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台电视专题节目在自媒体时代的破局探索
2018-02-22叶文彬
叶文彬
最近几年,尤其是近三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速普及,电视专题,尤其是县级台的专题节目,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个分支,受到了空前的冲击。节目内容和制作方式陈旧,收视率低下,栏目组人员态度消极,日益沦为县级媒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细究起来,县级台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专题节目的全面溃败,一部分归咎于故步自封,另一部分则是由于自媒体的崛起。自媒体又被称为公民的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属于网络新媒体的一种类型,其具体含义是任何一个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访问网络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身的新闻或者分享个人的真实看法、生活片段的即时传播方式。
当前我国最有代表性的自媒体社交模式非微博与微信莫属。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到了2014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1.438亿,截至2017年3月,微博的月活跃用户达4亿。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不到6个月。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激增至3亿,截至2017年3月,微信用户数高达8.9亿,几乎人人有微信的时代来临。
自媒体的崛起,改变了原有媒体的生态格局。其一,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呈现多样化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单个行业的知晓能力来说,可以说覆盖面更广。其二,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社会基层,自媒体的传播者因此被定义为“草根阶层”,平民化的视角更能引起共鸣。其三,自媒体一项重要的作用是,它将话语权授予草根阶层给普通民众,它张扬自我、助力个性成长,铸就个体价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这种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声音”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
新媒体具有的这些优势,正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县级台电视专题的短板。首先,现在电视节目,在电视这个载体上,仍旧采取线性传播方式。由于播放平台所限,节目播放时间必须固定。而现在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早放弃了守候某个固定的时间点接受信息、观赏节目的习惯。其次,电视栏目性质决定栏目必须有一个固定时长。而自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系统性播出方式,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最后,电视专题节目具有单向性的传播特点,受众无法及时表达情绪、参与评论、反馈意见,与传播者难以形成双向互动。
县级台的电视专题处在传播平台的末端,在欣欣向荣的“自媒体”的围追堵截下,如何打破自身发展困局,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 更改载体,节目入网
电视这项技术,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有点落后,但是电视节目并没有过时。无论什么时期,变更的是载体,不变的是载体上的“内容”。县级台的电视专题节目要及时入网,与“自媒体”处于相同的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平台。
第一,电视专题节目需要开设栏目专属的微博与微信公众号。专题节目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及时上传到微博与微信公众号上,打破电视传播的线性局限,让受众不坐在电视机前也能关注自己关心的电视节目。
第二,县级台的电视专题节目数量有限,为避免散兵游勇、单独作战的局面,可以尝试将众多专题节目“拼盘”,申请统一的微信公众号,然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包装和运作,从而拓宽受众面,吸引粉丝。
第三,在播出方式上,可以进行大胆革新,打破专题节目播出的时间限制。某些时刻可以探索先网络后电视,进而能在第一时间以“抢鲜”的方式呈现给受众,避免新闻变旧闻。
这其中涉及编审权的下放,它需要打破以往县级台电视专题的编审模式。县级媒体可以对一线采编人员的资质进行统一审查,再进行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的考试,合格之后发放单位内部的资质认可证书,允许一线记者面对突发新闻事件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2 放下架子,从百姓视点出发
县级媒体不仅要继续担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而且在自媒体普泛化的话语环境中,也要革新电视专题内容的传播方式,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站在与受众对等的位置,甚至传播方要与接受方经常换位思考,多考虑“新闻要适合直接感兴趣的人口味”。
第一,电视专题节目,尤其是时政类专题,涉及政策规章的解读,需要采编人员在自媒体时代改变视角,应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去看问题,以普通百姓的眼光去挑选新闻素材。大到宏观层面国家政策的贯彻,小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包括住房、菜价、子女教育等,采编记者只有通过“百姓视点”生动地报道百姓生活,实现彼此之间“零距离”,这样的电视专题才能让观众喜闻乐见。
第二,自媒体时代,电视专题节目的语言风格也要进行适应时代的变样,主要通过通俗易懂、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播新闻内容,贴近百姓的情感和生活情趣,让观众觉得传播者好像在与自己交流,从而拉近和受众的距离,避免“我播你看”的传统做法,努力缩短电视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网民日渐成为收视主体,采编记者可以尝试在节目中使用一些网络用语,拉近与网民的距离,从而将观众从网上“争”回到电视前,或者网络电视前。
第三,自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既是其长处,也是其薄弱点。这个薄弱点就是传播信息缺乏系统性与技巧性。传统媒体采编人员因此要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专业素养的优势,尤其挖掘讲好故事的能力。讲好故事,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写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人性的真善美,着力彰显人的光彩,展现人的个性与尊严、抗争与拼搏、智慧与美德,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以真情感动人。相对自媒体的片段式与快餐式传播,以故事取胜,以情感动人,这正是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传媒人的优势。
3 双向交流,及时反馈
电视专题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受制电视的单向性传播,但是电视节目如果入网,则应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开放“评论”区域,形成双向互动的机制。
其一,对于一档电视节目而言,观众的反馈极其重要,而设置开放的、双向的交流平台,可以及时地听取观众的意见。中肯的意见,有益于节目组成员快速纠正错误,及时发现问题。其二,在双向平台上,观众会以留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倾向与审美观念,传播者细加留心并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便能及时了解观众的收视取向,从而调整节目的选题甚至适当地调整节目的定位和方向。最后,电视节目的互动区域,能够让节目采编人员尤其是栏目主持人能与自己的忠实观众互动,彼此保持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培养一批固定的栏目“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