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与海:一个关于孤岛的预言

2018-02-21赵宁

大观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林鱼孤独孤岛

赵宁

摘 要:“一个人必须首先是一座孤岛”,孤独并不是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相反,一个有孤独感的人依然是渴望关怀和被关怀着的,只要融入社会生活,个体生命就处于人群自觉的看护之中,孤独的内质不是逃避生活,它是生命的坚守、自省和尊严相联系,孤独是我们“以静制动”、修善心灵、抗拒生活风浪的一种方式,它使我们不没初衷,通过把握自己把握所处的外界。这也是主动积极的一种生活姿态。

关键词:孤岛;孤独;自语;马林鱼;鲨鱼

老人独自在寂寞的海上追逐着他的欲望(马林鱼),陪伴他的有天空的飞鸟,带彩虹的气泡,海洋中一切凶猛和不凶猛的生物以及他自己的记忆。老人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之中,就像海洋中的孤岛,沉静而又忧伤。

关于孤岛,海明威还有过这样的解释:“……一个人既是而又不是孤岛,有时,有时,他必须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孤岛,然后才能成为陆地的一部分。”

看来,孤岛与人的生活状态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处于一个变幻的外界之中,像大海塑造了并考验着孤岛,人也在生活的变化和磨砺之中不断建树着自己。于是,关于孤岛、关于人的命运和存在状态便都成为可歌、可咏和可论的了。

把《老人与海》同“孤岛”意象联系起来,首先是因为它们共有的孤独状态;其次则是二者在哲理内涵上颇有相同之处,可以把《老人与海》看作是孤岛意识的一次艺术而又全面的阐发;最后,《老人与海》本是海明威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的结尾部分,书名本身就让人产生有关孤岛的联想。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受孤岛意象启发,并由此切入,对《老人与海》这部颇具象征意味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孤独意识,作一个侧面的探讨。

一、在自语中表现的孤独

远离陆地,孤立无援,是老人与孤岛共有的形态,但与孤岛不同的,是老人可以在孤独中表现自己:

“他已经记不起他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独立自高声说话了……当他孤单单的时候,当孩子不跟他在一块儿的时候,大概他才大声说起话来”,因为这时“没有一个人会受他的打扰”(当然他也不会被任何人打扰)。

是孤独使人有了真实面对自己的机会,而人也需要在孤独中完整地总结自己。自语,是老人在孤独中面对自己的一种方式,在假想的对话中,他释放着积压的情感,清理着混沌的思路,同时也以这种方式抗拒着风浪艰险带来的恐慌:

当捕食的鹰把鱼翻搅得浮出水面,他惊喜地赞叹“老鹰真是得力的帮手”;放钓丝的时候,他像一个贪心的猎人,兴奋地“敞开嗓门:‘闻一闻它们看,那些小鱼儿不是很美吗?趁着新鲜的时候马上把它们吃下去。……别害臊了吧,鱼。把它们吃下去吧”;上了钩的马林鱼以惊人的臂力无休止地拖行着他的小船,他被这条鱼的勇气所惊服,却又不能不把它当做敌手消灭,他于是大声表达出了这种矛盾的心情:“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我要趁着这一天还没过去的时候把你弄死啊”;一只疲倦的小鸟儿飞过来了,老人立即以一种孩子般纯净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关切:“你多大了呀,鸟儿。这是你初次的远游吗?……昨晚上没有风,你不应该那么疲倦的。……好好休息一会吧,小鸟儿……乐意的话,请住到我家去吧。”(这哪里是陆地上那个孤僻、羞怯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呢?他表现得如此纤细敏感!)

在麻烦和危险出现的时候,他与自己对话。左手抽筋了,他对它轻蔑地望着:“这算什么样的手啊,想抽筋你就抽筋,变成一个鸟爪子吧。可是这对你不会有好处的。”“喂,手,别管钓丝啦,……我会用右胳膊对付它的。”“你干活干得还不错,可是有一会儿我简直找不到你。”“拽啊,手啊。站稳啦,腿。替我撑下去,头啊,替我撑下去。”(这种与自己身体部位交谈,是十分独特的一种表现孤独的方式);老人与马林鱼的对峙消耗了大量体力,他鼓励自己“老家伙,你最好别害怕,最好也有信心。”“一个人绝不会迷失在海里的,更何况这是一个长长地岛屿”;当真正的灾难——鲨鱼来的时候,老人的自语就没有什么抒情色彩了,取而代之的是战略和对策的思考:“有一块石头磨磨刀子该多好,我应该带一块石头来”;鲨群越来越多,而他的武器越来越少,他想:“我还有鱼钩呢,但是那没有用处。我有两把桨,一个舵把,还有一根短棍。”“跟它们都斗,我要跟他们斗到死”,在生命的挑战面前,他表现得毫不迟疑。最终,他没有死,是鲨鱼死了,败了。

与孤岛的孤独不同的,是老人这种对孤独的自语式表达。孤岛是孤寂的,而老人可以通过不断自语抚慰心灵的寂寞,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软弱迟疑,当然还有他的坚韧顽强中体现的生命尊严。

在孤独中,他使自己显得更为真实和完整了。

二、“每个人既是而又不是孤岛”

孤独,是一种狀态,但作者在这里着重要表达的,并不是孤独状态本身,而是面对孤独的态度。

老人在孤独中显得比较随意,他大声地说、笑、嚷,大声地在寂寞中表达自己快乐、惊奇和愤怒的情感,他把被大陆地风尘模糊了的思绪浸润在自己的孤独之中,使它们逐渐明朗,他怀着感伤回想久远的经历和荣耀……在孤独中他使自己变的生动起来,这种生动也使他触摸到被遮掩的自我的真实。

不要把孤独看作是一种可怕的和不正常的状态,而要把它看作是对灵魂坚守的方式,通过这种坚守来抵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破坏和侵袭。

老人圣地亚哥除了接受孤独,他同时还在孤独之中表现得很有原则,即在真正的灾难面前关于“自我拯救”的清醒意识,这种意识在文中是通过一个并不十分明显的对比表现的。

这里不能不提到那个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孩子。

马林鱼对老人而言是一种诱惑,它等于荣耀,等于金钱,它可以使生活变得好过一点。在追逐这个诱惑的过程中,先后七次出现过对孩子的呼唤(“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

可是当比追捕马林鱼更大的麻烦——鲨鱼来临的时候,老人却没有一次祈望孩子的帮助。

在真正的灾难面前,老人依靠的是自己的决心、勇气和经验,他根本就没把希望寄托在“外援”上面。endprint

这种区别是颇有意味的。马林鱼代表着一种诱惑,追寻诱惑是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个过程中,他可以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东西身上;而鲨鱼的侵袭则不同,这是突然而至、不可预测的灾难,无论是对于诱惑的追寻还是生命本身,这都是一种压力,“压力下的优美风度”是海明威创造的一个最有名的用词。在《老人与海》中的“压力时刻”,圣地亚哥无疑向我们展示了这种“风度”,他选择了坚守初愿(其实这时他只要扔弃那条鱼,便可以立即从压力之下解脱出来),同时把一切承担起来,以一种悲怆的英雄主义战胜了“压力”。他的“优美风度”不仅表现为生命力的张扬,同时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力的坚持(不弃初衷)。

最终,圣地亚哥带着他的鱼骨回到了哈瓦那的灯火中,与之同在的,还有生命的尊严。

此外,圣地亚哥这种独自承担一切的“自我拯救”意识也是孤岛喻意的一个表现:当生命处于困境(压力)之中,任何外援都像远离孤岛的陆地,那是遥不可及的。寄望于外援,不光是懦弱,而且是一种愚蠢和耻辱。

《老人与海》这个寓言还有第二层含义:即使在现实之中人是孤独的,但在他的意识深处,却依旧保持着回归人群的冲动。这使得人的孤独状态变得复杂和深厚起来。

它的第二层还是与孤岛有关。

孤岛的历史是互相连接的大陆,即使在被大海浸漫分割成为孤岛之后,在海底的那一部分也还是与大陆相连的。这与人的状态颇为相似。从抽象的意义上说,个体生命与人类整体也是不可分离的,人类存在的第一个状态是原始人的群居,此后随着历史和生活的进程,人类的单元似乎越来越小,但是从本质上讲,个体生命对于人类、对于人群还是有着本能的依恋,存在主义哲学把这种依恋和关联表述为“关心”或“关涉”。

老人圣地亚哥身上对于这种“关心”或“关涉”的因素同样也有所体现:

他与孩子的关系。他们是一对心灵的伴侣:他的贫穷和孤寂被孩子抚慰着,他的光荣和历史被孩子崇拜着,他的羞怯和失落被孩子理解着,他的信念和夢想被孩子守护着……在人类生命的链条上,老人是“现在”,而孩子则是代表过去和未来,老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象征意味表明:从片断上看,个体生命也许不被理解,但历史地看,在人类的进程中,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正是由于人类生命延续的历史性和整体性,才给了老人切近心灵的第一份关怀。

最后是在结尾的一段直接表达。

当疲惫的老人结束了海上的战斗回到陆地之后,他与孩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他们找过我没有?”

“当然找过。找你的有水上警察,还有飞机。”

“海洋很大,船小,不容易看出。”老头儿说。

这段对话荡漾出圣地亚哥深刻的欣慰和自足,因为他发现,人群对他的惦记和关切不需要任何的提示。他忙不迭地回报了这份关怀:对于守候他的船和船上东西的彼得利科,他两次提醒孩子要把那个鱼头送给他做鱼食。

老人圣地亚哥的这种关怀和被关怀的状态,其实正是约翰·多思在他的诗中早已吟唱的:

没有谁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是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

综上所述,联系孤岛喻意来解读《老人与海》,我们可以感受到两点:一是压力的优美风度,也就是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人必须首先是一座孤岛”,在困境之中不能有任何的依赖思想(孤岛的喻意),一切希望只在自己身上,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圣地亚哥在大海中的孤军奋战充分看到;二是一种开放的孤独意识,从圣地亚哥内容丰富的自语、真实的心情和情感表达中,我们发现孤独并不是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相反,一个有孤独感的人依然是渴望关怀和被关怀着的,只要融入社会生活,个体生命就处于人群自觉的看护之中,而回报行为则是使这种关怀得以延续的手段之一。此外,孤独的内质不是逃避生活,它是生命的坚守、自省和尊严相联系,孤独是我们“以静制动”、修善心灵、抗拒生活风浪的一种方式,它使我们不没初衷,通过把握自己把握所处的外界。这也是主动积极的一种生活姿态。

参考文献:

[1][美]库尔特.辛格.海明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91.

[2][美]麦尔维尔.白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6.

[3]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15+26+28.

作者单位:

广东理工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林鱼孤独孤岛
《老人与海》读后感
孤岛(外一首)
孤岛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图片新闻