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电影发展史探微

2018-02-22赵庆伟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产片韩国

赵庆伟

新千年以来,韩国电影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的《鸣梁海战》,以超过1 800万的观影人次将《阿凡达》保持五年之久的1 330万观影人次记录远远甩在身后。2011年,以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熔炉》的热映促成韩国国会特别通过“熔炉法”,加强了对残障人士的重视和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的惩罚力度[1]。这些都表明韩国本土电影的巨大发展势头和韩国电影创作自由度的提升以及影响力的增强。

1 早期韩国电影的发展(1903—1969)

1903年,电影第一次进入韩国(当时的朝鲜半岛),随后韩国就被日本占领。在此期间,韩国的电影一面追求民族独立,一面受到殖民者的严格监管和意识形态控制。

1.1 从电影诞生到民族独立(1903—1953)

1903年,从法国进口的纪录片《电影放映机》在韩国放映,电影正式进入韩国。1910年,朝鲜被日本占领。1919年10月27日,金陶山和民族资本家朴胜弼合拍的《义理的复仇上映,标志着韩国电影的诞生。1926年,罗云奎执导的《阿里郎》上映。这是部富有韩国民族特色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开启了韩国的默片时代[2]。在该片的带动下,从1926年到1930年,韩国拍摄了许多隐晦表达抗日情绪的默片电影(约70部)。从1930年起,日本人对韩国影片再度加大审查力度,韩国电影创作量从每年10多部锐减到2~3部。1935年,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春香传》上映。然而很快便进入了漫长的朝鲜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时期,韩国电影便一直处于停顿状态。

1.2 战后电影的复苏与发展(1954-1969)

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局势趋向稳定,政府开始制定政策刺激电影产业。1954年,李承晚政府颁布“国产电影入场税免税措施”,对影院放映国产电影免收营业税。从1960年起,政府对进口电影开始直接施行管制,“国产电影入场税免税措施”被取消。1962年,韩国颁布第一部《电影法》,并对其进行了3次修订,目的是加强政府对电影的管制,这促使韩国电影产业链的重组和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并刺激了韩国国产影片制作量的快速增加,但是影片质量没有明显提升。 由于看电影依然是民众主要的娱乐活动。从1961年到1969年,银幕数从302块增长到659块,人均观影次数从2.3次增长到5.6次,平均票价则从0.58美元增长到1.04美元。总之,尽管现实困难重重,韩国电影还是全面复苏。

2 政策管制和电视冲击(1970—1981)

韩国电影在复苏和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次受到国内电影政策的压制,并受到电视普及带来的冲击。1975年,韩国电视的普及率达到50%。KBS、HLKZ等电视台每天都会播出9部电视剧。此外,1973年,朴正熙军人政权统治下的政府进行《电影法》的第4次修订。①进一步加强了“双审制”的力度,电影创作自由更加受限;②将电影公司的准入制度由“注册制”改为“许可制”,只有被许可的特定的20家公司能够进行电影制作和进口外国片;③继1962年后再次对电影公司实施重组,政府完全控制了电影公司,导演完全失去创作自主权。

3 环境改善与电影振兴(1981—)

20世纪80年代之后,韩国国内的政治环境和电影政策同时出现转机,在韩国影人的努力下,韩国电影最终在当前的国际电影市场上和本土电影票房上都显现出傲人的成绩。

3.1 “ 电 影 振 兴 法 ”(1981—1998)

1984年,《电影法》实施第5次修订,电影市场彻底开放,独立制片和小制片公司获得发展机会。1986年,《电影法》实施第6次修订。电影“审查制”被废除,改为“公演伦理委员会”电影“审议制”。但在自由贸易大势和美国通商压力之下,韩国政府决定对外国彻底开放电影市场,电影进口完全自由化,并且允许外国电影公司在韩国直接发行电影,同时取消“国产电影制作奖励补偿措施”。不过,针对院线和影院的“一年至少放映国产片146天”的“银幕配额制”仍保留。

1987年到1991年,韩国电影制作量从每年87部增长为121部,同时外国片进口量从1985年的30部飙升到90年代中期的每年300部以上。虽然拥有了创作自由,但70年代军人独裁政府的全面控制所造成的影响是长久的,缺乏实力和经验积累的韩国电影面临突然涌入的国外片毫无还手之力,市场份额从1984年的38.5%锐减到1991年的20%。由于影院很少执行,“银幕配额制”也形同于无。1993年,韩国国产片份额下滑至15.9%,达到历史最低[3]。面对困境,韩国电影人自发组织起“银幕配额监视团”,监督影院完成配额任务。

1993年,文人总统金泳三上台。1996年,经过漫长的8年审理,宪法裁判所对《来!梦想的国度》一案作出裁定:①电影作为思想和观点的表达手段,依据宪法中的表达自由而得到保障;②审查机构“公演伦理委员会”属于宪法禁止的审查机构。此次判决裁定引起巨大轰动。同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启动。1997年,金大中成为新任总统,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得到缓和,国内局势日渐稳定,这为日后韩国电影人的自由创作和产业腾飞铺平了道路。

3.2 强势崛起与千万级观影人次的本土电影的诞生(1999—)

1999年,更名为《电影振兴法》的电影法第二次修订,主要内容为:①坚持每年至少放映国产片146天的“荧幕配额制”;②彻底废除“审查制”,转为“分级制”;③成立民间电影管理协会“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以市场为主导,尊重电影产业自律权;④电影被选为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允许风投进入,并可以享受减税优惠。这一年,韩国国产片市场份额回升到35.8%,韩国电影正式迎来全面复兴。姜帝圭执导的《生死谍变》以620万观影人次打破1998年《泰坦尼克号》创造的450万人次观影记录,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

2000年,朴权泽重拍的《春香传》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2001年,韩国国产片市场份额超过50%,郭在容执导的《我的野蛮女友》在亚洲地区刮起“韩流”风潮,全智贤成为风靡亚洲的电影明星。2003年,康佑硕执导的《实尾岛》在全国400多块银幕上同时放映,占当时全国总银幕数1/3,最终观影人次突破1 000万(1 108万),开启韩国电影千万级观影人次大片时代。2004年,韩国电影荧幕数增加到1 567块,全年票房从1999年的3.11亿美元猛增到7.8亿美元。姜帝圭执导的《太极旗飘扬》以1 174万观影人次创造新记录。同年,朴赞郁执导的《老男孩》斩获第5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金基德执导的《撒玛利亚女孩》和《空房间》分别斩获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5年,韩国电影出口额猛增到7 600万美元的历史高峰。2010年,李沧东执导的《诗》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2011年,韩国电影公司增加到4 947家。2014年,金汉珉执导的《鸣梁海战》以1 800万观影人次打破尘封5年之久、由《阿凡达》创造的1 330万观影人次记录。

1999年至今,是韩国电影强势崛起的快速发展时期,是经历了近百年的内外限制终于有了制作自由的时期,电影发展的成果也有目共睹。中国电影目前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观影人数和票房数量都大幅度增长,但是那些高口碑和贴近现实题材的电影在市场上往往得不到更多的关注,一些低俗的电影内容频频出现,这些都是我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不健康的一面。笔者介绍和参考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对我国的电影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1]尹鸿.2013世界电影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6月

[2]周健蔚,徐鸢.韩国电影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李岚岚.探究韩片为何陷低谷(一):韩国电影五年兴衰史[N].南国早报,2008-03-17.

猜你喜欢

国产片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在韩国走马观花
调查
调查
国产片口碑爆发“五一档”总票房7.1亿创历史新高
国产电影能否突围?
跌10%
2013年前三季度国产片票房增九成 西游登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