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投向集中度及其影响分析
2018-02-22程宏巍蔡清亮
□ 程宏巍 蔡清亮
一、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特点
据人民银行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底下降0.8个百分点;同比增加13.5万亿元,同比多增8782亿元。这表明,金融机构对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减。而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贷款投向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从用途看,2017年末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固定资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余额增长皆高于上年末,说明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支持的,并且企业用于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依然强劲。
二是小微企业货款平稳增长。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评估及信贷一直持谨慎态度,因此小企业贷款处于平稳增长。
三是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加速增长。服务业作为经济第三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近年来国民经济保持发展的主要依托。对服务业的信贷持续支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四是农村贷款增长加快。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解决农村地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中,因此对农村贷款的增加是必然的。
五是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回落。房地产价格持续升高,因此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支持有必要减缓,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现状分析
虽然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是积极的,但从信贷投向行业和对象以及投向区域分布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业投向现状。行业分析是当前信贷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从行业分布来看,目前信贷资金主要集中于以下五大方向:个人贷款、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以及交通运输业,占总贷款余额的73%左右。而从选择某一行业的银行数量来看,2015年有76.2%的银行选择城市基础设施业、医药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公路和铁路运输业、农林牧渔业,比重占银行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放行业十分集中,如果这些行业出现较大危机,那么势必会使银行发生系统性风险。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树立多元化信贷投放的理念,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分散的领域中去,来减少可能面临的行业风险。
(二)信贷投向对象现状。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企业和个人,故可将贷款分为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企业贷款主要是用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和技术革新等的长期性大额投资。个人贷款一般有四类: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透支。由于历史和资金需求的原因,来自不同银行的贷款在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方面非常相似,都倾向于将资金投向于企业;而在对企业进行信贷投放时,商业银行通常会将信贷资金集中投放到某些相对熟悉的特定客户以及与这些特定客户相关联的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信贷投放对象的高度集中,虽然减少了银行的“交易成本”,但另一方面,由于客户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
(三)信贷投向区域分布现状。在我国,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地区集中着收益较好的优势企业、重点企业,银行业则会优先将信贷资金投放到这些地区,这就造成这些地区的信贷资源十分充足;而中西部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贷款就会被削弱。随着东部地区的信贷集中,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大。
三、贷款投向集中度的风险效应
(一)从银行角度分析。第一,贷款过度集中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发生危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过度集中意味着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少数几家企业,一旦这些企业的经营出现状况,企业的资金链就会断裂,在贷款到期日时企业将还不上贷款。这样一来,银行就会产生坏账,不良率增高,银行利润下降。商业银行与大企业的合作总是相对密切,对于大企业的信贷扶持银行总是会优先考虑。大企业由于获得资金太过便利,往往就会不注重资金的有效利用,企业经营管理者会更多地选择一些高风险项目,期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然而企业经营者很多时侯会选择错误,导致项目投资失败,资金链断裂,最终形成不良贷款。对于一些城商银行,由于其所处地域与自身发展特点,这些银行会将信贷资金投放到一些政府关联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在获得资金时有政府为其担保,从而导致这些企业疏忽经营管理。而且这些政府关联企业的资金使用有一定的隐蔽性,银行很难对其资金的流动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企业发生经营危机,往往会连带着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第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过度集中会增加经营成本。贷款过度集中于少数几家企业,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十分单一。当银行的存款量增加时,由于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企业只有少数几家,以及这些企业在贷款额度和贷款时间上都受制于企业本身的生产周期和经营规模,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不能随着存款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商业银行现有阶段仍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信贷的过度集中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利润下降。
(二)从宏观角度分析。第一,贷款过度集中会产生道德风险,影响金融经济稳定发展。商业在选择信贷资金投放时,优先考虑优质大客户或行业,由于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十分宽裕,企业的资金就会闲置。这时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取利润最大化,就会不择手段地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例如将信贷资金购买股票基金等证券资产,然而资本市场是十分不稳定的,价格大起大落,必然导致企业的投资发生亏损,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当银行不能及时监测到企业的资金流动,最终导致企业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第二,贷款集中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从企业层面来看,贷款过度集中于收益率高的大企业客户,而那些真正对资金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却不能获得贷款,在这些中小企业之中不乏创新能力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而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或生产发展资金导致发展受到阻碍。这样的贷款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引发如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形成社会均衡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从区域方面来看,随着贷款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难以获得信贷资金来支持发展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进一步拉大信贷资金的配置不均衡,如此恶性循环,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第三,贷款过度集中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阻碍经济平衡发展。从企业层面来看,银行将资金集中于大多数优质大企业,从而忽略了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一些创新力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是资金的最需要者,商业银行将资金投放到这些高新技术企业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对这些企业而已,一旦得到资金扶持,将会快速成长,成为商业银行的潜在优质客户。因此,商业银行贷款的分散配置,将对社会的均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行业来看,商业银业如果将贷款配置到更多的行业领域,将更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升级转型。从区域层面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随着贷款的快速扶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中部西部地区,由于本身发展落后,缺乏贷款扶持,经济发展更加落后。从而造成整个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如此循环,十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平稳均衡发展。
四、建议
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过度集中,商业银行当前的资产不良率居高不下,这既导致了商业银行可用于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资金减少,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影响商业银行自身的持续发展;而且由于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导致商业银行可用于其他优质企业的周转资金减少,造成优质企业无法得到扶持,经济得不到更好发展。下面就如何改善商业银信贷资产的质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
(一)摆脱信贷过度集中,寻找新的互利增长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业,对象以及区域都相对集中,这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十分单一。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而忽略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所以未来商业银行必须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力度,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发掘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对于已有大额客户,应当坚持分散风险。银行机构对于大额项目,应当坚持在授信范围内实现大企业的资金融通。从行业投向来看,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各行业之间都存在着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互联系,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在不同的行业投放信贷,来避免在少数行业投放信贷带来的信用风险,减少资本消耗,实现适度的多元化信贷投放政策。商业银行应完善完整的信贷行业政策,而不是单纯依靠行业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和行业政策制定。最后,从信贷投放的区域集中来看,各大商业银行在区域信贷投放上高度同质,在今后的部署中,要紧密围绕当前区域的经济发展状态,将信贷资金投放到一些新兴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中,实现不同区域的利润增长,尤其是县域三农领域,促进更多区域的繁荣发展。同时各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国际业务发展,增加国际收入在总利润中的占比,共同从全球经济发展中获取成果。
(二)加快零售业务发展,改进客户结构。当前零售业务已占据了银行业务的三分天下,零售业务有着广范的客户基础,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发展多样的信贷产品。通过营销和争取,实现信贷资产的多样化、客户结构的多样化。由于零售业务存在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既便发生违约,也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系统性风险。所以发展零售业务,既避免了经营风险,改善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也意味着改善了资产结构;同时又使得商业银行保持了活力,不断地在创新,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三)加强对贷款行业的监管,提升资产运行效率。各商业银行要健全贷款集中度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对集中度风险的持续监测和有效防范。银行业机构应当严格实行责任追究,把贷款集中度与银行的最大风险承受能力相联系,强化限额管理,对于新增超标贷款,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强贷款的全程监管,尤其要做好贷后管理,定期监测企业资金的流动去向,督促企业将资金用于获取贷款时所承诺的资金用途。银行还应模拟不同压力下企业可能的贷款损失,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确保在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将损失缩减到最小。
(四)优化商业银行自身贷款的信贷管理制度。商业银行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信贷人员问责制度,并对问责制度进行人性化设计。对于发生的信贷风险,应从上到下进行问责,首先问责分管信贷的领导,其次是客户经理。从制度设计上防范由于”慎贷、惜贷”心理导致的贷款集中风险。其次,健全内部评级制度,提高商业银行辨别项目优劣的能力,从而择优选择一些项目风险低、收益高的项目贷款,加强贷前的风险控制,从源头上控制贷款集中。最后,应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配备专业的识别和评估人才。
(五)加强信贷政策的引导,加快产业的转型。从政府职能部门出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通过税收和财政补助企业的信贷,努力促进由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建设的信贷项目。二是充分利用信贷政策工具,推动产业快速转型,实现产业向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等领域升级。引领银行业优化科技产业和现代农业企业融资模式,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信贷指导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将更好、更有效地投入到真正需要资金的领域中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比如政府应提倡加大绿色金融支持,银行业应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