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探析
2018-02-22章雪颖
章雪颖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如今,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微时代背景下,存在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认识不足、媒介利用娱乐化倾向明显、媒介批判力不足等现象。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的基础上,建议从建立健全政策导向以净化媒介环境、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高教师队伍媒介素养,正向利用媒介增强大学生的媒介意识等方面入手,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微时代与媒介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平台的产生,从而拉开了微时代的大幕。微时代的新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主体大众化、信息碎片化、交互性强、渠道多样化、及时性强等特征。媒介素养研究最早源自西方,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关注公众的媒介素养问题。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通常将其定义为在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通常包括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等。学界对媒介素养有不同的阐释,也没有形成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统一界定。媒介素养教育一般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正确认识媒介,加强信息选择和辨别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媒介资源,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建设活动。
媒介素养伴随媒介形态与格局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也逐渐成为公民在信息社会生存的一种基本素养。高校求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各种信息在新媒体中呈现。互联网时代媒介渠道越来越多,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要求也更高。提升媒介素养有利于其更有效地辨别媒介、利用媒介内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
通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访谈调查发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媒介的需求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容易受情感支配,倾向于满足个体感性需求。在当前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他们对信息的选择、鉴别、运用容易迷失自我,媒介批判能力不足。即使基于理性的媒介需求,他们在选择、传播信息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
(一)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知不足
当前,真正意义上面向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未得到普及,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相比,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是在现有的经验与个体知识积累基础上形成的,并没有形成合乎逻辑的课堂指导或系统的训练,因而由于个体经验和学识的限制,这种自发状态下形成的媒介素养层次浅、水平低。这也使得他们对媒介素养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对媒介的利用也不充分。大多数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在个体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很容易被信息的表象所迷惑。近年来,大学生被网络诈骗、深陷校园贷等现象就是例证。
(二)大学生满足于虚拟化沟通
90后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喜欢媒介中的虚拟化沟通。微博、微信等作为自媒体的平台,与传统媒体不同,媒体的话语权向大众“赋权”,人人都是自媒体。微时代的大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新媒体的功能,更倾向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表达观点。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埋头看手机的大学生,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不能长时间离开手机。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便利的条件接触各种新媒介,依赖新媒介实现人际交往。他们排斥面对面的交流,避免人前的紧张与胆怯,躲在网络背后与人交往更加自由、轻松。他们倾向于在微博、微信等虚拟空间倾诉感情、结交朋友,维系人际关系,甚至出现宿舍室友不面对面交流,需要用微信沟通的现象。过度满足于虚拟化沟通,使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越来越弱。
(三)娱乐化倾向明显
大学生在媒介使用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娱乐化倾向。许多大学生在媒介上耗费大量时间用于娱乐消遣,部分大学生即便认识到了应该改变这种状态,但往往难以掌控自己的行为,依然沉迷于媒介信息海洋里不能自拔。有学生谈到“我知道玩微信浪费时间,但是不刷朋友圈,我不知道干什么”。许多媒体为获得更多的阅读量,充斥着低俗、媚俗的信息,使大学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由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微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视听享受与交流体验,他们一旦进入交互性强的媒介环境,很容易沉溺于媒介带来的强大娱乐功能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聚焦,他们利用媒介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使用媒介没有计划性,面对选择很纠结。缺乏媒介素养,难以形成与媒介的良性互动,大学生使用媒介的目的趋向于娱乐化。
(四)媒介批判能力较弱,参与深度不够
媒介信息所塑造的世界带有一定的态度指向性和意识偏好,它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但只是一种构建的现实。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媒介辨别能力,但缺乏社会经验,知识结构不完整,对媒介内容缺乏深刻的思考,媒介批判能力不足。在杂乱的媒介信息面前,大学生缺乏理性认知,也没有一个正确的信息判别标准。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对信息的判断产生从众心理,遵从意见领袖或大多数人的看法,有时候对信息的真伪毫不在意,以第一印象作为自己的判断依据。面对开放、多元、即时、交互的微媒介提供的各种信息,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信息的能力,往往在盲从和固执己见间左右摇摆,媒介批判能力较弱。
与传统报纸、书籍等纸质媒体不同,微媒介会提供更多碎片化的信息,大学生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处理,对事物不求甚解,不愿探究,逻辑思维简单化、浅薄化。久而久之,大学生的媒介应用局限于浏览,不做积极的思考与论证,更不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远离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之后的结论,只能随波逐流。习惯使用微语句也使他们的表达变得碎片化,对媒介环境缺乏深度参与。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策略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涉及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合作。
(一)建立健全政策导向以净化媒介环境
当前,媒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一些媒介传播的内容出现偏差。除了依靠传媒从业者自身的道德约束,健全制度、加强法律规范、提升社会监督效力来促进社会媒介环境的改善,制度约束是更长效的机制。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新媒体运行机制,为网络媒介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性导向;加强对传媒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净化媒介环境;媒体从业人员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行业自律;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制定宏观的政策导向,多方联动,共同构建和谐的媒介环境,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二)高校广泛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目前,高校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对学生运用新媒体产生偏差往往采取事后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停留在堵、防上面,而不是疏、导。大学生作为微时代最活跃的用户群体,他们的媒介素养对校园环境乃至未来的媒介环境有重要影响。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高校应着眼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当面向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普通学生设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优化课程设置、设定教育目标、加强教材选编和师资培训等,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辅助作用;教授媒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学生处理、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学习如何运用媒介增强自身综合能力。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
高校教育者要认识到新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潮流,媒介素养也是公民素质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用过去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手机媒介进入课堂,拒媒介于千里之外既不可行,也难有效果。高校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变拒绝与代替为主动参与,树立媒介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等。高校教师要尝试通过学生喜爱的微媒介与学生沟通交流,生产学生感兴趣的、有益的媒介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用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利用媒介增强大学生的媒介意识
当代大学生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管理,增强自律意识,理性地使用媒介,不应过分沉溺于媒介的娱乐功能。同时,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提升其媒介素养。在新媒体迅速普及的当下,媒介素养成为与大学生专业素养、道德素质比肩的素质。大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通过课堂教授或自学媒介传播知识,善于思考,加强自身的媒介批判力,恰当地运用媒介促进自我发展与完善;加强媒介道德,将媒介道德内化为自主行动。大学生作为媒介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有义务监督媒介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为创造积极正向的媒介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是媒介传播最活跃、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学习和提升媒介素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大学生在享受微媒介带来的信息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媒介素养。
[1] 莫文.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J].青年记者,2016(12):23-24.
[2] 胡玮.“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05):133-137.
[3] 张爱国.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03):86-87.
[4] 高俊,熊淑云.分布处理计算机系统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3):81-82.
[5] 辛诚琨.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22):55-56.
[6] 吴小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11):200-202.
[7] 金航飞.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营销渠道优化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7(22):46-48.
[8] 金祖旭.电子商务市场中“她经济”模式精准营销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7(2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