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北移填补陕北种植空白
2018-02-21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冬枣引种栽培示范现场观摩会在陕西吴堡县举行,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汪有科教授团队在陕北成功引种冬枣,将陕西冬枣种植区域向北推移了近400千米,填补了陕北冬枣种植的空白,对陕北枣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具有积极意义。
红枣是原产我国的传统特产树种,在陕北已有千余年栽培历史,目前红枣种植面积近200万亩。近年来,受气候及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缓慢,亟须转型。从2013年起,汪有科与吴堡县林业局合作开展冬枣引种试验,探索出一套以水肥调控和修剪调控为主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并于2015年开始在川口村进行示范,最终获得成功。今年示范园冬枣可实现亩产1200千克,每亩产值由890元提高到7200元,用水量则节约了83%。
汪有科表示,在陕北成功引种冬枣,意义重大。由于关中气候温暖,大荔冬枣在我国目前属于最早成熟上市产品,陕北冬枣成熟时间相对较晚,两者刚好形成互补,有利于延长陕西冬枣的成熟和销售期。
青海农机研发有了创新工作室
近日,由青海省总工会命名,青海省农牧工会、农机局授牌的“许振林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青海第一个以农牧机械技术创新、研发为主的工作室。目前,许振林创新工作室由14名行业专家组成,集成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攻关、青海省河卡种羊场技术试验、青海林丰农牧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机具制造、青海农机推广站技术推广、湟中县鲍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实施的“五位一体”服务新模式。
作物种植模式越多越不利于机械化。前些年,青海马铃薯种植的模式多达十几种。这样的问题,创新工作室都可以解决。许振林告诉记者,农机推广单位更熟悉当地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需求,可是如果想研发新的农机具,首先自己要出方案给企业,企业委托高校来提供技术数据,再由企业投资进行生产,这个过程中,研发人员并不占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投资企业,最严重的可能会推翻最初的方案,而导致整个研发的失败或研发时间的延迟。现在工作室可以自己投入科研經费,扭转了科研人员以往的被动局面,并且掌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
除了冲破体制机制中的束缚,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进行技术创新,解决农机方面的难题。许振林分析,当前青海农机研发方面的不足,也正是工作室需要集中攻关的难题,一是薄弱环节的关键机具难题,比如马铃薯捡拾机、中小型联合收获机、残膜回收机、油菜中耕锄草机等;二是农机农艺融合后集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工作室将不断争取相关专家加入,集中优势力量攻关,逐一填补空白点。
天津宝坻:富硒水稻营养健康又增产
近日,在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富硒水稻种植基地,技术人员张绍山随手抓起一把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稻粒对笔者说:“你看同一地域、同一稻种、同样施肥撒药等种植管理技术,相对相邻地块种植的水稻增产30%。我们提前将小面积收割的水稻碾米送国家食品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每100克硒含量达到152微克,未检出汞、铅等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无公害水稻种植标准。”
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国贞介绍,这个富硒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是研究所在宝坻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利用自主研发的富硒无公害微生物制剂技术种植无公害水稻打造的示范基地,共600亩,由研究所专家团队持续20年研发,10年持续示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生产技术进行科学种植。该项技术已经完成多种农作物富硒无公害生产实践,获得农业部微生物肥生产许可及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耕地长期过度依赖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地污染、土壤板结问题,解决了农作物、畜牧养殖产品重金属农残超标、农民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等现实难题,保护生态环境。
京津冀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联合行动初见成效
近日,在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2017年度总结工作会议上,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农科院牵头的京津冀地区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科技联合行动已初见成效。
京津冀地区的畜禽养殖规模基本涵盖了全国高、中、低三档不同的规模化养殖水平。据测算,当前京津冀地区的畜禽存栏总量约占全国6.9%,虽然京津冀地区养殖总量不高,但由于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有限,由此造成的单位耕地氮、磷负荷是全国的2.5~4.6倍。京津冀三地科研人员研究提出了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方法,计算给出了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水果、经济作物和人工牧草等不同作物土地承载的养殖量推荐值,为各地畜牧业以地定畜、制定农牧循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此外,还根据不同的养殖规模,示范应用了三种养殖主体的技术模式,分别是:家庭农场废弃物处理利用模式、典型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粪污专业化处理利用模式等。
天津市农科院院长程奕告诉记者,天津市计划到2019年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完成治理,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到202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因此,要推广经济适用的、种养结合的技术模式,坚持以地定畜、以种定养,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优化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
河北省则通过就地消纳的小循环、农牧结合的中循环和县域生态农牧业的大循环构建区域生态循环绿色农牧业,目前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65%。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克服了几项关键技术瓶颈,如牛粪沼泥有机肥制备技术,明确了沼泥堆肥原料配方;确定了沸石、生物质炭和菌剂等外源添加剂比例。沼液滴灌技术,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沼液滴灌技术,解决了沼液滴灌易堵塞的难题,减少了因沼液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对京津冀科技联合行动下一步的发展,科研人员将根据不同的养殖方式布点示范,同时编制不同的模式、不同类型的技术规程,以及相应的技术手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对环保的要求高、挑战大,因此,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取得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在其他地区都可以借鉴。
河北省安国市“产”“管”结合打造“绿色药都”
河北省安国市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文化发祥地之一,素以“千年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安国市委市政府加大药业发展力度,不但形成了从种植、加工、流通到科研的产业化格局,还进一步加强中药材质量建设,“产”“管”结合打造“绿色药都”。
抓好中药材品质提升,要从源头上育好种、培好苗。2014年,安国市启动建设了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00多亩,繁殖安国“八大祁药”等种子种苗。安国市还建立河北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服务中心,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种子种苗繁育规程和检验规程的研究制订。
按照产地相对集中、种植订单化、规范化、产业化要求,安国市有计划地提高中药材品质和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研究制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以及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等,并组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
通过药博园等绿色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药农采用脱毒、诱变、组织培养等先进生物技术,并进行轮作倒茬、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种植中草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防治成本,促使安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安国市与天士力控股集团联手建设全国首个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统一交易、统一仓储、统一票据的“五统一”数字化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全部中药材产品将实现二维码扫描查询,实现中药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的全程可追溯管理。
中药材安全品质的提升为安国市赢得了声誉,也为农民增收插上了翅膀。2016年年底安国中草药种植规模达15万亩,种类达300多个,总产值6.75亿元,18万农民依靠种植中药材发家致富。
加快品种管理改革创新推动种业发展“六个转变”
2017年12月20日,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着眼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深化品种改革创新,提升品种管理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动种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粮食种业为主向粮经特种业同步发展、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由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由产品种业向品牌种业、由以國内为主向统筹国内国际的转变。
会议强调,要清醒认识到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鉴定创新、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数量增长与质量效益提升、高产品种与绿色优质品种、粮食种业与特色种业、产品种业与品牌种业、国内外市场资源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住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机遇,继续深化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加大绿色通道实施力度,持续做好引种备案;深化品种试验管理创新,统筹完善两级协同机制和区域协作机制,全面提升品种管理水平。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深化良种联合攻关,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强化品牌建设和依法治种,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专,促进种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新一届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加强学习,依法履职尽责,强化宣传引导,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为种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以上摘编自中国农业新闻网和《农民日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