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法治的有效担当

2018-02-22吴传毅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行政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法治政治

◎吴传毅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1]22,这既是新时代对于法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新时代对法治的基本诉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迈向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更需要法治的积极作为和有效担当。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新时代需要法治的引导和保障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需要法治的引导和保障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新时代需要法治引导和保障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建成。

一、新时代需要法治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时代人们的社会需要发生转变,不但有物质文化的需要,而且表现为对美好生活多样化需要。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长期以来,我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多地侧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严重落后、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相适应。这一认识立足于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是客观科学的判断。但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11。

(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需要法治的积极作为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三十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管如此,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1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就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比较而言,欠发达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突出;就农村与城市的比较而言,农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突出;就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经济的比较而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问题,既要靠经济手段,也要靠政策手段,更要靠法律手段。法治可以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提供最为根本的制度保障。通过立法把权利资源向发达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倾斜。权力可以决定资源的分配,可以把普通资源变成稀缺资源,从而提高权利的含金量。权力本身是资源,它高于其他资源的存在,是社会分配的工具。法律权利资源决定财富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政策资源、组织资源、人才资源等。权利资源的倾斜是最为有效的保障形式。

(二)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法治来凝聚共识和保障

人类社会改革或革命不外乎三个层次的动因:一是生存,二是小康,三是活得有尊严。生存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是维系生命的需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包括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斯巴达克奴隶起义都是因为生存的驱使。当生存问题解决后,人们期待小康生活。小康生活是人类继生存保障之后的较高层次追求。所谓小康就是相对富庶,身边有余钱,能够维系亲情友情,能够让生活丰富多彩一些。当小康生活解决之后,人们还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习近平指出:“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3]美好生活才能满足于人们的期待,才能让人活得有尊严。尊严源于社会的民主,民主能够彰显个体的主体地位;尊严源于法治,法治对权利才能构成有效保障;尊严源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感受,公平正义的社会才会让人心悦诚服;尊严源于社会给予的足够安全感,安全感源于人类本能的需求;尊严源于生态环境的优美,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是有着高级思想和情感的动物。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共识靠什么来凝聚,靠什么来保障?最为有效的措施是法治。法治是人类共同体的意志体现,共同体的意志高于个体的意志。没有法治来凝聚共识和保障共识的执行,民主就会演变成极端民主化或无政府主义,就会变成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是很可怕的,它会以集体名义漠视生命的尊严、自由的尊严。事实上,毫无约束的民主就是恶的开始,毫无约束的民主必然会以恶的形式收场。没有法治来凝聚共识和保障共识的执行,权利只会成为纯粹的臆想,最多是一纸空文;没有法治来凝聚共识和保障共识的执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会缺失制度基础;没有法治来凝聚共识和保障共识的执行,人们的安全感就会成为空谈;没有法治来凝聚共识和保障共识的执行,美好生活环境就会因为过度开发和恶性发展而遭到破坏。法治是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更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制度基础。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个体的主张和诉求不一样。但是,通过法治形式凝聚共识之后,就会成为人们内心的约定,人们就必须尊重,必须服从;否则,就是对人类共同体意志的不敬,就必须受到法律强制力的制裁,这既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方法。值得说明的是,美好生活不是单指个体美好生活,还必须包括对他人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这就必须界定清楚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方法;否则,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就可能不择手段。从人类政治实践发展演进历程看,驾驭社会个体比驾驭自然更难,唯有法治,才能有效驾驭社会个体。

(三)价值多元化问题需要法治的积极引导和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然是人们价值观更加趋向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全球化相互作用和影响。全球化导致文化之间的冲突,全球化导致价值观更加趋向多元化。美国著名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指出:“文化冲突现在比过去更明显地体现在一种意识形态和机构的领域里。”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全球化将人们带入到一个庞大系统当中,但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4]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冲突以及国内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加之利益分化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趋向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是社会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外在表征。但是,如果价值观的领域乱象丛生,就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混乱,这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容易导致个人与社会的错位,导致对人生价值评判出现多重标准:有的人以对社会奉献多少和创造力大小为标准;有的人以财富的多少为标准;有的人以社会地位高低和权力大小为标准;有的人则以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为标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一些人的世俗化与功利化,导致一些人只注重物质层面的享受,而不注重内在精神的培养,导致一些人出现“短视主义”“拜金与享乐主义”。在社会价值观念更加趋向多元化的时代,倘若没有主流价值观来引导,倘若公平、正义、平等、责任与义务等基本价值观被边缘化,社会就会变得很可怕,结果会是不同的利益之争导致社会“狼烟四起”。为此,需要发挥法治的引导和保障功能,需要法治来引导和保障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促进多元的价值观由对立或矛盾逐渐转变为相对并存的状态。

二、新时代需要法治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通过思想解放,解除生产关系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发展后的社会更需要彰显公平正义。因为只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安全。缺失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的活力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的释放;缺失公平正义的社会,人们就没有安全感;缺失公平正义的社会,自下而上的颠覆性革命就可能发生。

(一)公平正义是新时代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公平正义不过是一些思想家的“理想情怀”,抑或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欺骗”,因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使得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平等,经济地位不平等必然导致政治文化社会的不平等。经济平等是政治文化社会平等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公平正义不过是就资本的公平正义而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公平正义。但是,贫穷落后的社会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为贫穷落后的社会缺乏最起码的可用于分配的资源。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为贫穷不能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人们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更谈不上起码的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不可能有起码的社会稳定,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很可能发生社会动乱或社会分裂。所以说,公平正义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公平正义,因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为公平正义提供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是由社会拥有和控制社会资源的管理形式和分配形式。即是说,其管理形式和分配形式都是基于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是相对于资本主义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本质上缺失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必须讲公平正义;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是,在物质贫乏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很难在刚开始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为它缺失实现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过的历程看,最初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2]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走的战略”和“第二步走的战略”已经提前完成,这就为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

(二)新时代有条件彰显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中国几千年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态势向好,科技的创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1]3。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条件有能力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以彰显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值得说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权贵资本主义。所谓权贵资本主义,即“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及政治领导人对效忠者、追随者给予特别的庇护、提拔和奖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资本以政治权力为依托进入市场与其他资本开展竞争。国家资本主义会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会压制市场的活力,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做大蛋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并存,这种所有制形式使得社会财富相对集中在国家手中,而非个人或私人手中。加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腐败势不两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强力反腐,反对寡头经济和寡头政治,遏制寡头利益,保护了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并且更加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使得国家完全可以统筹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法律制度的引导及保障,让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有效整合,让社会资源共享,让社会资源的分配更显公平正义。

(三)法治引导和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靠经济手段,也靠政策手段,更要靠法律手段。新时代不只是“做蛋糕”的过程,而是要实现“做蛋糕”和“分蛋糕”并重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的战略高地上,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上,基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考量,强调共享发展,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明确要求坚持共享发展。习近平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围绕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习近平对法治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入分析共享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46但是,共享尤其是财富的共享,在实践中面临很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具体分配政策上的创新,更需要国家整体制度设计上能够以公平公正和共享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法治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看,解决公平和共享问题、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更要靠法治。通过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以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两位教授共同撰写了《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从体制机制角度揭示了国家或地区繁荣发达或贫穷落后的原因: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采取开放性或包容性的体制机制,就会获得发展;相反,如果采取攫取性体制机制,就会贫穷落后。开放性或包容性的体制机制能够让更多的人分享社会公共权力、分享社会公共利益。攫取性体制机制只让社会极少数人分享社会公共权力、分享社会公共利益。通过法治形式建立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经济政治体制机制,让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不但使社会获得更大发展,而且更能彰显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新时代需要法治来保障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建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明确了两大目标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要全面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法治的强力保障。习近平指出:“法治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力保障。”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古人治国的经验总结,是历史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习近平借用古代政治思想家的话语阐述法治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积极作用。正缘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即要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实践不能滞后于理论的发展,实践与理论不能是“两张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考量指标,法治建设贯穿在“五位一体”的全过程中。

(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需要法治的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重指标。经济领域需要法治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来明确政府的职责,来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从而解决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政治领域需要法治来构建民众利益表达机制,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而解决民众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权力有效监督和制约还不够,民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没有很好落实等问题;文化领域需要法治来引导和保障主流文化的弘扬,从而解决主流文化受到挑战、价值观领域的矛盾和相悖等问题;社会领域需要法治来构建有效的社会分配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医疗服务机制、有效的教育保障机制、有效的公共住房保障机制,从而解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等问题;生态领域需要通过法治形式来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法治形式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法治形式来引导和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统筹谋划和协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新时代的主要矛盾,需要通过法治形式统筹谋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同发展问题,需要通过法治形式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同发展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制度保障。

(二)民主政治实践载体需要法治有力保障

任何一个现代化强国必然包含政治指标的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含民主政治的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载体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这一实践载体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变形走样。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辽宁拉票贿选案就是例证。从历史演进看,任何一种政治实践载体在运行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变异。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家、古罗马的历史学家都看到了政体变异的客观存在,指出君主政体可能演变成为僭主政体、贵族政体可能演变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可能演变成为暴民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平民政体原本不是坏的政体,至少从政治家们最初设立的宗旨来看,都是为了建立良性的政治秩序。但是,上述政体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都发生变异,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事实上就是坏的政体。当君主背离人民的福祉,背离社会的公共利益,就会演变成僭主政体;当贵族不考虑社会共同利益,只谋取极少数人的利益,就会演变成寡头政体;当平民意见得不到有效集中和执行,平民变成乌合之众,就会演变成暴民政体。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富极大增长,财富可能向极少数人集中,经济寡头可能形成。经济寡头形成之后,就可能“围猎”政治权力,从而侵蚀政治权力,形成政治寡头,使得民主政治实践载体变异,抑或走形变样。为此,需要不断完善的政治法律体系来保障民主政治实践载体的纯洁性,以保持善治的政治生态。所以,需要发挥法治的积极功效,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选举制以及与选举相关的配套制度,保障人民代表真正代表人民表达政治意愿的诉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权利需要法治的有力保障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新时代的基本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新时代需要实现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从个体发展维度来看,多样化的需要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7]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贫弱的社会财富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使得人们不得不为生存而劳作,为温饱而抗争,而无暇虑及发展。毕竟生存是第一需求,只有当生存问题解决之后,才可能考虑发展。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人的需求也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既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人们的需求。只有当社会总体实现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人们才会拥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因为小康之后,人们的选择才会多元化,人们不再是为生存而奋斗,而是会选择为实现自我价值或社会价值而奋斗。但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之外,制度基础和制度条件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制度基础和制度条件的建构,才能得到坚实的保障。为此,需要通过立法,保障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保障人们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当人们接受了良好教育,拥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和能力之后,人们才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才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人类越发展,越走向文明,越需要发挥法治的功效。法治能够凝聚人们的共识,法治是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器,对社会关系具有引导、规范、保障等多种功能。新时代人们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会公平正义的彰显,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都需要发挥法治的积极功效。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04).

[4]吴传毅.意识形态工作:本体透视、困境解构及路径探究[J].学习论坛,2016,(8):19-21.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2017-10-25].htpp://www.gov.cn/xinwen/2015-11/03/content_5004093.htm.

[6]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38.

[7]陈俊宏.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9-26(007).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法治政治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