功的价值与意义探索
《朗读者》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朗读,加强了历史的纵深感,它触摸时代的纹理,激发了现实生活的活力。
(一)快时代向慢时代的回归,满足国民的文化需求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大家都生活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很少能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感受知识的美好与沉静。《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的出现将大众带入了一个慢文化的时代。《朗读者》这一档节目引导大众开始由“浅阅读”向“深阅读”转变,“围炉夜话”时带有韵味的朗读声抚慰了大众那颗焦躁不安的心,使人们慢慢静下来。节目满足了人们对诗与远方的需求,在众多综艺节目中如一泓清泉,清新脱俗。
(二)展示国民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被列入议程,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谈道:“一个国家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沉、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走红,一方面说明受众对于吸收优秀文化的渴望和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朗读者》将文本与人类情感巧妙结合,融为一体,通过经典文本的朗读使情感得到升华。
(三)催生读者效应
《朗读者》的播出平台是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大国公民的习惯养成上起到关键作用。正如《朗读者》的札记所言:“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文化类节目传播文字,表达生命的欲望,给观众一个在电视上读书的机会,也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
(四)促进图书销售
文化类节目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引发最大数量人的参与和共鸣,真正实现“共情”。文化类节目用文字的魅力感染观众,让经典著作与观众之间没有距离感,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经典名著,在潜移默化中刺激观众阅读经典,甚至下载电子书或者购买实体书,在无形中促进了图书的销售。
三、结语
“我永远没有长大,但我永远没有停止生长。”期待《朗读者》在沉淀中持续创新,带给国人更多的惊喜,并且能够不忘初心地搭建更多的朗读亭。我们也期待出现更多像《朗读者》一样的节目,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实现全民阅读。
[1]张步中,刘少娇.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成功因素探析[J].中国电视,2017(09):24-28.
[2]王岩.个体生命的文字承载 尘封历史的声音复活——《朗读者》与《见字如面》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视,2017(08):31-35.
[3]钟永平.《朗读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突破——兼谈《见字如面》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