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在高级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2-21王娟

科技视界 2018年33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学模式

王娟

【摘 要】“文本细读”理论强调以文本为中心。高级日语课的教材是由一个一个的文本组成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文本细读”理论,直面文本,从文本的题目和字、词、句等细微处入手,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在文本细读中发现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级日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3-0102-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3.046

【Abstract】The theory of “close reading” emphasizes the use of text as the center. The textbook of Advanced Japanese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texts. In the actual practice of teaching, We should flexibly apply the theory of “close reading” by reading the tests straight and enter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test by Starting with the title of the test as well as the words, the phrases, the sentences, etc. Find the authors in the details of the test and grasp the tests at multiple levels and angles will help us realiz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better.

【Key words】Close reading; Advanced Japanese course; Teaching model

1 “文本细读”的理论依据和内涵

“文本细读”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一种阅读经典文本的方法,也是一种文本批评策略,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受到阐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的影响,不断改良,逐步发展完善。它强调以文本为中心、把视点集中于文本内部,从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修辞等角度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在此基础上,再联系作者生平、文本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实现对文本的更进一步的解读。

“文本细读”在大学高级日语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用来解决目前高级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高级日语课堂现存问题

2.1 徘徊于文本之外

高级日语课的教材是由一个一个的精选文本组成的,其中不乏历经时间洗礼、历史考验的经典作品,它们往往具有“常读常新”的潜力,适合不断地被深挖细品。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很多文本已被分解成了一个个的例句。它们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操练学生的语法知识,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课文不再是富有人文意义、传递情感的文字载体,而只是例句的集合体。课文虽然已经学过、讲过,但其实却只是在文本之外徘徊,根本没有进入到文本的内部,更不用说深层次的解读了。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领略文本之美、语言之美、精神之美。

2.2 停留于文本表层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和阅读方式,这种倾向也表现在了课堂上。学生读课文不深入思考而是跳跃式阅读,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读完之后对文本的认识仅限于表层,甚至还会因为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并不透彻,很容易断章取义,造成误读。“浅阅读”的方式并非一无是处,但是高级日语课的文本应该作为“深阅读”的对象,通过对文本不断地深入挖掘,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考能力。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式的阅读,无法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以及对文本形成整体认知、产生深刻感悟,也不利于學生情感的丰富和思维的成熟。

2.3 照本宣科地灌输

还有一种课堂形式就是,无论面对哪种文本,全都单一地使用固定的模式来套,老师掌握话语权,根据教学参考书等刻板地分析作者生平、作品风格、语言特色、时代背景等,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文本解读方式生硬僵化,即便在文本阅读中提到了一些文本深层次的东西也是来源于教参等资料的陈说,是机械照搬的,让学生对文本毫无兴趣,更无阅读热情和自己的理解,没有真正与文本对话和互动。

3 “文本细读”在高级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针对上述课堂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从“文本细读”的理论视野出发,建立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很多问题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3.1 细读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画龙点睛之处,它位于文本的最开头,是文本分析的关键与重点之一。

在开始文本阅读之初,就让学生对题目多加关注,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以供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印象或者感觉?你推测该文本会大概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事件?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特色?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抓住文本细节,时刻关照题目,思考问题:你认为为什么该文本要如此命名?它在整个叙述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在文本阅读后,可以再次通观全文,思考:文本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它和你最初的预想有什么差异吗?这样命名有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还有更好的命名方式吗?

3.2 细读课文

3.2.1 直面文本

“文本细读”要以文本为中心,文本是阅读过程中评价和描述的核心对象,作品以外的东西都只能是补充,只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文本主体分析的第一原则是直面文本,减少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各种相关书籍、影视音频资料等等都必须是在完整阅读文本之后才能登场。

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共读,都要求学生首先通读文本,以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去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形成自己对该文本的初步印象,通过课堂共读,深化文本认识,逐步生成学生自己的文本。那些名著導读、名人推荐或者教材辅助资料都不要提前阅读,它们可以用来与学生的文本进行对照,而不是首先把它们作为指路明灯。同理,教师在文本共读之初,也不要预先兜售自己对文本的观点,而是在学生直面文本之后,与之共同探讨,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的互动与对话。

3.2.2 分析文本

文本有字、词、句三个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细读文本就是要在文本的这三个方面下功夫。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每个字、词、句都需要我们去深究细探。如果那样的话,就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容易主次不分,甚至找不到方向。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关注如下一些地方:

(1)语法上的难句、复杂句

面对日语文字的作品,学生难免会有一些地方看不懂,这种情况往往是语法上的困难造成的。我们首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标出语法上不明白的地方,通过教师讲解或学生互相解答等方式扫清类似难题,保证学生突破语言障碍。

(2)学生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字、词、句

直面文本总会生成自己的情感与印象,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时标出自己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刻的字句,可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这种做法类似批注,正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与文本积极互动。

(3)关键的字、词、句

关键字、词、句既然被称作“关键”就是因为它们在文本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往往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处理好了关键字、词、句,才能把握好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倾向。我们细读文本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找到它们,通过对它们的细细品味,来感受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信息。可以带领学生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关键字、词、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等等。这一点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是重中之重,占时较多。

(4)一反常态的字、词、句

有时作者在文本中会特意使用一些不同寻常的字眼、自己独创的词汇、或者看似矛盾的语句等。这样的地方往往倾注了作者鲜明而又独特的观点和情感,抓住这样的地方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

(5)著名的或者特别有文采的字、词、句

一些经典作品的文本中总是会产生一些著名的句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悟这些语句,分析它们为什么那么声名远播、值得诵读。或者学生认为特别有文采的地方,可以共同分析一下其语言特色是什么,达到了什么样的语言效果。

上述几点,很多时候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可以说大多数时候它们是有所重叠的,而重叠的层数越多,越说明这样的字、词、句是重点,值得我们下大功夫加以思索、探讨。

3.3 发现作者

在明确课文题目之后、进入正式文本之前,可以极为简要的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有时甚至可以只让学生关注一下作者姓名即可。作者是谁,其文风如何,其在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采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回答。文本细读的过程就是我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作者透过文字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娓娓道来,我们通过细读,产生了自己对于作者的切实的情感与认知,作者形象因此而鲜活立体起来。可以说,文本细读的过程就是我们于文本中寻找、发现作者的过程。

在文本细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信息,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相关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文本和作者的认识。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文本细读”要求直面文本,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切实面对文本,以学生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去思考、去探讨。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涵义。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提问、允许他们有不同于众人的回答。

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人生阅历不足等原因,有时学生面对文本会认识不到位,会误读、误解,或者思维过度发散、偏离文本意图。但是,哪怕一千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那也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成为别人。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课堂共读的主导,把握住文本细读的大方向,不让学生错误解读或过度解读文本。

4.2 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文本细读对教师自身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要求学生直面文本,这同样也是对备课教师提出的一大要求。教师也是文本的阅读者之一,也要不受导读、教参等外在因素的干扰,直面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真实认识和情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如何从文本细节之中发掘出有用信息、如何与作者有效对话、怎样对文本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进行把握,这都是对教师文学底蕴、文化修养和批判性思维水平的考验。而在课堂上,作为文本细读的引领者,如何一方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又不放纵学生天马行空,则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5 结语

“文本细读”强调以文本为核心。本文基于“文本细读”理论,结合课堂实践,尝试探讨如何在高级日语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提出细读题目,直面文本,关注文本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发现作者等要点。“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下高级日语教学中不深入文本、照本宣科地灌输等问题,有助于提升阅读水平,提高课堂质量。而这对于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美).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秦朝晖,孙莉.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4]王爽.文本细读与大学英语文学教学[J].文学教育,2015(9).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