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录片叙事策略探析
2018-02-22刘杨祎伊
刘 毅 刘杨祎伊
2017年初,中央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要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众多的媒体艺术当中,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内涵、表现的多样性以及丰富的内容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它发挥着其他电视艺术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纪录片不仅给了人们独特的艺术观感,还使人们的思想文化内涵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提升。“非遗”纪录片正是在这种时代语境下顺应观众的诉求而产生的。
1 “非遗”纪录片的特点
首先,“非遗”纪录片在叙事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色。一方面,在“非遗”纪录片的拍摄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虚”的,而其文化的传承人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是纪录片当中所表现的“虚实结合”;另一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艺术的形式来看,其是“虚”的,但是其作品则是实实在在所存在的,这无疑又是一种“虚实结合”。也就是说,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讲,其无疑是一种“虚”的存在,因为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而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被传承保留下来的。例如:“二十四节气”,其作为中华民族一种记录季节变迁的时令被保存下来,这就是所谓的“虚”,但是我国人民通过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发挥生产作用,这又是“实”的存在。这种“虚实结合”不仅展现了我国传统民俗的文化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际意义。
其次,“非遗”纪录片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是一种民俗如婚嫁习俗;或者是一种音乐形式,如客家山歌、蒙古族长调,等等。这些艺术形式最原始的目的其实是一种所谓的“功能性”。但是,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人们逐渐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使之产生了所谓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一方面来自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如蒙古族的长调本身就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而另外一方面则源于人们在日积月累的传承过程当中所赋予它的某种意义或者情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艺术性”被提升并得到了增强。通过纪录片来对其进行传播,无疑是将其“艺术性”与“功能性”相结合,在客观记录的过程当中,使艺术性得到审美意义上的提高,并通过艺术性的表达,使其功能性得到更好的传承。
2 “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2.1 中心串联式的叙事结构
用一条或者若干条主线串联起来,表达同一个项目的叙事结构叫做中心串联式的叙事结构。目前,很多“非遗”纪录片都是采用这样的叙事结构来进行艺术表达的。这种叙事结构常常将“非遗”的传承人、保护者、见证者等分别作为主线进行串联,展开对“非遗”的叙述。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首先其能够表现出“非遗”发展的自然流程,这种流程是线性的,其本身就具有时间的跨度,通过线性的表达,以符合观看者逻辑的形式展现出“非遗”的沿革、变迁过程。其次,在纪录片记录的过程当中,适宜地插入相关的历史内容,将“非遗”的历史性加深,并赋予其更深刻的内涵。最后,其更具有吸引人的情节性。如非遗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就通过一条主线展现昆曲的发生、发展、壮大、传承的历程,在其中穿插着相关的辅线展现某个时代与昆曲相关的历史故事,并通过学者、专家的口述吸引观众,让观众能够如同看故事一般,一集一集地追下去。其不仅突出了“非遗”的历史性,还真切地传达了“非遗”的伤痕,体现了“非遗”的高雅,凸显了其的历史内涵,并极具感染力。
2.2 板块式的叙事结构
板块式的叙事结构就是将整个记录过程分成不同的板块进行记录,如按照人物、主题等将所搜集到的素材按照不同的板块组织起来展现其艺术内涵与意义。这种结构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比较复杂的内容,适合比较复杂的“非遗”类型,比如婚俗、民俗类的“非遗”。其可以通过不同的板块模式将之分开进行展现,如展现婚俗类的可以通过婚礼准备、婚礼礼物、婚礼等不同的板块将其分门别类地展现,方便观众对其的理解。但是这种板块式的叙事结构在“非遗”题材的纪录片当中运用较少。
3 “非遗”纪录片的叙事技巧
3.1 灵活设置悬念,巧妙铺排
悬念作为创作者为受众所铺设的一个“口袋”,是抓住观众胃口与期待心情的一种艺术上的积极手段。作为“非遗”纪录片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它的应用通常是由“非遗”纪录片本身所决定的。“非遗”本身是离普通大众比较遥远的一个题材,观众对其并不十分熟悉,因此,为了吸引观众,提高观众的兴趣,其必然要在叙事当中运用技巧,对其进行铺垫、蓄势,让观众对未知的情节有所期待,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引导其继续观看的欲望,当悬念被解开的那一刻,观众就会得到解密的快感与高潮。这不仅是“非遗”叙事的需要,更是电视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得以传播并得到广大观众所喜爱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3.2 控制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纪录片要求所记录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够是虚构或者刻意编排的,因而在记录的过程当中掌握故事的内容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凸显纪录片的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才能够吸引观众。叙事节奏又分为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两个方面。纪录片的外部节奏也就是其造型的节奏,主要包含有前期拍摄的镜头运用与后期的剪辑编辑。在外部节奏中,对于镜头的运用非常重要,纪录片当中,通过镜头的推拉等移动的技巧,来控制叙事节奏。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叙事表达的需要,通过后期的剪辑进行表达的,它的节奏与所要表达的故事共同发挥着作用。纪录片的内部节奏是纪录片内容本身的节奏,它根据整个叙事结构的需要,通过纪录片中“非遗”的传承人和历史的变化来体现本身的节奏。这种节奏影响着观众的观看心理与观看情绪,能够给观看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3.3 注重细节刻画,丰富层次
纪录片的细节能够展示其中所描绘的景物、人物性格、社会环境等的变化。这些细节的记录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人们在平时所并不重视的一些真实的情感与内涵,从而使得纪录片的记录更具有情感意义,更显得有血有肉。纪录片的创作者通过对其中微小细节的刻画,从而还原出其中最具有情感意义的部分,而生动写实的细节镜头不仅仅具备传情达意的效果,还能够更为贴切真实地反映出整个事物最为本质最为本真的东西。通过记录细节,传达出整个故事最为内心的东西,反映真实的世界,增强整个故事的可信性。对于“非遗”纪录片来讲,细节刻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特写的方式来表达,将非遗最有价值的部分通过特写展示各观众,强化观众的观感认识与感受,发挥出耐人深思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1]陈星.非遗传承类专题片的叙事分析[J].视听,2017(7):102-103.
[2]魏京录.新媒体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为例[J].西部皮革,2017(12):146.
[3]陈敏南.“非遗”题材纪录影片的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12(5):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