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歌手》为例看参与式文化中的参与者

2018-02-22陈昕悦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用语社群

陈昕悦

(苏州大学 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对于一档电视综艺来说,参与其中的人往往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电视台为主的综艺制作方,即“官方生产者”,在传统意义上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被认为是传播活动的主体;而另一类是受众,即“非官方参与者”,在传统视角中被认为是被动接受的一方。显然,这两类参与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在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综艺转型时,一些早期的文献大多讨论各大传统媒体,电视台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变革和创新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而忽视了这场媒介狂欢中另一个重要主体——受众,或者说更应该被命名为“非官方的参与者”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焦点放在了这些“非官方参与者”身上,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歌手》为例,探讨了《歌手》背后深层的参与式文化,以及参与式文化中各类参与者的行为和特点。主要分为三个表现阶段,即注意力的分散与虚拟社群开始聚合,受众角色的转变与粉丝文化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群体用语的使用、拆穿行为的发生和参与鸿沟的形成。

一、日益分散的注意力和日益聚合的虚拟社群

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曾提出,美国的媒介环境中存在一种“看似相互矛盾的趋势”,即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过载造成了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和分散化;而另一方面,在更为垂直细分的媒介领域,人们却空前团结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虚拟社群。虚拟社群又被称为虚拟社区,是赛博文化的产物之一,是一种非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形态,由具有相似兴趣及需要的人们共同组建。这样看似分散实则聚合的矛盾其实也广泛存在于各综艺节目的“非官方参与者”中,即粉丝群体中。特定节目的粉丝群体的注意力受到多重信息的分散,但又因其粉丝身份聚合在对某一媒介内容的大量消费上,从而形成了长尾效应,为该综艺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歌手》显然正是这种聚合的受益者。

猫眼数据显示,《歌手2018》总决赛平均直播关注度为1.75%,位居第二。在首期节目播出当日,《歌手2018》收视率一度达到2.2%,位居周五全国第一,取得了亮眼的成绩。除了取得高收视率外,《歌手》在新媒体语境下“两微一端”平台(微博、微信、APP)上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就拿微博来说,湖南卫视歌手官博已经拥有385万的粉丝量,#歌手#这一微博超级话题则拥有3.7万活跃粉丝,阅读量过百亿,引发了4284.4万声量的讨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社区,参与者在这个社区中主动、自由地发表观点、态度,传播信息,创造内容,对官方传播者生产的媒体产品(视频、音频、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事实上也标志着他们开始反抗不平等的参与地位,拒绝一味被动接受,主动加入了这场媒介消费中文化参与权利的争夺战中。在虚拟社区的形成初期,参与者是主动、热情、充满好奇心的。

二、受众角色转变与粉丝文化的形成

虚拟社区的形成只是参与者加入游戏的第一个表征,粉丝数量的增加和在虚拟空间中的聚合,这样的量变终将产生质变,于是带来了受众角色的转变和粉丝文化的形成。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拿《歌手》来说,首先,其虚拟社区微博的参与门槛相对较低,任何人只要注册就能发声。其次,微博这种广场性质的社区,强烈支持创作和共享创作作品,拥有良好的创作和讨论氛围,有利于《歌手》相关用户原创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生产。最后,这个虚拟社区是互动的、充满联系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社区成员的互动方式。一方面,优质内容引发多级传播;另一方面,互动与对优秀内容的价值认可也鼓励了其他参与者的积极创作。传统意义上传播者与受众的分野由此被打破。

非常有趣的是,事实上这些群体或个人是由于《歌手》节目或节目内容,包括对明星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而产生了文化消费的内容创作。这些消费有时可能是过度消费,而创作则需要付出无偿劳动时间,俗称“用爱发电”,当这样的消费与创作达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粉丝文化机会由此诞生。《歌手2017》巅峰对决总赛直播时,台湾几乎所有的电视台以及节目都在直播或者讨论这个节目。YouTube上也引发了诸多关于歌手的reaction内容生产。这些消费与创作正是虚拟社区中粉丝文化逐渐成熟的体现。并且通过粉丝文化的实践和参与,受众体现出“更愿意消费”与“更愿意创作”的双重倾向。这一阶段的参与者较为成熟,消费体量大,生产的内容优质,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为综艺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三、群体用语,拆穿行为与参与鸿沟

值得注意的是,粉丝文化一旦形成,除了扩大综艺节目的影响力外,也表现出一些排外的特征,群体用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群体用语是亚文化社群内流传的一种用词和语言方式。群体用语的使用不仅能将群体成员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且通过这种社群通用语言的交流,群体能够不断增强凝聚力与情感认同。在微博上广泛流行的“饭圈用语”就是群体用语的体现。具体到《歌手》节目,粉丝可能用昵称指代歌手节目中邀请的明星,如“花花”指代歌手华晨宇。

群体用语在社区内普遍流行,在增强社区参与者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同时,其实也为社区外的普通网民竖起了一道高墙,有学者类比“数字鸿沟”的概念,把这一现象命名为“参与鸿沟”,[1]即普通网民不进入社区,没有掌握《歌手》相关背景知识,就很容易被阻隔在《歌手》的庞大信息流之外;即使接触到了文本或多媒体内容,也无法理解其具体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加大了人们注意力的分化。

而拆穿行为则是内容传播的另一个变种。亨利·詹金斯在分析真人秀《幸存者》时提出了“拆穿”这一术语。它原本是指在某一互联网讨论列表中披露参与者还不知晓的有关电视系列节目素材,现在也被用来指追寻尚未在电视上播出的信息动态过程。《歌手》中的拆穿者是指在节目播出之前,在网络平台透露比赛结果等节目相关秘密讯息的群体,而这些群体内部又因目的与形式的不同分化为迥异的小群体。参与者们对拆穿行为的应用,一方面打破了媒介生产者的绝对内容权威,使得未被官方播出的内容在虚拟社区中被泄露;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促进了更多受众对《歌手》节目的讨论,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扩大了《歌手》的品牌效应。在这个阶段,参与者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权,甚至起到了压过媒介生产集团的权威,创设参与鸿沟,改变综艺命运的效果。

四、结语

媒介技术的创新降低了受众参与的门槛,使得综艺背后一直默默无闻的参与者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笔者认为这些“非官方参与者”的行为是非常重要且有规律可循的。随着综艺节目的生产、制作、播出、讨论,虚拟社区的建立,“官方生产者”与“非官方参与者”的文化权利的争夺不会停止。在消无声息的赛博空间,注意力的分散与虚拟社群开始聚合,然后受众角色发生转变,粉丝文化逐渐形成,随之带来了群体用语的使用、拆穿行为的发生和参与鸿沟的形成,无数个这样的阶段正在发生。在未来,“非官方参与者”的行为又会有怎样的改变?两个舆论场文化权利的争夺又胜负如何?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1]岳改玲.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

[2]俞卉.基于音乐APP的参与式文化空间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周荣庭,管华骥.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J].新闻爱好者,2010(12):16-17.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用语社群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用上礼貌用语,写“打电话”的故事
社群短命七宗罪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礼貌用语大家学!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