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新闻的现实图景

2018-02-22谢迎姿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稿件传感器智能

谢迎姿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兴起,智能生活模式已成为当下的主流。在此背景下,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也将带来新的新闻发展模式。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表现在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分发和新闻消费等各个环节,出现了传感器新闻、机器人写作、算法推荐、沉浸新闻等智能新闻模式。

一、智能新闻的应用

目前,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属于实验性质。[1]我们可以从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分发、新闻消费四个环节来观察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突破。

(一)新闻采集——传感器新闻

传统新闻采集依赖记者的个人感官捕捉新闻信息,再将之转化为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技术的应用则具有超越人类个体所能触及的范围的潜力,可以带来更大量级的信息和更具新意的景象。传感器便打破了人类的感官限制,而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专业记者或者媒体运营商通过传感器来搜集和利用海量信息、数据来“讲故事”即为传感器新闻。也就是说“传感器新闻”指的是,利用传感器生成或搜集数据,然后分析并实现可视化,使用数据来支持新闻报道。

通过概念界定也可清楚地辨析传感器新闻和数据新闻的区别,前者是利用传感工具创建数据,而后者更多的是利用现有数据。因此,相较下文提及的其他类型智能新闻模式而言,传感器新闻并非一种单独的新闻类型,而是指在新闻生产报道过程中把传感器作为采集新闻数据的工具之一

传感器新闻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依赖数据成为新闻的主要素材。一方面,新闻工作者不满足于基于人类感官所能企及的范围搜集信息,而传感器延伸了人体的感官系统,以其超越人的感官所能及的广度、深度与持久度超越传统的信息采集模式;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传感器所搜集到的有针对性的规模化数据不断满足新闻报道对于数据的需求,通过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以期获取相关规律与趋势的判断,进而提升完整报道的准确性与权威性。[1]简而言之,传感器新闻拓宽了新闻信息的来源途径,以及信息采集的维度。[2]

(二)新闻生产——新闻机器人写作

智能机器人改写了新闻稿件只能由人撰写的历史,机器写作实现了人机协同。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的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等广受关注,今日头条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派出AI小记者“张小明”承担体育新闻的写作任务,也受到业界和学界的认可。当前,模块化的写作模式与创作特定类型的稿件是新闻机器人的重要写作特征。

“机器人写作”实际上是一种稿件自动生成软件,通过软件应用实现机器取代人力,提高发稿的效率和数量。生产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结构化数据生成稿件。在掌握大量整合好、便于计算机读取的结构化数据的基础上,参照行业专家提供的计算公式、判别规则,在预先设置的新闻模板中生成新闻稿件,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财经报道、体育报道和医疗卫生报道等。二是在挖掘用户数据的基础上生成个性化稿件。对用户的阅读内容、阅读习惯等进行分析、挖掘,或者根据受众自定义的标签,将同一内容的信息整合成多篇角度不同、风格迥异的稿件,为用户推送个性化产品,增强用户黏性。三是利用记者数据模型智能化生成稿件。将采集到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素材以及其他背景资料与某个记者的数据模型相结合,通过软件运算自动生成符合该记者风格的稿件。[3]

“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写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新闻生产的质量,避免人为差错。只要数据正确、算法科学,并且能正常运行,自动化新闻生产就能够避免出现诸如拼写错误、计算错误、事实要素不全等差错。因此,机器人写作在标准化新闻领域的生产效率更高,且生成的结构性文本精准可读、中立客观。

(三)新闻分发——“算法”新闻

“算法”新闻的应用已经极其广泛,其以个性化为卖点,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精准匹配用户为目的。在信息呈现极速爆炸的现代社会中,面对海量内容,普通个体难以作出最优的阅读选择,因此“算法”新闻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例如,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打出“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宣传口号,主打算法推荐机制。它搭建智能新闻平台,通过对用户画像、场景、文章特征进行分析,为每个用户做个性化新闻推荐,做到了“千人千面”。[4]

总体来说,“算法”新闻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海量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尽管各平台新闻推荐算法采取的技术模型不尽相同,但基本理念就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挖掘用户的阅读习惯和社交兴趣图谱,敏锐判断用户阅读下一条新闻的可能,以及这一条新闻与前一条新闻之间的关系。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这一图谱也通过不断地记录、摸索和算法优化来进一步强化其信息推荐的智能性。从平台的角度来说,个性化推荐的目的是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阅读时间,并有效减少用户浏览到重复或者厌恶的信息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平台不断通过挖掘用户的社交兴趣和优化算法,提高推荐的精准度、及时性,在第一时间满足用户信息行为中的信息需求意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增加其停留时间。

(四)新闻消费——沉浸式新闻

所谓“沉浸新闻”,即通过技术创造一个虚拟的模拟环境突破时空限制,让用户仿佛置身其中从多角度感受“真实场景”。这种沉浸感不仅仅是身临其境感,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用户在新闻现场捕捉各种细节,抑或是基于用户自身的兴趣,获得对于这个事件的观察角度,而较少受到传统的编导视角限制,使得用户获得一个自主的认知视角来认识与理解新闻事件。比如纽约时报的VR新闻作品《流离失所》将观众带到动荡的中东,如临现场般感受战争对儿童、平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沉浸新闻包括AR和VR两种模式,VR/AR技术为用户带来感知世界的新方式,能让人们从更真切的第一人称视角进入新闻现场,相比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二维观看过程,用户借助VR技术能够以一种“不在场”的方式抵达新闻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减少新闻报道中因多种主客观原因导致的信息缺失,从而获得更多的互动性与交互性。

二、智能新闻的伦理风险

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给新闻生产带来了重大变革,在给我们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存在伦理风险。

第一,在新闻的采集、生产上,机器人写作虽然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与数量,但是通过标准化程序生产出来的新闻作品更多的是客观叙述,很难表达复杂的感情,语言也枯燥乏味。尽管基于各类数据的挖掘,机器人新闻能得出各种结论,预测事件发展趋势,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以致大多数结论并无意义。新闻报道离不开语境,单纯地客观报道新闻事件却缺乏必要的解释和背景资料,有时会引发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误解,甚至可能诱发诸如社会、法律等层面的风险。

第二,新闻分发的个性化、新闻推荐的定制化,使得“信息茧房”现象也更为严重。定制化、个性化、程序化的信息影响并会塑造成个人偏好满足,用户倾向于获取与自己态度相一致的新闻,从而人们因为自我选择而变得固化,进而忽略了真实世界的多元性。也就是说,“算法”只提供受众喜欢阅读或认同的信息内容,导致个人消费越来越多的同类信息,以致受众不太可能阅读到与其意见相左的信息或观点。最终,社会上不同声音之间的沟通、交流日趋减少,社会生活愈发单一。

第三,沉浸新闻重置了时间与空间,打造了一个“拟态世界”,使得新闻真实与否难以区分。观众误以为见到的就是真实的,甚至节目制作者也在还原真实。同时在VR/AR新闻中,虽然可以设置一些类似于提示的功能,方便用户更全面、高效地获取信息。但是当用户沉浸在大场景中,拥有比以往更多的主动选择权,用户会因个人喜好等因素,对某些信息过度聚焦,导致在全方位、大场景的“新闻现场”中消耗了过多的精力,或遗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5]新闻真实从此被“误解”。所以,沉浸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更值得新闻人警惕。

三、结语

郭庆光曾指出,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在智能媒体时代到来之际,人类尤其需要用价值理性去平衡工具理性,思考当代人类最具价值的方向何在,据此调整技术走向、工具功能和人类行为,确保智能技术带来更高效的媒体,也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好的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获得了更成熟的技术支撑,从数据搜集到数据分析再到数据展示,技术虽然不能解决智能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所有问题,但在智能时代,智能新闻势必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1] 张磊.智能媒体的现实图景与未来想象——以新闻领域的变化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2017,50(4):146-148.

[2] 王明荃,杜耀宗.智能新闻生产应用与伦理争议分析[J].新闻采编,2017(4):22-23.

[3] 许向东,郭萌萌.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自动化新闻的实践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7(5):36-37.

[4] 郭全中,胡洁.智能传播平台的构建——以今日头条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6(6):4-8.

[5] 喻国明,张文豪.VR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12):47-50.

猜你喜欢

稿件传感器智能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传感器新闻”会带来什么
跟踪导练(三)2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