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原市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方法

2018-02-22

现代农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放蜂玉米田测报

李 军

(开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玉米螟是开原市玉米生产中主要害虫,一般年份造成产量损失8%左右。近年,随着玉米品种更新、耕作方式变革以及异常气候等因素影响,本市玉米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为保障本市玉米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确保全市玉米产量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本市玉米螟绿色防控的综合能力,2011~2006年连续六年对全市玉米螟进行绿色防控,实施全覆盖。

1 发生规律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钻心虫。分布广,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幼虫危害玉米,在开原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一代螟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三龄后蛀入茎秆为害,也侵害花苞、雄蕊及雌蕊等。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到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蕊发育不良,直接影响玉米结实;二代螟绝大部分初龄幼虫为害花丝基部取食花丝及成熟嫩粒,使籽粒残缺不全,引起霉烂,降低玉米籽粒品质,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2 玉米螟绿色防控

2.1 搞好监测,适时防治

及时准确地搞好预测预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保证蜂卵相遇是搞好玉米螟生物防治的关键。为抓好这一技术环节,对越冬代玉米螟预测预报实行统一调查制度,全市建立6个测报点,每个测报点配备杀虫灯,安排专职测报员,并对测报员进行统一培训。各测报点农科站长为负责人,安排专人负责本地区病虫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市植保站根据各地虫源基数情况,结合气象条件、生态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地掌握越冬代玉米螟生长发育进度,及时发布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和防治适期预报。

2.2 玉米螟绿色防控方法

2.2.1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释放时间:防治一代玉米螟,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15%~30%时,后推9~11d即是田间落卵始期,结合玉米螟落卵量调查,当累计百株卵量达1~1.5块时,即是第一次放蜂适期开原地区一般在每年六月中旬;防治二代玉米螟,一般在7月20日至8月5日之间,补充这期间自然界玉米螟赤眼蜂的不足。

释放量:防治一代玉米螟,每亩放蜂总量为2万头,分2次投放,每次1万头(2块蜂卡),每亩放 2点,间隔5~7d。防治二代玉米螟时由于玉米植株高大加之使用长效蜂卡,应适当增加放蜂量和放蜂点,亩放蜂2万~4万头,每亩4点投放。

投放方法:以距田边15步,边行15垄为第一放蜂点,并以此放蜂点依次间隔30步、30垄为下一个放蜂点。在放蜂点处选择一棵玉米植株,将蜂卡别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防治二代玉米在放蜂点,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木制牙签别在圆筒内即可。

注意事项:蜂卡要别好,如遇降雨可以将蜂卡放置在室内阴凉处,次日再放;必须统一放蜂,不能错期,以免影响防效;放蜂前10d、放蜂后20d内玉米田不施用化学农药。

2.2.2 杀虫灯物理诱杀技术。根据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在玉米螟成虫发生期设置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杀虫灯应设在村落外围或玉米田周边,根据防治面积和每盏灯的控制面积设置安灯间距,一般两灯间距为200~240m。开灯时间应从玉米螟羽化初期开始到羽化末期结束。投射式杀虫灯要设专人管理,每天将收集桶里的害虫取出,并定期用细布擦拭雨控电极和光敏探头,尤其是雨后应及时擦拭,以保证控制效果。

2.2.3 性诱剂诱杀技术。主要用于防治二代玉米螟使用。要选择玉米螟专用诱芯和配套的诱捕器。诱捕器应放在玉米螟成虫活动场所 (如玉米田周边的豆田、花生田、水田及杂草地等玉米螟栖息地)。在玉米田周边的豆田、杂草地内,每1300m2放置一个诱捕器;玉米田内每亩放置一个诱捕器。诱捕器安放时间应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装。诱捕器要设专人进行管理,一般每隔3~5d查看粘虫板粘虫情况,及时更换粘虫板;15~20d更换一次诱芯。备用诱芯要用塑料袋装好放在冰箱冷藏间或阴凉干燥处保存,防止受潮。

2.2.4 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喷施技术。主要应用于二代玉米螟防治示范区。单人操作,每分钟可防治0.6亩。8月上旬,采用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Bt)每亩100g喷雾防治二代玉米螟。

对于放蜂防治一代玉米螟效果不佳地块,用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喷施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作为补充技术。单人操作,每分钟可防治0.6亩。在玉米心叶期至心叶末期,采用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Bt)每亩100g喷雾防治一代玉米螟。

猜你喜欢

放蜂玉米田测报
放蜂
综合流量法在金沙江下段水文测报中的应用
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夸夸咱们的测报员
提高樱桃坐果率措施有哪些
田间不同放蜂量防治玉米螟试验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
玉米田封闭除草剂撒施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