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是中年的风景
2018-02-21韩浩月
韩浩月
作为一头中年人———对,你没看错,用流行的说法“头”来形容中年人,再合适不过。尤其在这个经历过“饭局”“油腻”等多轮舆论热潮洗礼的2017年,中年人被“黑”得灰头土脸。“他在低头拉车,你却骂他姿势不好看”,就连为中年人辩护的说法,也忍不住让人往“一头”上联想。
面對那些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文章,发现自己终于拥有了一点儿以往一直追求的情绪———淡定。饭局上有过失言,形象上也颇油腻,那又怎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到中年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必在被人嘲讽的时候急赤白脸地去辩解,越辩解就越符合人家设置的规定情境,落下个话柄———中年人无非如此。
许知远就是个挺淡定的人,或者说,是个挺识趣的人。因为访谈了马东、俞飞鸿,被人写文章骂得狗血喷头,但许老师依然轻颦不改,保持思考状,这就有点可爱了。咱们的中年人,但凡有一半能拥有许老师的境界,也不至于隔三差五就被提溜出来游街。
我说淡定,也不是没有具体事例支撑的。今年夏天的某个午夜,在京津冀名镇燕郊的“看海胜地”燕顺路上,我的车抛锚了。水也不算太深,刚好能把1.9吨重的汽车铁疙瘩浮起来,只要对面的大卡车开过去,漾过来的波浪就让车变成了船,直在水中打转。坐在驾驶位上,脑海里思考着水的密度、铁的重量、漂浮力等几者之间的关系,想起泰坦尼克号沉没在大西洋时的情境……竟然没有一点儿恐慌。直到两个小时后有人敲窗户问需不需要救援,好啊,当然需要。不过没救援也没关系,这样一直待到天亮也是可以接受的,体验一下孤立无援、彻底孤独的滋味也蛮不错。
淡定来自于生活的平静。春天的时候,最亲近也最牵挂的亲人———我的奶奶过世了,这个春天因此也是个黑色的、快捷闪过的春天。从此不再担忧了,不再害怕区号显示为老家的号码,不再惊惧于某段棘手的亲情关系。开始着手清理这么多年来困扰我的情感负累,该绝交绝交,该拉黑拉黑,对揽到身上的责任重新进行评估,只保留力所能及的,去除无谓与多余的。别怪中年人心冷,心冷往往来自于情累。
生活中开始没有大事,一桩值得拿出来大书特书的大事都没有。两年前摆脱了上班以及其他需要开会的事务性工作,与经常把“成功学”挂在嘴边的朋友们撇清了关系,坦然地接受了所谓“不成功”的社会定位,甚至开始报复性地把“反成功”当成一种理念来影响身边人。不再设定某个完不成的目标,不参加无聊的社交活动,不在酒桌上评判别人以及被别人评判……好像从来没有哪个时间段,比中年的这个时候内心说出的“不”字更多。透露一个秘密,说“不”是件很享受的事情,说得越多,快乐越多。
值得一记的事,也不是一件都没有。自打喜欢上“花鸟鱼虫”之后,闲得无聊时就喜欢把绿植搬来搬去,有一天把一盆绿植从阳台搬到书架上,打了水踩着椅子去给它浇水,浇完水下来的时候忘记了椅子的存在,一脚踏空坐在椅子背上,被弹了出去,跌倒在门边,刚好目睹这夸张一幕的女儿哈哈大笑……这件事之所以值得记一笔,是因为这一跌,尾椎骨受伤了,懒得去医院,隐隐约约地痛了两个月。这是大事,因为这是个提醒,做事要稳妥,不能再像毛头小伙子,否则下次不保的,将不只是尾椎骨了。
少年的时候觉得度日如年,中年的时候觉得度年如日,这种反差制造出一种很奇妙的生命体验,就是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自身与外界的联系。人在下坠的时候,往往比向上攀爬的时候更理智与清醒。“坠落”往往会被当成一个负面用词,其实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中性词来看待。如果你足够淡定的话,会觉得坠落时看到的风景,不比你爬到山顶看到的风景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