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塑“行进感”:媒体融合背景下大型主题报道效果提升策略

2018-02-22严浩

视听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深度

严浩

围绕大型主题报道所进行的工作历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涉及长江这样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有着标志性意义的事物的报道,其报道的横向与纵向的深度自然要求更高。

事件本身实际上是一个由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这也告诉我们在大型主题报道中必须对新闻报道进行行进式的处理。因此在本文按照这个思路提出的概念是“行进感”,即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要做到在历史深度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夯实报道的深度,提升报道的品相。可以将这种行进感细分为:历史绵延、场域转换、平台融合三个具体的行进感展现路径。

一、因然:历史绵延与“行进感”概念形塑

“绵延”是伯格森的一个重要概念,表达了伯格森关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统一的连续性和质的连续性,所以这个概念恰好可以与主题报道中的行进感相契合。关于长江的报道从来都是一个历史性话题,每一次的长江报道,都不会仅仅是一次新闻采写,更是一次融合了历史与未来的“绵延”。

长江是非常有意义的主题。1983年8月7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让观众第一次通过电视深深领略了长江两岸的旖旎风光和人文历史。2006年7月16日至8月1日《再说长江》首播,它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话说长江》的续集。为拍摄这部纪录片,中央电视台开展了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

《直播长江》定义为“长江大保护,我们在行动”。从2018年4月28日开始,央视新闻频道连续6天推出12期《直播长江》特别报道,第一次全流域全直播看长江。

2018年7月20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活动在云南省丽江市正式启动,8月16日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黄家大院完美收官,历时28天。覆盖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0家中央媒体以及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共同参加此次主题采访活动,通过鲜活的笔触、镜头、声音,深度挖掘沿江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向全世界讲述“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的动人故事,唱响了新时代的长江之歌,全景展现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发展变化。

二、实然:场域转换中的连续与“行进感”打造

万事万物无不在时间之中,但新闻的特殊性在于,它始终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古今中外对新闻的定义,都离不开对时间的强调,如新近、最近、最新等,时间不可或缺,是大家对新闻本质的共识,时间是新闻的生命。而这种时空场域的线性传播带来的是切实的连续感,而连续感正是受众接纳的集续方式。

(一)体裁连续,放大整合效力

在微传播语境下,电视新闻必须坚守“内容为王”的核心价值,创新思维方式,强化大策划意识,以大制作、大直播彰显权威性、影响力;创新话语表达,让文字更有朝气、观点更有锐气,抢占话语制高点;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报道的参加性、互动性、实效性,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1]而体裁丰富性是创新的基石。体裁的接力,进而放大持续效力。

在本次采访中,众媒体对江苏的报道都灵活地运用了消息、综述、通讯、记者手记、特写、侧记等多种报道体裁,使报道内容更加翔实、多元,鲜活度和可读性大幅提升。而电视媒体则在精心采集画面、图像、声音基础上,综合运用背景链接、电视短评、记者手记等形式,拓展提升报道的宽度和深度,给读者提供更丰厚的信息量。

以中国新闻网为例,该网对南京滨江带的报道,首先是播发常规报道《“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苏》,进而是长篇通讯《寻访“黄金水道”的前世今生》,以及观察思考性报道,最后是航拍回顾《南京滨江“绿色蜕变”—— 长江南京段“绿色蜕变”》,体裁丰富、接力。

(二)选题连续,放大传播效力

新华日报浓墨重彩推出8个整版专题报道,刊发消息、言论、通讯、照片等44篇。8月13日,新华日报推出了集纳央媒及其他省媒对江苏报道精粹一个整版——《新华日报》印象·记者深情回眸11省市“漂流”记。整组报道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多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全面立体的视角观察长江上、中、下游发展现状,以40余篇纸媒报道和丰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呈现出一幅幅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和民生长江的生动图景。选题的连续放大了传播的效力。

江苏卫视重点栏目《江苏新时空》设立“大江奔流”电视专栏,播出了“共抓大保护 生态长江镶上更多‘绿宝石’”“经济长江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增进民生福祉 托起幸福长江”等五篇系列报道,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了江苏以实际行动感恩母亲河、守护母亲河的生动实践。

(三)思想连续,引领聚焦效力

采访团在苏还组织了“夜话长江”访谈活动,随团记者与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围坐一堂,谈见闻、谈感受,谈思考、谈对策,从不同角度共话长江经济带发展。

活动体现了对发展的深度思考,通过采访调研,找准了中央精神和基层实际的集合点,建设性地提出对策举措,用报道鲜明回答长江经济带“为什么”“靠什么”行稳致远,如何下好保护与发展“一盘棋”等关键问题。

活动体现了对现象的深度解读,通过一个人物、一个点位、一组数据的变化,从“小切口”展现“大纵深”,让报道的重心不仅放在发展和成就的展示上,更体现在效果和价值的诠释上。

活动还体现了对采访素材的深度挖掘,依靠大量感人事例和生动细节,原汁原味地还原长江经济带各领域的发展和变化。采访不止于就事论事,突出见物见人见精神;以情、物、景、事等要素相交融,使报道有温度、有筋骨、有深度。

三、使然:媒体融合与大型主题活动的“行进感”体验

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也是线上与线下的全面打通,用大型活动来助力报道的持续和“行进”体验。

在媒体融合方面,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使媒体核心竞争力发生巨变,既延长了新闻生产链条,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影像表现方面受到的局限,又继承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强烈的策划意识等长处,使新闻产品的传播媒介具有丰富性和可选择性,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时效。

(一)伴随式体验

融合报道是主题采访的创新表达之一,但融并非只是新媒体传播,融合发展也体现在记者的伴随。

▲微视频《长江一分钟》

这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是新闻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闻舆论工作服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次实际行动。

百闻不如一见。走过那些山山水水,采访团的记者们对当地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有了切身感受。新华网记者曹滢写道:这个采访团是一个能打硬仗的采访团,看成就、谋发展,观国风、查转型,丽江的石鼓为我们敲响战鼓,大国重器的雄起令我们心潮澎湃,江豚宝宝的微笑撩动心底的柔情。

(二)交互式体验

人民日报《长江一分钟》的交互体验就很不错。一分钟,长江在发生什么?人民日报推出微视频《长江一分钟》,带你领略大江奔流。提出一分钟的概念,让网友进行有效的体验互动。其中,“一分钟,‘神威·太湖之光’运算750亿亿次”,很好地体现了江苏元素。

新华网推出的地图故事融媒体交互产品《大美长江图》以穿越对话和小剧场模式为创意灵感,展现长江古今变化和人文历史风貌,在两微一端总访问量达到1132万次;无人机“飞阅长江”系列报道,在沿线11省市全方位、立体化鸟瞰长江经济带,访问量超过1514万次;大型融媒体交互专题截至8月17日总访问量达到3361万。

(三)采访与活动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打通

“故事源于生活”,我们仍然需要深入生活的现场去挖掘故事,也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在社交网络、大数据和各种虚拟或现实的“场景”中发现并讲好中国故事。[2]

采访行程安排了衍生活动。8月11日10时,自重庆而来的航船抵达长江口,停泊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诗话长江——大江奔流主题采访诗歌吟诵会”,中央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媒体知名主持人和编辑记者倾情演绎,通过吟诵历代经典,讴歌长江古风今韵,弘扬长江人文精神,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注释:

[1]周国强.微传播语境下的电视新闻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 (3):42-44.

[2]李成.“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四个转向[J].中国记者,2016 (5):69-69.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长江之头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