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版画创作中的符号与消费社会
2018-02-21姜娜
摘 要:列斐伏、里斯曼、鲍德里亚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所处在的空间是以被堆砌的商品消费为主导的。消费品的产生带来了更多的符号意识,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给艺术的创作者带来改变,符号也会由商业走向艺术作品中。符号是高度的抽象,凝结了艺术家的思维情感表达。在多年的版画学习中,对当代版画艺术的作品形式和内容浅谈,简要、粗浅探讨艺术创作与消费社会的关系,以及消费作为文化风尚对我们价值观的侵蚀。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版画;消费;艺术创作
一、被符码操控的消费意识形态
在生活中,随便提及几个品牌那简直就是随口即来,换言之身边的品牌就可以囊括所有物品。所以,如今人们完全生存在品牌的环境里,周围的一切几乎都是有品牌标识的,每天购物选择可以从品牌开始,每天话题聊天也可以谈及品牌,对于事物本身的细节描绘远远不及对于品牌的理解和无意之间的宣传。品牌定义了我们,我们通过选择品牌,来获得在资本社会中的存在感。
《消费社会》一书中的首要观点:符号的价值远远超出商品的性能、需求、材质等,选购时一股脑奔着品牌去的大有人在。符号成了消费导购,不同的品牌有自己的符号,而不同的符号被定义了不同的价值量,从而划分出消费的阶层。刨除对物质需求,更多的是心理的慰藉,也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不同地位的人群构成社会有机的存在,各个阶层的关系仿佛是被编写在程序语言里,各元素之间都按照一定的秩序运作,符号或者符码的地位显现得更加突出,如果存在不同阶层的相互转换,那也是递进式的,获取更高地位经济能力的人觉得自己已经跻身上流,哪可知上流层次已经更前进一步。在鲍德里亚描述的资本社会中,一切消费活动被符号化的产品所充斥。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个人的自然欲望很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有必要创造更多的需求,如传播洗脑来提高消费的概念诉求,这消费就是符號。符号的吸引力比任何实际所需都大得多。符号的聚集而成了个个层次的品牌,一身的符号图腾犹如植入内心的信仰,人们追求崇拜着的往往是虚拟的区域划分或者阶层划分。
“在以前,高端的人是被人所包围的,而现在,高端的人是被物所包围的。”就像是鲍德里亚书中谈到的人的奴性处境问题是从物到人的焦点转变,是受到物的包围,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官能性的人。鲍德里亚说:过去存在下来的是物而不是人,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这就是一种消费社会意识形态与改变,我们被异化的世界所包围着,改变着,变得连自己都看不清楚所变成的现状而沉浸不已。
二、利用符号化,艺术家集体表现当前社会的共性
艺术创作的共性,可以根据精神的集合,创造出体现社会问题的内容或形式,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根本,创作的内容主人翁往往是社会生活中的反映,显示美的精神或者丑恶的批判。在不同的时期,艺术创作的风格化具有表现当时时代的内涵。
版画也是当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创作的媒介只是工具和手段,实质上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表达创作者内心想说出的话。版画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每每被说成是波普艺术的代表。波普是不简单的流行而是本质上的通常。他的创作中把艺术和商业距离拉得很近。艺术无价,商品有价?对艺术崇高的情绪影响人们仅仅是观看艺术而非消费艺术。但他的作品满足了对公平的追求和对平等的渴望。商品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对于富人和穷人来说,他们购买的商品是一样的。在消费的角度上看各种阶层的消费者都是一样的平等。生在不同阶层的人们用商品消费这么一个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打成了公平。安迪·沃霍尔对商业有着这样的狂热,任何的东西都是商品,任何的商品也可能是艺术。他的对商品的描绘是如此的执着,仅仅一个物象被重复千万次印刷,他作品的商业效果和物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引发的思考就是作品的主题表达。这也是体现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待商品和消费社会的一种感受。
艺术家是依仗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才能借助物体或者商品的形式来加以自己的创作思维,去表达自身对待时代或者社会的态度。这样,艺术家个性的成分与恰当的形式来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每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贯穿时间长河中的一段历程,这段历程就可被后人加以总结概括,形成一个艺术的流派或者是某个时期的某个主义。其是通过艺术家的手去表达当前时期的社会共性问题,这样的作品也会顺理成章被当时的人们认可。
三、在艺术创作中的商品具象符号
我们生活被符号湮灭了,这么去描述一点也不夸张,就如前文说的那样,几乎没有什么商品是没有品牌的,也没有商品上不大肆宣传自己品牌的。品牌的标识几乎都是大于产品自身属性的文字,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到国外我一个字都不认识,买东西的时候看到商品上的文字,真的分辨不出来是宣传话语还是品牌名字还是我想要的商品自身的名称,这样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很多的艺术创作中有直接引用符号的标识来增加自己创作意向的指向性,其中很多的奢侈品类被乐此不疲地运用广泛,可能这与这时代息息相关,也是艺术家共性的表现,对时代的反映不足以抽象符号,还是拿来主义用得更加明快。物质充盈的时代,直接消费对产品本身使用价值的需求渐渐变成虚拟的对符号的消费。这种象征性主要是符号与消费的关系。越发明显指出,消费的符号是传达自身品格、价值、阶层的体现。
王广义的作品是带有浓浓的批判性意味的版画创作,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借此曝光世界,是中国当代消费社会的境况以及文化表达对于物质的重新思考。《大批判》系列让人印象深刻,取得了反响深远的效果,他认为还是获利于这种创作语言形式结合符号的强烈鲜明性,就是说,创作的形式和内容是适当的、高度统一的。其中直接引用的商品名称品牌符号是画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观者对消费和当前物质社会的思考。
这种直接使用成品品牌在自己的创作中的例子很多,你不能说他们都是模仿的,因为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出了在各个时代都有其外部形式上的相似,这种相似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形式是否是真实内在的表达。endprint
四、符号化体现社会的物质丰富、需求变化
和真伪诱惑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明:比商品现实中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外观和展现环境的存在。意思就是说消费的新的领域不在产品本身,而是它的附加价值。人是作为研究消费关系的主体,但是在此时间段里,也许我们正在被奴役。鲍德里亚认为,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他说,我们是在一个被控制的环境下,消费笼罩着当代人的整个生活。这是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最重要的初始定义。
人们消费不再用使用价值去看待这个商品,而是从它的所有含义上去看待全套的物。额外的附加价值如环境、展陈、包装、商标等起到了大于价值本身的时候,这一连串的意义包裹着的商品被映到脑子里,形成一连串必须要消费的动机。想到一个浅薄的例子,比如在网络购买商品的时候,周围都是和你搜索的商品相关的其他商品,可能是相似款,也可能是使用上的搭配,都配以复杂的文字描述和高端的照片处理,使得消费者容易产生一连串的消费欲望,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机。
有的消费符号被生产制造出来是为了暗示结构性意义和符号自身价值,正迎合了消费者购物时候的心理:消费的不是物,而是价值。不管是风格、威信、权利还是地位,都是被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符码意义。其实这样的话,消费的主体不是人,人早已被删除了,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确切地说,它应该是消费秩序的统治者。
依据自身意念去编码就尤为方便,生产商有绝对的强势,在生产的过程中,他可以任意去编码组合:“绿植—年轻”“贵金属—尊贵”等。正是通过人们对意义的追求达到走向商品消费的目的,引导和创造着人们的消费。存在的社会到消费的社会的变化过程,也是物的变化过程,也能是文化或者其他的创意点变成一个新的商机的过程。
五、艺术与消费
前面列举的艺术家每一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现在社会中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引發对社会的态度的思考。这样的艺术家会获得共性上的共鸣,这样大家会记住他们的名字,也是时代中的标志点。
有的人理解物品商品就是:我买了,我就是什么;有的人还是一如既往本真地对待它们的使用价值;还有的人穿梭在编码和价值规律中乐此不疲地一生奉献。不管怎么样的心态和结果,也会被潜移默化地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去表达,而艺术创作是用一种方式去说话。
纵观历史,后人评说,艺术家的创作是物,是可以留下来的物。而人终将消失在时间里,不管是名利权情都如梦似幻。书中写道:如果你不消费,就是叛国。血淋淋的标语也是反映当前社会中异化的消费观念渐渐地变成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种价值观,我们被这种价值观和客观环境包围着、威逼利诱着,不免会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来。
这是艺术作品层面的符号体现。如果概括艺术的这个阶段,不免想起苏珊·朗格理论的核心:造型艺术是虚幻的空间。正是因为我们所处在这个空间之中,这个时空节点之下,我们的创作才会具备一定的符号性质,赋予了消费社会的特征。这种哲学的辩证的关系,首先从宏观上、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阐释艺术,把艺术当作人类的文化符号形式来认识,如卡西尔所言:外在的物质媒介和内在的形式力量一起构成“艺术直观本身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件艺术品都有一个直观的构造,而这就意味着一种理性的品质。”而当下社会的艺术创作,广义的艺术中,内在的形式力量是由更多的符号而堆砌组合产生的一种力。我们的消费时代会被艺术品体现得淋漓尽致。外在的虚幻和内在的符码、内外的良好联系,相互运动转化依存的辩证哲学观点,不仅是理论的研究方向,也正是艺术创作实践中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点。
艺术来源于生活、社会环境,这种虚拟的社会环境可以让各个阶层的人们生活得有安全感,必然展开了对符号的崇敬。纵观当代版画家的艺术家的创作,他们看到了社会消费的关系和本质,在创作中带有社会性的题材,也可体会得到消费和符号的存在。
作者简介:
姜娜,鲁迅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画视觉语言研究。
指导老师:李宝泉、徐宝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