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外警培训中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2018-02-22程洁欧阳旭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警务跨文化一带一路

程洁,欧阳旭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0;2.北京市公安局 西城分局, 北京 100052)

“一带一路”构想是新时期中国统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要倡议,对我国政治经济、内政外交、国家安全等全方位的发展与规划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需要沿线各国提供安全保障,而安全保障需要通过加强国际警务合作来实现。当前,我国在国际警务合作中,已有数十所公安院校开展了外警培训,但各院校在外警培训中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应用不多,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研究,克服外警培训中跨文化差异带来的弊端,进一步发挥中国文化的影响作用,引导外警自觉形成文化心理认同,培养出知华、友华、亲华、爱华人士,建立起丰富的国际警务人脉资源,提升国际警务合作效能。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外警培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联络互动增多,人员流动性加大,产生的各类违法犯罪问题逐渐增多,开展国际警务合作日趋频繁和重要,加强国际警务合作尤其是开展外警培训已成为世界警务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针对我国海外人员的人身财产犯罪也逐渐增多,中国人在利比亚、伊拉克、乌克兰、叙利亚、缅甸等国家屡遭投资困境和风险损失就可见一斑。国家利益覆盖到哪里,警务安全合作就要跟进到哪里,警务工作阵线就要延伸到哪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加强和沿线国之间的国际警务合作已势在必行。

“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为中心,陆上横贯亚欧,海上覆盖亚太,包括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区的65个国家(含中国),地域广袤,人口数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周期长,覆盖地域广,影响人群多,各沿线国的国家制度、风土国情差异很大,民族宗教文化多样,很多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多变,出现了政局动荡武装冲突频发、民族种族宗教矛盾尖锐、恐怖活动多发等问题。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国内矛盾将发生转移,相应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针对中方人员的恐怖袭击、侵犯人身财产和生产安全的犯罪必将高发。我国必须未雨绸缪大量培训沿线国警察,以进一步加强国际警务合作,及早介入开展宣传、预防、侦办、查处等警务工作,切实保护我国海外人员的人身财产合法权益。

二、我国外警培训中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外警培训现状

我国从2002年开始,以禁毒为主题,开展小规模外警培训,2006年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公安院校参照国内培训学科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外警培训。2007年1月,公安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外警培训工作座谈会,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指明了外警培训的方向和重点。目前,我国已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警察学院、中国刑警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新疆警察学院、铁道警察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云南警官学院等数十所公安院校开展了外警培训;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均以公安院校现有教师外加翻译人员为主;培训内容涉及出入境边防管理、刑事侦查、刑事技术、大型活动安保、要人警卫、网络安全、消防灭火指挥及救援、反恐、禁毒、维和、高级警务管理等多方面;培训课程以国内公安院校现有课程为主;培训教材多采用国内现有教材;培训方法主要沿袭培训国内学生的方法,以教为主、座谈参观为辅;培训效果考核评估多由外警培训项目承办单位自我检查、评估和考核。

我国构建了中央各部委和公安院校、驻外使领馆参与的外警培训网络,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组织开展了本科学历教育、警务硕士教育以及执法联络员等培训项目,还派出教官赴外开展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17年,我国已邀请相关国家一万多名执法官员来华研修,如中国刑警学院按照公安部和商务部的工作安排,2017年承办外警培训项目23期,为巴西、阿根廷、南非、突尼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38个国家的502名学员开展了刑事侦查和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业务培训,在积极开展外警培训工作的同时,2017年5月,该学院获批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公安部警务硕士留学生项目成功启动,已有来自8个国家的警务硕士学生在读。

(二)我国外警培训的作法

我国外警培训发展较快,人员培训数量逐渐增多,在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很多经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存在一些急需改变的问题。

首先,受限于公安院校培养国内学生的传统理念,未能根据国际、国内及外警所在国的安全形势变化而与时俱进动态调整培训项目,缺乏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视角,外警培训中缺乏以人为本、互学互鉴和合作共赢的培训理念。

其次,外警培训模式比照公安院校固有惯性培养模式,多采取统一“圈养”或“放养”模式开展培训,缺乏对外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背景经历和工作、学习、生活等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分析,外警培训中很少做到因国而异、因人而异和“一对一”的精准培训。外警培训内容与外警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很多院校在尚未明确外警培训对象,未开展外警跨文化差异分析和外警培训需求分析的情况下,就已制定好外警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培训计划,明确了培训主题和培训内容,培训课程的设计缺乏专业团队把关,培训课程的主讲老师或者聘用的课程翻译人员缺乏跨文化内涵和跨文化交流沟通技巧,导致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不能紧密联系并应用于外警所在国的实战。此外,外警培训重点未放在通过跨文化交流来有效展示传播中国特色文化、树立推广中国文化品牌方面;未定位在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爱华”力量和培养了解中国国情、懂得中国法律、尊重中国执法理念的外国警务工作者层面;未能有效发挥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外警心理进而影响外警执法行为的作用。

再次,外警培训实施中不注重外警特点和跨文化差异,以致在培训的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中计划多于落实、部署多于组织、管理多于服务、传授多于接受,培训成本和培训成效不成比例。

最后,外警培训效果缺乏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估体系、公正客观的评估标准和细化量化的评估措施,未引进专家评审团或单独设立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未将外警在培训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程度纳入考评范畴,未对外警回国后的工作情况开展跟进调研。

(三)外警培训中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显著特征,包括语言、习惯等表层现象,科教文卫体等中层知识,以及逻辑思维、法律规范、价值取向、道德信仰等深层态度理念。外警来华培训中由于双方文化背景不一致,在培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跨文化障碍。邦纳(Barna)在他的《跨文化交往中的阻碍因素》中指出人们在语言、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阻碍着跨文化交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容易造成彼此的误解。外警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道德规范、教育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其来华培训时首先将面临这些跨文化障碍。

2.跨文化误区。外警培训中由于双方对彼此的时间观念、自我认同、个人隐私、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不了解,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又习惯于从自身文化背景去理解对方的思维行为,很容易产生跨文化交流误区。如中方人员时间观念较强,认为不遵守时间规定是不礼貌的,但一些非洲人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认为生活自由随性更重要,双方在交往中会因为理解不一而产生误解。

3.跨文化冲突。语言、风俗习惯和禁忌、民族性格等表层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产生冲突,价值观、道德理念等深层文化更是容易爆发冲突。外警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每个人的思维逻辑和行为倾向不同,且每个人自身文化背景具有很强的惯性不易改变,交往中如以自己文化的解读方式去解读对方文化,甚至基于文化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别人的文化而表现出的文化优越感,很容易产生跨文化冲突,尤其遇有外部强加影响更是会产生逆反甚至抵抗心理,跨文化冲突将会升级甚至引发外交问题。

4.跨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美国人类学家奥伯克提出来的,是指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出现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文化休克与跨文化学习经历》一书中描述了“文化休克”的接触、分裂、再整合、自动化适应、文化独立五个阶段。外警来华参加培训尤其是参加长期培训,也将面临五个阶段的“文化休克”。第一阶段,来华后感觉中方文化充满魅力,中方人员亲切和蔼;第二阶段,由于两国文化差异逐渐显露,自身心理出现混乱、消沉和窘迫,感到紧张、沮丧和无助,对中方文化、人员开始排斥,从而寻求与本国人保持紧密联系;第三阶段,对中方文化采取防卫、抵触甚至敌视态度,个人会觉得容易受伤害,人际交往中容易发生摩擦和冲突;第四阶段,随着语言知识的增加,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能够从跨文化视角去解决问题,与他人关系变得缓和,情感放松,逐渐接受并真正欣赏中方文化;第五阶段,开始重视文化间的差异,并表现出有创造力的行为来适应中方文化,甚至被中方文化所同化。针对外警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培训时需要适时开展心理干预,并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引导外警从抵触排斥、置身事外、被动参与中方文化阶段向接受同化、融合维护、传递推广中方文化阶段逐步发展。

三、加强外警培训中的跨文化交流

(一)提升跨文化交流站位

1.强化跨文化交流意识。中方人员要增强政治、外事、跨文化交流意识,提升外警培训中跨文化交流特殊性、复杂性认识,加强对外警文化习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学习了解,制定政策、考虑问题、处理事情要从跨文化角度出发,避免基于自身文化视角去开展交流沟通,防止心理上出现文化优越感,当好跨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2.创新跨文化交流理念。中方人员要与时俱进、拓展思路,创新树立起以人为本、尊重包容、求同存异、互学互鉴、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跨文化交流理念。培训中要以服务外警实际需求、应用警务实战为导向,针对外警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特点,找准个性化、差异化特征,组织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和按需培训。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培训政策,提升外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消除跨文化误区等问题,促进跨文化交流融通。

3.完善跨文化交流制度。要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行为契机,充分考虑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跨文化差异,改变消除外警培训中一些容易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制度,尽快制定出台具有前瞻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外警培训标准、规定、措施等,为外警培训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并根据培训工作需要进行适时动态调整,最终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系统、完整的外警培训管理体系。

(二)健全跨文化交流机制

1.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外警培训是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涉及外交、文化、国际政治等诸多领域,要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统领下,发挥公安部国际合作局的牵动作用。通过“部际协调机制”加强协调,即加强外交部、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等多个部委单位和各驻外使领馆、各省公安厅、各公安院校的协作联动,在外警培训的前期调研、招生、培训、绩效考核、跟进回访等方面,做到互动互联、协调配合,形成外警培训整体合力。

2.建立闭环运转机制。外警来华前,培训承办单位要加强和外国政府的交流沟通,开展详细调研,充分了解外方国情和培训目标、需求以及外警的语言水平、教育背景、工作职责等,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跨文化差异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好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课程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找准需要注意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外警来华后,要加强和外警的跨文化交流沟通,尊重和照顾不同的个人生活习惯,适时安排心理专家介入,减轻外警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不适应和挫败感,及时消除各类跨文化误区、冲突,阶段解决跨文化休克问题。外警培训结束后,要对外警培训效果开展绩效综合评估,查找工作问题不足并完善整改;外警回国前,要详细介绍其本国发展情况,让外警尽早了解国内的情况,防止和国内脱节,并帮助他们规划好回国后的职业生涯。外警回国后,各驻外使领馆、培训承办单位要依托公安部国际合作局交流平台,和外警定期联系开展跟进回访工作,及时了解外警的感受、意见建议和升迁变动等情况,也可适时安排培训课程主讲人、院校管理者到外警所在国进行回访,通过多措并举,进一步巩固跨文化交流成果、构建人脉资源、深化国际警务合作。

3.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外警培训中双方在交流互动中,要做到自觉接受并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放弃文化本位主义、想当然的态度以及先入为主的心理,以包容宽广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以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方式,采取定期座谈交流听取彼此意见建议、共同参与文体娱乐互动活动等措施,建立起良性互动的跨文化交流沟通机制,加强两种文化的融合,引导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体系。

(三)加强跨文化交流管理

1.对外警培训开展战略管理。承办单位要就外警培训项目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开展SWOT环境分析,就培训内容开展定性和定量衡量评估,就培训措施开展宏观和微观比较分析,在综合考虑国内可用培训资源、我国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等因素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制定外警培训战略,做好外警培训的顶层设计;遴选具有跨文化交流经验能力的人员执行推进外警培训战略,并根据执行推进情况及时动态评估修正调整,确保圆满实现外警培训目标。

2.对外警培训开展项目管理。承担单位对外警培训的项目申报、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后勤保障、跟进回访等每个环节,对培训项目的立项、启动、实施、监督、完成、评估、推广等每个阶段,对外警招生、接送机、衣食住行用安排、购物换汇、就医、翻译、应急处理等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安排具有跨文化交流经验能力的人员,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来实施和操作,确保外警感觉宾至如归,有效减少消除跨文化障碍。

3.对外警培训开展绩效管理。公安部国际合作局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外警培训绩效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要重点考核评价外警受训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融合度;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机制,依托公安部国际合作局的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各驻外使领馆在外警培训结束回国后,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抽样走访等形式,邀请受训外警填写培训评价调查表,获取外警的真实意见建议,收集汇总后开展绩效评估,并将外警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外警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以帮助承办单位扬长避短,进一步做好外警培训工作。

(四)优化跨文化交流措施

1.加强外警的跨文化交流培训。培训承办单位在外警来华后,首先要对外警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就中国的历史人文、地理气候、风俗习惯、社交娱乐方式、商业行为及商业习惯、衣食住行用安排、看病就医、报警求助、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等跨文化概况进行培训提示。外警培训期间,尽量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和中方人员一起学习、生活,引导外警积极参与、尽快适应并融入中国文化环境。

2.加强中方人员的跨文化交流培训。培训承办单位要采取理论教育、座谈研究、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对中方人员就外交礼仪、跨文化交流沟通方法技巧、容易引发外警产生跨文化误解冲突的事项、如何宣传展示推广中国文化等进行培训提示,进一步增强中方人员跨文化敏感性,提升跨文化服务管理能力。

3.丰富跨文化交流沟通途径。培训承办单位要在来华外警中寻找有影响力的权威人物,辅助中方开展跨文化交流沟通;要采取安排中国饮食、表演中国功夫、考察中国风土人情、为外警过中国生日等多种途径,加强跨文化交流;要依托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跨文化交流,随时了解外警的想法、意见、建议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最终通过建立起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和有形的、无形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载体与渠道,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以及处理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五)做实跨文化交流保障

1.加强跨文化交流组织保障。政府要建立起多层级、多部门参与的跨文化协调沟通机构和联合协调小组,及时解决跨文化交流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定期组织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跨文化学习交流,提升外警培训的能力和水平。要宣传发动具有跨文化交流经验能力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外警培训,鼓励公众各尽所能,投身外警培训工作。要做专做强外警培训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外警培训工作的管理团队,在管理团队中要配备兼具有公安业务、教育培训、外交背景的专家。要在外警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中发现、树立、推广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功典范,进一步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和示范效应。

2.加强人、财、物保障。要加强外警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引进有跨文化交流经验能力尤其是外警所在国经历的教育、培训、翻译、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以及能开展外警培训战略、项目、绩效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要加强外警培训科研投入和经费保障,组织开展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心理研究、外警培训课程设计、跨文化交流情景模拟等工作。要组建跨文化交流沟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政治合格、业务精湛、文化深厚的外警培训人才。

3.打造中国特色文化品牌。国际援助中政治援助是短暂可变的、经济援助是效果有限的,唯有培训类的文化援助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是影响深远持久有效的。故在外警培训中要突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融入仁爱、和谐、友善、重义、轻利等中国文化因素,依托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剪纸、中国功夫、茶艺、书法、音乐、舞蹈、艺术、电影、历史名胜等载体,采取艺术交流、旅游交流、业务比武交流等方式,利用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邀请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的机会,加强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先进文化感动人、感染人,形成中国核心品牌,有效培育外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加强外警培训中的跨文化交流研究,有利于完善外警培训政策、改进外警培训方法、提升外警培训效能,有利于增进互信、凝聚共识、增强友谊、积累人脉,有利于加强国际警务合作互动,进一步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全面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度,提升中国在国际新秩序中的地位,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实现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目标。

猜你喜欢

警务跨文化一带一路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环球警务专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