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的故事化探究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1期
关键词:摄制组广告语小鸭子

陈 岭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一直以来,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故事化、导演或者摄制组能否参与事件进展一直存在争议。

当代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纪录片只在呈现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信息,而能够达此目的的方式,和剧情片只有些许差异。”[1]观众对纪录片的期待是写实,但是镜头和摄制人员在场本身就会影响被拍摄对象的行为,完全真实的影像大概只存在于安保监控之类的镜头里。可是,观看安保视频资料显然并不能给予观众良好的观影体验。

我国早期的纪录片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考虑故事性,镜头拖沓、解说生硬,所以一直以来纪录片都处于一种几乎无人问津的境地。到了20世纪末期,纪录片开始呈现故事化趋势,才日渐受到观众认可,造就了一批广受欢迎的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其广告语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广告语是“聚焦时代大变革,记录人生小故事”,从广告语就可以看出来,“故事”正是他们着力表现的焦点。

那么,纪录片的故事性作用该如何实现,有没有什么技巧和准则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纪录片要求真实

电视艺术美学研究者高鑫这样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以直接记录的方式,通过面对真实的呈现表达出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现实既是它的内容,也是他的形式,更是他的工作态度。”[2]这就告诉人们,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为了节目效果伪造事实无异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比如,某纪录片为了制造震撼场景,摄制组指挥建造一些本不存在的建筑,事件曝光后,观众们纷纷表示受到伤害。而该纪录片制作单位多年来建立的良好形象也受到极大损害。这件事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摄制组有意混淆“重现场景”和“捏造事实”的界限,用一个不存在的事件欺骗了观众。

2 做好前期挖掘工作

没有准备的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没有前期大量的走访、踩点、挖掘和整理工作,做出的节目必定是粗糙的,也是会被观众抛弃的。应从前期采集到的大量信息中,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突出主题的人或事,用它们编织成一个真实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才能使后续的摄制工作有的放矢,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3 纪录片“讲故事”的策略

3.1 设立主人公

以人物为主角的片子自然就拥有主人公;而展现社会变革或者历史变迁的片子也需要由人物作为连接体;甚至以动物为主角的片子也需要围绕着一个主角来展开故事。

日本纪录片《小鸭子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一只瘦弱的小鸭子“奇比”如何克服种种困难,跟随鸭妈妈数次迁徙的故事。“奇比”是片子的主角,而训练孩子的鸭妈妈、比“奇比”强壮聪明的兄弟姐妹们、甚至阻挡鸭子们前进的车流都成为它的配角。通过这只小鸭子发生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生命在,奇迹就在”的主题。

3.2 设置矛盾和悬念

故事需要跌宕起伏,平铺直叙是讲不好故事的。发现并放大生活中的矛盾和戏剧性是传统影视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也是可以借鉴的手法。还是以《小鸭子的故事》为例,鸭子们的出生地是一个离地23 cm的水池,想要迁徙,首先必须要跳出这个水池。随着“奇比”的兄弟姐妹们成功上岸,观众的心情也由轻松转为焦急;当看到小鸭子一次次接近成功又一次次跌落,观众开始担心小鸭子会被抛弃;当鸭妈妈最终下定决心转身离去时,观众的情绪急切又紧张,这时,没有退路的“奇比”放手一搏终于跳出水池,追上了前方的家人,观众的情绪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3.3 善于发现和捕捉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事件的推动,细节都是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比如笔者创作的人物纪录专题片《城市排水“小黄人”》中的主人公排水所长黎军,他虽然是单位的一把手,但常年奋战在一线。因为要随时投入排水工作,他常年穿着一双老式塑料凉鞋,只有去正式场合时才会换上皮鞋,这个细节很好地体现了一位基层干部身先士卒、踏实肯干的形象,让观众记忆深刻。

纪录片的故事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纪录片制作人员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真实的前提下讲故事,用自己的所思、所学努力讲好故事,激发观众的兴趣,满足观众求真求美的需求。

[1]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第8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2]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摄制组广告语小鸭子
三写广告语
小鸭子得救了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开心的呼噜噜
什么是玩呢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借用广告语
表扬错了
《生态文明启示录》摄制组走进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