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肱骨外髁Ⅱ型骨折空心钉固定与克式针固定手术的疗效比较

2018-02-22丑小冰李浩宇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克氏肘关节移位

马 睿,陈 辉,丑小冰,李浩宇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 骨科,海南三亚 572000

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肘关节常见骨折之一,5 ~10岁儿童常见[1-3]。临床常用的分型为Jocob分型:Ⅰ型,骨折端无移位或移位较小,关节面完整,分离<2 mm;Ⅱ型,骨折移位,关节面不完整,骨折块分离>2 mm;Ⅲ型,骨折块移位明显并伴有翻转[4]。对于Ⅱ型骨折的病人,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包括外侧髁的过度生长、骨骺早闭、畸形愈合、骨折端不愈合、迟发性尺神经麻痹以及缺血性坏死,主要由头状动脉的坏死引起[5-6]。因属于关节内骨折,需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7],目前常用的内固定有克氏针及空心钉。此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分析我院2015年2月- 2018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的Ⅱ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病例28例,在告知患儿家属病情后由家属自行选择手术内固定方法,其中选择克氏针治疗的17例,选择空心钉治疗的11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Tab. 1 Basic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2 手术方法 患儿均采用全身麻醉,取平卧位患肢外展,消毒后铺无菌单、无菌巾。取肱骨外髁外侧偏前J型切口,依次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沿肱桡肌及肱三头肌肌间隙进入,显露骨折端,清理血肿及软组织,可向肱骨髁上内侧剥离,显露鹰嘴窝及前方关节面,复位骨折端,遇到难复位的骨折块可部分剥离外髁上的伸肌总腱止点,可用复位钳及巾钳临时固定。克氏针固定:2枚克氏针交叉穿入干骺端内侧,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适度加用克氏针;空心钉内固定:先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选取螺钉位置打入空心钉导针,钻头扩皮质后,顺行导针拧入空心钉,拔出临时固定克氏针。透视下见骨折端复位良好,内固定物稳定在位,冲洗术区,修复关节囊,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均加用石膏外固定。患者均定期复查,观察骨痂出现时间。

3 评价指标 手术时间,疼痛评分(VAS评分),骨痂出现时间,并发症,肘关节评分(HSS评分)优秀率(评价为优秀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百分比):优秀,疼痛肿胀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肘关节活动范围>110°;良,疼痛肿胀减轻,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肘关节活动范围大60 ~110°;一般,关节僵直粘连,活动受限,<60°[8]。骨痂出现时间:术后2 ~ 6周,患儿随机返院治疗,包括伤口换药,摄取X线片。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数据,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 克氏针及空心钉固定手术时间、优秀率无统计学差异,骨痂出现时间空心钉早于克氏针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空心钉优于克氏针(P<0.05)。两组优良率比较:仅克氏针组出现1例愈合良,2组优秀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2 两组并发症比较 克氏针组出现4例钉道感染(钉尾皮肤表面出现脓液),通过加强换药,每日乙醇消毒后,感染得到控制,未发生骨髓炎;2例松动及退钉,1例出现骨折块移位(图1),因骨折端未愈合,延长石膏外固定时间后,骨折端逐渐愈合,但遗留鱼尾样畸形(图2)。因空心钉对骨折复位要求较高,需解剖复位,在术区需显露肱骨滑车及内髁,广泛剥离过程中空心钉组出现1例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经口服甲钴胺后,尺侧皮肤及小指麻痹症状逐渐消失。两组均未出现深部伤口感染、骨髓炎、骨折端不愈合、肘外翻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分级均属Clavien分级1级,不影响治疗效果。见表3。

表2 两组间评价指标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Tab.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n)

图1 手术后出现骨折块移位Fig. 1 Fracture displacement occurred after surgery

图2 骨折愈合后残留畸形Fig. 2 Residual deformities after fracture healing

讨 论

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关节内损伤,为Ⅳ型骨骺损伤,既是关节内损伤,又是肱骨远端骺板生长结构主要部分的破裂[9-10]。其由传导暴力所致,骨折线从肱骨干骺端外侧斜向下进入关节。肱骨外髁骨折并发症较多,有很高的致畸致残率。

本组手术研究中,克氏针固定组出现并发症较多,但并未出现相关文献报道中较高的深部感染率、骨折端不易愈合等严重并发症,但克氏针固定组因为钉尾刺激出现皮肤红肿、皮肤浅层渗液发生率高,对于患儿术后肘部护理要求较高,要定期随访,观察伤口情况,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空心钉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少,但因为空心钉固定对于骨折复位要求较高,若骨折端复位不佳,空心钉的加压作用将不明显,所以使用空心钉固定对于医生要求较高,为了获得良好良好复位,术中需行软组织广泛剥离,有损伤神经可能。从随访效果看,两组固定组在肘关节功能及外观上无统计学差异,克氏针固定与空心钉固定均能较好地治疗儿童Ⅱ型肱骨外髁骨折。

克氏针因操作简便、费用低、骨折愈合后易拔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大面积剥离骨膜、对骨骺及骺板刺激小等优点而得到普遍采用[11-12]。但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克氏针若固定方向位置不正确,多枚克氏针固定依然可出现骨折块移位,严重的出现骨不连[13-14];因远端无螺纹,克氏针对骨折断端无加压作用,有时多枚克氏针固定也无法使骨折线完全消失;克氏针易退钉脱落,造成患肢不敢早期活动;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克氏针留置皮肤外易出现钉道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反复穿针及大量克氏针留置,易造成软骨及骺板损伤,出现骨桥及骺板早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选择空心螺钉固定骨折端,空心螺钉可以行断端加压,使骨折端紧密接触,且无钉尾刺激造成皮肤激惹、退钉等,可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空心钉固定由于骨折端加压对位良好,骨痂出现时间早于克氏针固定,在骨折愈合时间上优于克氏针[15]。空心钉固定在疼痛感上轻于克氏针固定。

国外文献报道,在空心钉固定的病例中出现了非外髁缺血性坏死引起的肘外翻[9],说明螺钉可损伤肱骨小头骨骺;因空心钉对骨折复位要求较高,需解剖复位,在术区需显露肱骨滑车及内髁,广泛剥离软组织过程中空心钉组出现1例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所以在向内侧剥离显露时,要避开尺神经沟。

空心钉与克氏针固定相比费用较高,且需二次麻醉取出空心钉。为避免二次手术,近期出现了可吸收螺钉固定方法,目前可吸收螺钉的材料尚无明确定论,且缺乏长期随访,费用高于传统空心钉,临床尚未广泛采用。

Franks等[16]就空心钉固定及克氏针固定强度做了生物力学比较。大量实验结果提示单根螺钉的固定强度与2枚克氏针固定强度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17]。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Ⅱ型肱骨外髁骨折,克氏针固定与空心钉固定在术后愈合率、肘关节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本组中空心钉术后骨痂出现更早,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空心钉固定有损伤骨骺风险且需二次麻醉取出内固定,本研究克氏针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护理难度高,两种固定方法各有利弊,内固定的选择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更多地取决于临床外科医生手术的熟悉程度及个人喜好,同时要与患儿家属详细沟通,结合患儿家长的意见。

猜你喜欢

克氏肘关节移位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克氏针夹头的临床应用
三种生物制剂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影响研究初报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